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風險識別成本較高,且通常信用等級低,抵押擔保又難以實現,中小物流企業很難從銀行獲取足夠的資金支持,為了解決資金周轉困難,物流老板們甚至轉向同鄉等非正規渠道進行借款、貸款,并承擔極高的貸款利率,自2013年開始,事情逐漸有了變化。
本文將從場景、風險、問題、未來四個方面闡述針對中小物流企業金融服務的相關內容。
場 景
中小物流公司資金需求的場景其實非常簡單:物流企業對上游客戶,一般會有1至4個月的賬期,而日常運營的大部分支出卻要現付,因此,普遍面臨資金周轉的問題。
銀行發放貸款以安全性為首要原則,發放貸款一般要求企業有一定規模的資產或擔保,要求企業有可確定的盈利能力與潛力,以保證按期還本付息。而物流中小企業存在以下問題,銀行不敢輕易給予貸款。
1、自身的經營管理問題
由于中小物流企業的管理制度、日常運行不規范,存在經營的不確定性,導致市場競爭力不足,抗風險能力低,容易遭到市場的淘汰。銀行對于中小企業普遍缺乏信心,為了規避壞賬風險,往往不愿向他們發放貸款,即使發放貸款,也會嚴格限制貸款的金額和期限,中小物流企業很難有持續融資的能力。
2、自身財務管理不規范
很多中小物流企業缺乏規范的財務制度,而財務報表又難以體現企業實際的經營狀況,有些物流老板更是將公司資產和個人資產混在一起。一是導致機構很難準確評估企業的資信狀況,物流企業又缺乏固定資產,很難通過資產抵押的方式來進行貸款;二是容易導致成長型、擠兌型等資金鏈斷裂的情況出現。
3、行業信息不透明
物流行業的管理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透明,貨物從貨主發出到收貨人手中,一般要經過三方物流、專線公司、司機的層層分包,價格嚴重不透明,數據的連續性也無法實現,大大提高了機構的風險管理的難度和成本。
中小物流企業日常運營的主要用途是用于運費結算,所以具有金額小、需求急、頻率高的特點,而市場上常見的企業貸款程序繁瑣,審批時間長,很難契合這種資金需求特點。
2013年中下旬,平安銀行、民生銀行、杭州銀行等幾家商業銀行的信用貸款產品在物流領域曾針對中小物流企業做過推廣,平安銀行推出的產品是“貸貸卡”,民生銀行的產品是“商貿通”,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截至到2014年年底,幾家銀行都暫停了相關業務。
2014年年初開始,兩家機構進入到這個領域中來,從兩個方向分別進行嘗試,一家是隨行付保理,主要針對物流企業提供運費保理的服務,在這個領域實現了按日計息、隨借隨還、7*24小時服務;另一家是山東高速,攜手金潤保理等合作伙伴一起,針對物流公司的高速通行費提供保理業務,全國范圍推廣,并給予物流公司高速通行費用以一定折扣。
隨后,多家機構紛紛進入這個領域,除了上述“運費貸”、“高速通行貸”兩個產品外,又新增了很多產品:“發票貸”、“回單貸”、“加油貸”、“項目貸”等等。(融資租賃業務屬物流質押金融范疇,故未列入)
風 險
中小企業融資難,中小物流企業融資更難,而為中小物流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從業者們也很難,難的核心是風險控制。
風險控制是所有金融機構和類金融機構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是保障機構的資產質量合理有序健康發展的核心。從整體上來看,信貸風險主要包括:經營風險、信用風險、道德風險、操作風險、政策風險、利率風險、法律風險等等。
從目前為中小物流公司提供信貸服務的機構操作層面來看,風險控制基本是按照下面的思路:
1、重視客戶準入
申請信貸服務的客戶需要提供相關資料,含公司基本資料、公司經營相關資料、公司財務相關資料、個人財產及征信等相關資料,由專業的風控人員進行資質審評,還原客戶的經營情況,綜合考慮客戶的信用狀況、還款能力等因素,選取符合條件的客戶提供信貸服務。
2、強調貿易真實性
通過數據抓取或引入第三方數據,或獲取客戶歷史數據,建立多重的數據統計分析模型,并根據實際情況不斷進行修正和調整,綜合判斷客戶運輸過程和運輸行為的真實性。
3、建立定期巡檢制度
建立地面跟進團隊,定期或不定期開展上門巡檢,了解客戶最新的經營狀況,對客戶的潛在風險進行預警。
4、建立貸后管理機制
按照一定階段內客戶使用的情況,信用良好的客戶甚至可以提升額度,而根據不良客戶的情況,一般會進行催收、額度暫停使用、或額度削減等操作。
問 題
存在的問題從兩個角度來看,一個從機構本身,另一個從中小物流企業的角度。
從機構本身來看,主要是下面三個問題:
1、風險識別機制不健全
一是目前常規的方法不能全面反映信貸服務風險的情況,二是沒有建立起適用于中小物流公司特點的信用評級制度,難以作為信貸決策的重要依據,三是目前信貸風險管理的技術方法難以實現數據的交叉驗證,因此,目前機構的風險管理還難以做科學的定量分析,四是對于中小物流企業的風險識別及時性做的不夠,具有一定的滯后性。
2、風險管理程序不科學
一是貸款審批約束機制不強,各個崗位在管理上具有從屬關系,審貸分離在執行中大打折扣,二是貸款風險管理責任不明確,貸款管理各環節的職責、權限還比較模糊,沒有建立起有效的風險責任追究制度,激勵機制弱化。
3、從業人員對行業認識不夠
由于此前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對物流行業接觸不多,導致人員缺失嚴重,既懂風險管理,又懂物流行業的人才少之又少,加之業務培訓不夠、部分業務制度的可操作性較差等等,直接影響了信貸風險管理措施的落實,不接地氣。
下面我們從中小物流企業的角度來看問題,也是三點:
1、經營的不確定性
實際上,中小物流企業的經營思路、理念和文化主要是來源于老板,老板的行為風格影響了整個企業,老板的風險偏好和接受程度直接影響企業的日常經營。另一個層面,中小物流公司的成本和效率主要靠老板,這里面還有地區差異的問題,同樣是專線公司,兩家流水差不多,但實際可能差距很大。
2、關于產品標準化
先說下產品定位的問題,假設我們已經用某一款產品鎖定了某一部分目標人群,這也是截至目前,我們大部分機構在做的事情。那么,按照上面的分析,我們用同一款標準化的、通用型產品,去掃一片的中小物流企業,而這些中小物流企業又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差異,這個事情靠譜碼?
3、跨過門檻后的風險管理
目前,我們絕大部分機構都非常重視客戶的準入問題,風險管理部門也會經常拿客戶準入的要求、資料收集的列表,拿來討論,但與之相反的是,跨過門檻之后的動作卻很少,實際上,跨過門檻后的風險管理和控制是更為重要的一個事情。
未 來
針對中小物流企業提供信貸服務的機構,已經經過了幾年的發展,一些有潛力的機構已經嶄露頭角,建設了嚴謹的系統和科學的風險管理體系,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決機構和中小物流企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降低風險,提升收益。
但是,目前的整體規模、客戶數量和實際的客戶需求、市場需求之間,仍存在巨大的差距,做為中小物流企業信貸服務的提供商,個人認為,未來會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變化,這需要我們大家共同的努力:
1、數據共享
一個方面是實現大數據,以便交叉驗證,解決信息不對稱和信息真實性的問題,把原來單點、單主體、單過程的控制,擴展到多點、多主體、全過程的控制,便于風險管理和控制;另一方面是貸后數據的共享,便于了解企業真實的信貸情況,避免一單多貸的情況出現。
這就要求我們這些提供信貸服務的機構,大家以開放、協同、分享、共贏的理念,一起去推動物流行業的數據分享和共享,為物流金融服務領域去創造空間和活力。
2、征信體系
瑞途金融在2015年就成立了征信公司,在物流的征信體系建設方向做了些工作,但一直不夠成熟。
隨著眾多機構的共同參與,信貸服務物流企業的過程中,在貸前和貸后已經積累了一定量的數據,隨著數據的互通和共享,面對著物流行業的整合和發展,我們可以在物流的征信體系建設方向做更多的嘗試和努力。促進中小物流企業的健康、穩定發展,擴大對中小物流企業的信貸支持,同時防范信用風險。
3、區塊鏈技術
區塊鏈技術在國外已有了一定規模的應用,在物流領域也出現了一些應用案例,在國內,順豐速運、一汽物流、安德物流等公司也開始在這個領域做一些嘗試。
依靠區塊鏈技術,可以真實、可靠地記錄并傳遞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相信在未來,物流企業利用區塊鏈基礎平臺實現優化資源使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同時,金融機構可以更有效、便捷、快速地接入到物流行業,更好的進行風險控制,提供更好的服務,解決中小物流企業資金需求的相關問題。
4、風險定價
由于中小物流企業經營的差異性,按照目前統一或簡單的定價原則,一定是無法滿足客戶的實際需求的,因為,需要我們建立個性化的、針對性強的中小企業信貸定價模型和工具,真實的反映中小物流企業的風險差異,實現風險與收益的平衡。
5、持續創新
根據我們對市場的細分,逐步建立起更豐富的針對中小物流企業金融的服務體系和產品體系,充分利用數據和資源,聯合各種金融機構,豐富產品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及時響應不同客戶不同的資金需求,幫助中小物流企業合理規劃和使用資金,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