久久精品国产免费一区,sao虎在线精品永久在线,韩国免费啪啪漫画无遮拦免费,精品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

返回首頁

登錄 / 注冊

網站地圖

廣告 廣告

? 新聞資訊

當前位置:新聞資訊 > 行業動態 >正文
  • 閱讀量

  • 收藏
  • 480
  • 分享

阿里巴巴的“干部出海”

  古代航海者將東南亞喻為「季風吹拂的土地」,意指在熱帶季風下,東南亞的航線更安全,洋流也更容易預測,是一段印度洋與中國之間的天然貿易通道。從而形成了華人移民占據東南亞各國經濟支配地位的歷史局面。

  斗轉星移,如今,中國互聯網的下南洋運動正在轟轟烈烈的展開,這其中,以阿里的下南洋最為進取。

  2022 年,阿里巴巴集團旗下,作為東南亞第二大電商平臺的 Lazada 人事和股權變動不斷。

  6 月 3 日,Lazada 集團迎來新的首席執行官董錚(James Dong),同時兼任 Lazada 印尼首席執行官;

  5 月 9 日,據 ACRA(新加坡會計與企業管理局)披露的文件顯示,阿里巴巴向 Lazada 增資 3.78 億美元。

  2 月,彭博社報道稱阿里正為 Lazada 尋求 10 億美元融資,疑有意將 Lazada 拆分上市。

  「換帥 + 增資 + 上市」,阿里「一鍵三連」進一步增加了對 Lazada 的控制。此前,阿里立下軍令狀「到 2036 年服務全球 20 億消費者」,要完成這一目標,就從東南亞開始。

  在今年「510 阿里日」上,阿里董事局主席兼 CEO 張勇明確表示,消費、云計算、全球化是當前阿里巴巴三大戰略,而全球化板塊的布局則是消費的全球化,與云計算的全球化。

  當前,阿里通過多引擎驅動擴張海外市場,而跨境電商、全球物流網絡、本土化消費融合是現階段阿里出海的三艘快艇,用來尋找來自海外市場增量。阿里干部出海,就成為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制度安排。

  早在歲末年初的一項人事變動,就能看出一些端倪:去年底,阿里宣布海外數字商業板塊由四大總裁之一的蔣凡分管,自張大奕事件爆發后,身處阿里權力核心的蔣凡被迫卸任淘寶、天貓董事長職務,當了幾個月的合伙人也遭到除名,此后蔣凡基本不再公開露面,如今重新拔擢坐鎮海外業務,在良將如云的阿里,頗有一些意味。

  坊間的一種解讀是「發配邊疆」,另一種解讀則是「開疆拓土」。而做哪種解讀,實則取決于阿里對待海外的真實姿態。

  01

  季風下的加速度

  在當前特殊時代背景下,東南亞以其獨特的市場特性被互聯網企業看重。6 億人口,年輕的人口結構,朝氣蓬勃,是孕育互聯網巨頭的天然環境。同時,與中國相似的文化背景和線下零售市場,為電商發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據淡馬錫、谷歌、貝恩聯合發布的《2021 年東南亞數字經濟報告》顯示,自新冠疫情以來,東南亞數字經濟規模(GMV)達到 1740 億美元,東南亞各地區在 GMV 上均有 19%-30% 不等的增長。阿里也正試圖借此區域,成為真正的跨國卡特爾。

  其實早在 2010 年,阿里就開啟了海外投資之路,在初期試水投資美國電子商務 SaaS 提供者 Vendio Services 之后,就逐漸收攏到對東南亞的布局上。

  2013 年至今,阿里密集投資了東南亞電商平臺 Lazada、印尼電商平臺 Tokopedia、Bukalapak、泰國物流企業閃電達 flash express、印度物流企業 XpressBees、越南支付應用 eMonkey、泰國支付公司 TureMoney、以及馬來西亞、菲律賓、緬甸、印尼等多地支付應用。通過這些投資活動,阿里在東南亞的電商版圖初見雛形。

  近 2-3 年,阿里一度以廣撒網為特點的投資活動,轉變成了以控股為主導的「親自下場」,具有鮮明的業務導向特征,而這樣的進程,在 2022 年驟然加速。

  在今年阿里公布的第二季度財報中,阿里在中國數字商業的收入增長率僅為個位數,淘寶、天貓 GMV 首次出現不增反降,但海外部門在東南亞、土耳其等地的發展迅速,整體收入增長 7%,海外市場消費者也達到 3.05 億,國際零售業務總訂單同比增長 34%。此消彼長之下,「加速」出海,并謀求海外主體的決策權,成為阿里出海最直接的選擇。

  據華爾街見聞,阿里為 Lazada 制定了一個大膽的目標,要在今年將商品交易總額(GMV) 提高到 1,000 億美元,也就是說比之前要翻五番。而此前 Lazada 2021 全年訂單量增長已經達到 60%,這一看似艱難的新目標也展示了阿里從海外搶用戶的決心。


  在東南亞電商前四位電商平臺 Shopee、Lazada、Tokopedia、Bukalapak 中除騰訊系的 Shopee 外,其余三家都有阿里巴巴參與投資的痕跡。某種程度上,阿里正在成為整個東南亞地區電商消費加速成熟的背后推手。

  02

  從財務投資,到掌握決策權

  元代著名地理學家周達觀,在《真臘風土記》中講過一個中國人到海外做生意的小故事:「國人交易,皆婦人能之。所以唐人到彼,必先納一婦人者,兼亦利其能買賣故也。」說的就是為方便做生意,要先娶個當地媳婦兒,而阿里在海外的投資出海也走的是「通婚」路線。

  先認識認識(少量持股);再看看合不合適(如果運營情況良好的話,會多次增持);最后再步入婚姻殿堂(符合阿里戰略的公司采取并購剩余股權,謀取控制權)。

  Lazada 就是「通婚」的成功案例。自 2016 年 Lazada 進入阿里并購名單之后,阿里先后追加三次投資,最終完成 83% 的占股。

  作為阿里旗下炙手可熱的境外電商平臺,據 36氪,3 月前,在 Lazada 的 3.27 生日大促上,開售 10 分鐘平臺銷售額增長達平日 66 倍。截至 2021 年 9 月底,Lazada 的年度活躍消費者在過去 18 個月中增長了 80%,達到 1.3 億,月度活躍用戶在過去 18 個月中增長超過 70%,達至 1.59 億。大促,正是阿里在境內造節的生意法門,如今被帶到了東南亞施展身手,而 lazada 自營模式加自建物流,則頗像中國京東。

  據 Lazada 最新發布的數字商業信心指數報告 顯示,77% 的東南亞線上商家預計下一季度的銷售額將增長 10% 以上,75% 的電商賣家認為,第二季度的銷售業績會比第一季度更佳。


  而據 DealStreetAsia 報道,ACRA(新加坡會計與企業管理局)一份文件顯示,Lazada 今年 5 月,向其母公司阿里巴巴集團增發了 3.78 億美元新股,并計劃將 Lazada 從東南亞殺向歐洲戰場。

  在阿里投資的眾多項目中,成績越出眾,獲得資本增持就越多。

  除加碼消費平臺之外,阿里軍團的支付業務,也緊隨其后。6 月 6 日,螞蟻集團全資子公司 --ANEXT Bank 星熠數字銀行在新加坡正式開業。第二天,東南亞最古老銀行 -- 菲律賓群島銀行也加入了螞蟻旗下跨境支付技術服務 Alipay+ 的合作。此前阿里還入股了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越南 4 個國家超過 10 個本土版本的支付應用。

  而就在同一時期,一直謀求上市的螞蟻集團也換了新獨董,螞蟻集團官網信息顯示,螞蟻不久前新聘港交所主席史美倫擔任獨立董事,一方面透露出螞蟻的上市愿望,同時,史美倫的國際化背景,也能看出螞蟻的國際化主張。

  組團出海,除了電商、支付這兩項傳統藝能,當然還要有物流支援側翼。菜鳥海外倉作為跨境電商的境外節點,數量和規模也在持續增長。目前海外倉的面積已經超過 1600 萬平方米,跨境倉庫已突破 100 個,包含保稅倉、海外倉、GFC 倉等,覆蓋亞歐美洲 30 多個國家和地區。數據顯示,2021 年第四季度,菜鳥國際的季度日均跨境包裹已超 500 萬,躋身全球前四。就東南亞而言,菜鳥每周有 10 趟包機從杭州直飛東南亞,預計 2022 年菜鳥的運力比前一年提升 60% 以上。

  不久前的 6 月 6 日,阿里云與中東和北非最大的移動和電信運營商 -- 沙特電信公司 (STC) 聯合宣布,位于利雅得的兩座數據中心正式啟用,由雙方共建的合資公司 (SCCC) 運營,率先面向沙特市場提供公共云服務。該合作目標是將阿里云的服務范圍擴展至沙特各地,推進沙特阿拉伯在經濟、數字化產業上的發展。

  阿里云一邊進行「技術出海」,一邊通過技術架構連接所有企業、政府、個人,整合所有服務資源,制定生態自治規則。如今,據阿里云智能國際事業部總裁袁千對 36氪出海透露,在亞太地區,阿里云市場份額接近亞馬遜 AWS 和微軟 Azure 的總和。去年阿里云新增了六座數據中心,分別位于印尼、菲律賓、韓國、泰國、德國和沙特。

  「電商 + 支付 + 云計算 + 物流」的老四樣組合拳,興起于基礎設施建設曾經并不十分健全的中國,如今這老四樣,形成合力,齊頭并進,互相引流,「要想富先修路」正在被阿里作為「中國經驗」,以干部出海的形式輸出到海外,阿里軍團也把自己這套經驗稱之為「造船出海」。

  相比一套算法打天下的字節式「算法出海」和騰訊的佛系投資,阿里實施的是「模式出海」,而后者掌握著在地決策權,這就意味著必須通過「干部出海」來實現:需要來自杭州的核心管理層坐鎮海外,并帶上數百位中層干部空降海外,比如彭蕾在主管海外期間,就常駐新加坡,替換掉被投公司大量的原生干部。而據晚點報道,逍遙子張勇疫情前也一度是樟宜機場的常客。

  如今,這一常客,變成了蔣凡。新加坡作為東南亞數億人口事實意義上的金融首都,目前駐扎著大量的中國互聯網人,對后者而言,他們需要習慣新加坡高度規訓的社會氛圍:比如不能吃口香糖,不能亂扔煙頭,以及傳說中的鞭刑。

  03

  身在異鄉為異客

  「巨頭把出海市場看簡單了,大多數時候都是砸錢、砸資源,直接開干,甚至沒有做到深刻理解當地市場。」深海資本創始合伙人石盧磊曾對零態 LT 表達了中國企業出海的看法。

  「東南亞喜歡聚會,并且喜歡吃團餐,外賣需求和國內不同。」「巨頭派到當地市場的人員,有的甚至不會講外語」「歸根結底是出海團隊缺少對當地人文和環境的理解。」最后石盧磊這樣總結。選自:零態 LT《出海市場,沒有巨頭》

  張勇曾說「坐在杭州聊全球化,總覺得味道差了點」,或許只有真正離開杭州的那一刻,真正看到那些與我們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才能夠找到代碼外的人性溫度。

  筆者曾走在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的街頭,除旅游景點外,還有很多人并不清楚二維碼支付為何物;當我乘坐汽車駛出吉隆坡市中心,會發現城市樓房驟然變矮,繁華消失得猝不及防。我們在可以看到巨大的市場增量空間與潛在需求,同時也能看到較大的貧富差距與糟糕的基礎建設。這些,都是出海航線上的挑戰。

  當站在高處時,常常忘記當年我們的來路。阿里也同樣出現過「經驗使然」的失誤。晚點 LatePost 在《阿里巴巴的東南亞戰事:另一次拼多多式的奇襲》一文中曾詳細描繪了 Lazada 幕后的趣事。由于 Lazada 早期后臺運轉不佳,阿里將淘寶那一套搬了過來,將優惠券、客服 IM、直通車等諸多通過中國市場驗證的優秀功能搬過來,本地買家一下就不會用了。

  一位 Lazada 的員工向晚點評價說,把阿里這套系統搬到東南亞,等于「給老爺車安上了波音 747 引擎」,而 lazada 曾經的一位越南負責人也因喜歡談及「我們在天貓就是這么做的」而在本地團隊面前不太討喜。一位商家對霞光社直言:「有商家長途跋涉去阿里中心見小二,對方卻以開會為由讓她在門口等著」,有行業人士曾說,阿里干部在國內做成過許多商業奇跡,但在新土地上需要克制這份驕傲。

  逍遙子也認識到這一問題,他談到,阿里去海外,「不是簡單說把阿里在中國做過的事情,搬到海外再去做一遍。」

  與此同時,Lazada 還需提防國內同行的競爭。近日,數據分析平臺 Similar Wed 發布了 2022 年 5 月份各平臺網站流量及相關數據,騰訊系的 Shopee 在越南、泰國、菲律賓、新加坡四地的網站總訪問量超過 Lazada。


  當然,挑戰不止一個,TikTok Shop(抖音小店),2021 年也帶著直播帶貨模式,陸續進入印尼、泰國、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催熟當地的電商生態。不僅于此,字節跳動還在去年通過入股跨境物流縱騰集團、中東物流公司 iMle 來補齊物流短板,電商野心若隱若現。在遠離杭州的市場,等待「流量王」蔣凡的將是如何復制中國奇跡的艱巨任務。

  04

  東學西漸

  在 19 世紀末,西方傳教士在上海設立「廣學會」,其用意就是「以西國之新學廣中國之舊學」。這其實就是一個傳播西方近代文明的文化機構,同時也是一場西方對于中國進行的一場文化、技術的出海,進而試圖改變中國。在西學影響下,當時人們流行抽洋煙、穿西服、去洋行。

  如今,中國企業出海則更具溫和的姿態,他們主動與當地的資源、文化、習俗進行整合和交融,培育當地的商業環境和人才隊伍。和 18-19 世紀的殖民者相比,中國互聯網商人們不再以征服者的姿態肆意攫取,而是視被投方為平等伙伴,共享市場。

  「走出去」已經是阿里巴巴的必選動作,同時也被其內部作為 2022 年之后的「奪分點」。自 2013 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便對中國企業全球化產生了助推作用,隨著各種相應政策和配套措施逐一出臺,中國企業海外擴張的熱情受到前所未有的激發,自此海外成為中國互聯網企業新的角力場。

  Tango 聯合創始人就曾表示:「當你在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獲得 45% 份額,且希望繼續增長時,拓展國際市場將是必須追逐的一片新領地。」

  卷到全世界去,已是一種必然,今天幾乎沒有一家中國公司不渴望成為一家全球化公司,全球化與否,是一家互聯網公司綜合能力的試金石:當 SHEIN、TikTok 和米哈游的原神,甚至是赤子城在海外大舉進擊,皮球就踢到了以快手、百度、京東和網易為代表的本土巨頭面前。

  中國科技企業走出國門,也是大國崛起時代敘事下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抗日戰爭時期,當中國海岸線被封鎖,來自南洋的華人勞動力踴躍報名,回到故土,頂著狂轟濫炸,確保了中國滇緬公路的良好運轉,為中國創造了一條大后方的物資補給線。

  八十年后,中國新生代互聯網企業也在南洋、中東、拉美乃至歐洲開辟第二戰場,大量中國互聯網干部出海,在中國本土被充分驗證的管理模式與技術經驗「外溢」到全球,他們既是大國文化的「軟實力」,也是商業文明的「硬通貨」,這批「無國界」的商人和工程師,也將成為一張不亞于中國制造的新「名片」。

  本文來源于物流指聞,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

關鍵詞: 阿里巴巴,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