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種“超級快遞”在浙江應運而生,從杭州到寧波最快3小時送達。事非偶然,很多快遞企業正陷入盲目爭快的誤區,“限時達”“極速達”“閃送”等創新配送服務層出不窮,滿足了消費者的快速需求,但忽視了保障優質的消費服務。
很多人或許都遭遇過,家里明明有人,快遞員卻不愿送貨上門,只發了一條短信讓其自取。國家郵政局最新公布的上半年投遞申訴,排在首位的就是快遞員未經收件人同意直接投遞至代收點。究其原因,只因一味求快,把包裹往快遞柜或代收點一扔,比送貨上門省時省事太多。
有人說,快遞員這么辛苦,自己取一趟又如何?的確,快遞員經常面臨地址不準確、收件人不在家、小區禁入等麻煩,但就此對投遞服務進行打折,這顯然不太合理。不上門,不是簡單的少跑腿,而是服務不到位,并有意省去了客戶當面驗收的環節,這一條就嚴重違反了今年剛施行的《快遞暫行條例》。
快,是快遞的外在特征;遞,是快遞的內在屬性。一味求快,其實是舍本逐末,而應該把重心放在如何遞得準、遞得好,這正是快遞最后一公里的痛點所在。快遞行業從野蠻生長到扎堆上市,快遞服務也應該到了告別無暇顧忌用戶體驗的初級階段。快遞業是現代服務業的一個縮影,運用新技術、新設想、新方式來實現服務創新固然重要,但這必須建立在服務質量不打折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