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綠色制造產生的原因分析
綠色制造(green manufacturing),又稱環境意識制造(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Mannufacturing)、面向環境的制造(Manufacturing For Environment)等。指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消耗的現代制造模式,其目標是使得產品從設計、制造、包裝、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對環境負面影響最小,資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優化。
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全球的政治經濟,各種觀念和行為受到了綠色制造的巨大影響,引起了世界生活的巨大改變,綠色革命由此被世界各國學者推向眾人面前。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制造業市場競爭不斷加劇,企業的壓力越來越大,這就迫使企業紛紛一方面加速技術進步的步伐,促使現代制造的過程發生變化以提高生產效率,另一方面不斷降低價格參與市場競爭。導致不斷消耗資源,產生廢物,污染環境。由此,制造業成為了環境污染的主要源頭,因此如何盡量減少制造業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便成為了當前環境主要研究的課題。二十世紀90年代,聯合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了環境與發展會議,此次會議上不僅提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框架,而且發表了《21世紀議程》,隨后中國政府把可持續發展戰略列為國家發展戰略。直到1998年美國制造工程學會在《Green Mannufacturin》中比較系統的提出了綠色制造的概念、內涵和主要內容,從而綠色制造的概念便由此產生。
二、國內綠色制造的現狀
目前,在國內外的工業界和學術界中,綠色制造不僅是21世紀的重要戰略之一,而且綠色制造模式已經成為各國廣泛的共識。
在我國,各大高校和研究院對綠色制造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在國家部門相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國對綠色制造技術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目前我國機械科學院在清潔生產技術選擇與數據庫、機械工業基金項目——綠色設計技術發展趨勢及對策研究上取得了圓滿成功,該項目為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現科學技術部)“九五”攻關項目,它在國內首次提出了適合機械工業的綠色設計技術發展體系。上海交通大學與美國ford公司、法國柏林工業大學以及中國物資再生利用華東分公司等企業高校合作,在轎車回收工程、汽車從銷售到回收再利用以及廢棄工業回收方面研究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果。還有清華大學、重慶大學、華中理工大學等高校都開展了綠色制造的廣泛探索研究。目前我國企業對綠色制造的研究和應用相對比較少,主要是由于我國企業還沒有普遍接受綠色制造這一概念。在我國“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戰略研究組織發布的《中國至2050年先進制造科技發展路線圖》中把中國綠色制造列為了先進制造技術兩個重要發展方向之一。
國內許多的大學和企業對綠色制造的重視度越來越高,不斷增加綠色制造的投入,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不過綠色制造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系統工程,現在的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與實踐仍屬于起步階段,理論在實際應用中相對較少,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更加系統的深層次的研究。
三、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的影響
所謂綠色壁壘(Green Barriers,簡稱GBs),[8] 也稱為環境貿易壁壘(Environmental Trade Barriers,簡稱ETBs),是指為保護生態環境而直接或間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貿易的措施。
近年來,我國在國際貿易上正面臨越來越多來自于發達國家甚至發展中國家的綠色貿易壁壘的挑戰。[5]總的來說,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的市場份額、貿易機會、企業和商品信譽度等方面都產生了不良影響,導致國外消費者對我國部分產品信心下降,對我國出口貿易造成負面影響。尤其是對我國外貿出口拳頭產品的農副產品和曾經是創匯第一大戶的紡織品出口等造成巨大的影響。
目前我國的工業整體技術標準比較低,不是很重視產品的綠色制造和包裝,在現代社會對綠色標準要求越來越高的背景下,我國的各類對外貿易的產品屢次受到西方國家的貿易壁壘。這些貿易壁壘主要集中在一些強制性認證方面,如歐盟的CE認證、美國的UL認證、德國的CS認證及日本的JIS認證等。各種繁瑣的認證和高昂的檢測費嚴重的影響了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由于綠色貿易壁壘大多數是以環境標準和標志的形式出現,要想達到其環境標準、獲得其環境標志,就必須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資金的投入相關的技術改造;同時還要增加相關的檢驗、測試、認證和公關等手續和費用,從而導致企業出口產品的成本大幅度上升,價格優勢大大削弱,喪失了國際市場競爭力,企業的出口效益日漸下降。從我國的國際貿易關系來看,由于對外貿易中越來越多的綠色貿易壁壘,使得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國之間不斷產生貿易摩擦,稍微處理不當,就會影響到雙邊或多邊貿易關系,因此,我國必須恰當處理綠色貿易壁壘,減少其對我國對外貿易的沖擊。
四、綠色制造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的策略
1、加速綠色制造的發展,理性對待綠色貿易壁壘
大部分國家施行綠色貿易壁壘,制定相關標準和制度,仍然主要是出于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類健康和改善人類生活質量的美好出發點。但是有些國家利用這些國際規范條例而衍生出許多不合理的國別環境標準以及以此做為依據設置的眾多貿易障礙才構成綠色貿易壁壘。]在國際上綠色貿易壁壘肆意橫行的當代,作為對外貿易大國的中國成為首當其沖,要想沖破綠色貿易壁壘,我國必須要這綠色貿易壁壘的大潮中適應其規則。雖然我們極其反對濫用綠色貿易壁壘這種惡劣行為,但是適當的綠色貿易壁壘還是需要的,對于現代很多的制造業資源的浪費和破壞環境的行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對于我國有些產品因為有害物質超標而被別國拒絕入境的情況我們不能單單認為是故意設置的綠色壁壘,而應當反思自身,轉變觀念,提高自身的綠色制造業,生產高標準高質量的產品,加速企業開發綠色生產,推進綠色制造的發展,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綠色貿易壁壘問題。
2、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制造工業模式
從根本上看,突破綠色貿易壁壘的出路就是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制造之路。要想在消除綠色貿易壁壘的前提是要大力發展綠色產業的發展,建立一套完備的高效率、信息化、低消耗、無污染的工業化模式。[6]為了應對國際貿易中的綠色貿易壁壘,政府應該對綠色產業進行相關的扶持政策,制定綠色科技戰略。對高能耗高污染的企業進行整頓和技術升級,改善生產環境,提高產品的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減少遭遇綠色貿易壁壘。不斷推進環保產業的發展,將環保納入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戰略規劃中,針對綠色貿易壁壘制定國家市場開拓計劃和發展策略,提高企業的減少污染的能力,為產品突破綠色貿易壁壘提供硬件上的大力支持。綠色制造的發展不僅有利于我國沖破綠色貿易壁壘的阻礙,減少貿易摩擦,而且有利于我國環境保護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
3、加強國際綠色制造的交流合作,建立完善的檢測體系
在國際貿易中,我國之所以會遭遇許多的綠色貿易壁壘,很大部分原因是對別國的綠色貿易壁壘的制度和條例的不夠了解。借助國際上的交流合作,從而達到不斷改進產品的開發、制造、包裝等環節,還有減少對環境的影響。通過建立完備的檢測體系,達到國際的質量要求,使產品順利進行對外貿易。同時借助國際的力量,利用有關條款和國際組織協議,抵制發達國家濫用綠色貿易壁壘,保護我國對外貿易的順利發展。在未來的綠色制造工業中,加強與國際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師夷長技以制夷,不但要讓我國產品的各項標準達到各國要求,更要超越別國的標準。這樣的話,極大的有利于我國對外貿易的市場競爭力,增加對外談判的籌碼,建立必要的自己的綠色屏障,改變我國在綠色貿易壁壘中的不利位置,讓別國的綠色貿易壁壘不攻自破。
五、總結
綠色制造能使產品生命周期內的環境影響達到最小,并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資源,減少資源耗費,減少污染,是21世紀制造業重要的發展方向,也是人類社會得以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綠色制造的發展不僅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和環境帶來極大的質量改善,也是沖破綠色貿易壁壘的根本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