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即整理,也就是整理貨品庫存,結果是使庫存更加整齊,但整齊只是表象,最終的目的還是使庫存易于管理和操作,以提高操作速度和運營效率,降低成本。
在理貨時,有幾點原則:
A. 快速流轉的商品放在易于檢貨的位置。
快速流轉,即快進快出,這意味著商品的銷售量較大。這類商品放在易于檢貨的位置后,熱銷商品的檢貨路徑可以縮短,整體的檢貨效率提高。
在實際操作中,一般是按如下操作:在貨位上專門設置一個快速流轉區,每周會看前一周銷售量排前100名的SKU,然后保證這些SKU的貨位在這個快速流轉區中。這個快速流轉區一般會離出貨區域很快。
B. 減少一個SKU多個貨位的情況:
當一個SKU有多個貨位時,在該貨位系統中,操作人員/系統并不了解某一個貨位上的庫存數量,因此在每一次檢貨時,系統都必須將所有貨位都提供出來。而操作人員在操作時,也需要從數個貨位中挑選一個貨位去檢貨,如果碰巧這個貨位上的庫存數量不足,則必須走到多個貨位才能完成檢貨需求。這樣對于檢貨路徑的設計也是非常不利的。
減少多個貨位的操作方法一般是,將系統中所有具有多個貨位的SKU清單導出,逐個檢查,將某一SKU的庫存全部集中到一個貨位上去,而刪除其他的所有貨位。
C. 減少同一個貨位上的類似SKU:
同一個貨位上可能會放置多個SKU,但是為了操作方便,一般不會在同一個貨位上放置類似的SKU。例如,臺式機內存按主頻、容量、品牌分為多個SKU,它們的包裝外型基本相同,在檢貨時非常容易弄混。因此,在理貨時要注意將類似的SKU放置到不同的貨位上去。
前面講的幾點都是著重于使得現有庫存更加整齊,易于操作。
下面討論現有庫存的反面,即富余的庫存容量。
正常情況下,庫房中的貨物量是少于最大庫存容量的,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庫房是裝不“滿”的,庫存有所富余。這部分富余的庫存容量如何管理呢?這個要根據自己的業務特點自行設計。
例如,一個庫房中,庫存容量的使用率是70%,剩余的30%的富余容量應該如何分布才是比較好的情況呢?
首先談一個極端狀況,即極端分散化的情況,也就是說所有的富余容量在大量的貨位上,而且這些貨位本身已經被某些SKU所占據。那這種情況下,任何新品SKU的引入都無法單獨占用一個貨位,也就是說必然會存在一個貨位中存在多個SKU的情況,這和前面所講的原則C是有沖突的。
極端的分散是不好的,那極端的集中呢?如果所有的富余容量都在連續的空貨位上,即庫存中分為70%和30%的兩塊,70%那一邊全滿,30%那端全空,這也不是很不好的。設想一下,如果某個已有SKU加大了庫存數量,則原有庫存中無法添加,只能在全空的部分添加,即造成了同一個SKU有兩個貨位的情況,與前面所講的原則B也是沖突。
對于富余容量也類似。首先,富余容量應適當地集中化,某一塊富余空間應能應付某一個新品SKU或者某一已有SKU庫存數量突然增加的情況;其次,小塊集中化的富余容量應分散在庫房中,使得整個庫房中都具有類似的彈性功能。
本文來源于SmartWMS智慧倉儲管理系統,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