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一向低調的中通近來消息有點多。
6月14日,有消息稱菜鳥網絡總裁萬霖正式成為美股上市公司中通快遞董事會成員,替代中通快遞副總裁胡向亮的董事席位。
6月11日,中通快遞及太平洋航空與土耳其航空旗下的土耳其航空貨運部宣布將成立合資公司。
5月29日,阿里巴巴與菜鳥等向中通快遞投資13.8億美元,持股約占10%。
5月19日,中通快遞與柬埔寨國家郵政局、柬埔寨郵政電子解決方案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組建中通快遞(柬埔寨)有限公司。
布局國際的“野心”凸顯
中通確實有點忙。而在忙得背后,其掌門人賴梅松的“野心”就逐漸顯露出來了——布局海外,向國際出發。賴梅松也曾公開表示,中通將積極布局和開拓國際市場,使國際業務成為中通未來重要的增長點。如今,“野心”開始付諸于行動了。畢竟國內電商物流市場已經是一片紅海,想要再從中獲取高額利潤已然不太現實。
中通有這一系列動作當然不是“拍腦袋”決定的。日前,國家郵政局發布了《國家郵政局公布2018年5月郵政行業運行情況》,其中1-5月,國際/港澳臺業務量累計完成4.4億件,同比增長47.4%。這一增長率無疑就彰顯了國際市場的巨大潛力。因此,可以大膽猜測,中國消費者“買全球”的勢頭才剛剛開始,海外市場或許是我國物流企業的“又一春”。
而單有良好的國際市場當然不行,打鐵必須自身硬。如果自身沒有優秀的實力,就算市場再大,前景再好,也難以“分食”國際這塊“蛋糕”。而中通當然有這個實力。據財報數據顯示,2017年中通快遞以約62.2億件業務量、130.6億元營收、31.59億元凈利潤等各項指標領跑“通達系”,市場份額持續增加。其中,國際及港澳臺所占的快遞業務收入占比達15.4%,屬其三大業務收入之一。
付諸于行動
事實上,為了搶占國際快遞市場的先機,我國的第一梯隊的快遞企業都已經在行動了,如圓通收購先達國際、順豐與UPS合作、申通布局俄羅斯、百世建設海外倉等,反而關于中通的消息并不多。其實不然,中通早已低調地“走”了國際化的這一步棋,進行了相應的部署及擴張。據了解,中通自2012年開始布局跨境物流,成立了以跨境電商業務為核心的“中通國際”,并先后在美國設立了3個中轉倉;在中國臺灣、香港和澳門地區設立10余個中轉倉;在德國、法國、日韓、新西蘭等地也均設立了中轉倉。此外,還相繼推出了美國、英國、俄羅斯、澳大利亞、印度等專線包裹寄遞業務。
其實,中通赴美IPO之時就已為其后續國際化布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16年底,中通上市前后,中通國際先后與USPS(美國郵政)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與匈牙利國家郵政合資成立公司、柬埔寨國家郵政等達成戰略合作,加快全球跨境電子商務配送業務拓展步伐。
而此番在獲得巨額資本的背景下,以及巨大的國際市場潛力“誘惑”下,重點發力航空運輸,這無疑將有助于中通完善其空域的運力短板,為進軍海外增添籌碼。
海外風險不容忽視
有人曾表示,中通走向國際相對于阿里、京東等電商巨頭而言,并非易事,一則缺乏國際化空運網絡資源,二則中國快遞企業缺乏海外的地面物流網,攬貨能力不足,造成一些航線物流不完全對流。
其實,這些問題也一直困擾著我國快遞企業“走出去”,并不只有中通在布局國際時會遇到,申通、順豐等都需面對。對此,他們都采取了同樣的方式——與當地知名快遞物流企業或者國家機構共同成立合資公司。相對于“親赴”境外自建物流網絡體系或巨額收購,這是一條資產相對較輕的捷徑:既可以依托當地企業資源加速國際化航空、鐵路、公路等網絡建設,也能依托外資資源,發展落地物流網絡。
據了解,中通此次合作方土耳其航空經營著全球最大的航空網絡,航線覆蓋300個目的地和121個國家,預計將為土耳其航空提供400萬噸的貨物處理能力。而太平洋航空從事航空公司一般銷售和服務代理,目前已在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地區、泰國、越南、印度和美國向零售快遞服務商推出了包括最后一公里派送的B2C包裹快遞服務。
想必此次中通快遞、太平洋航空,以及土耳其航空成立合資公司就是基于此種目的。更何況,中通目前還有阿里這么一個大“靠山”,借助阿里的賦能加碼國際業務的心思更加明顯。
顯然,最近中通的這一系列舉措,都凸顯了其謀局國際的“野心”。先不說這樣的布局會不會招致UPS、FedEx等國際快遞巨頭“攔路打擊”;僅就中國快遞下半場競爭格局而言,布局國際市場并開展角逐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