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包裝減量到回收利用 綠色快遞的出路在哪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快遞業務量最大的國家,但與快遞經濟崛起相對應的一項數據則令人擔憂。2017年,中國快遞業消耗了多少包裝耗材呢?通常快遞行業使用的包裝物料分為運單、封套、紙箱、塑料袋、編織袋、膠帶和緩沖物7大類。根據測算,僅在去年一年,超過400億件快遞產生約794萬噸廢棄物,占全國生活垃圾總量的2%。
如此大規模的快遞包裝消耗量使用之后,這些快遞廢棄包裝得到妥善處置了嗎?收到包裹,取出商品,將包裝箱隨手扔進垃圾堆……這是快遞包裝在大多數人手中的最終去處。同樣是在去年,包裝快遞所用膠帶總長度就可以繞地球赤道接近421圈,紙板和塑料的實際回收率不低至9.1%,包裝物總體回收率不足23%,絕大部分則被直接送進垃圾場填埋。如果粗略按每件快件使用0.1公斤的包裝材料計算,中國每年會產生40億公斤以上的快遞包裝垃圾。
這其中,“快遞包裝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塑料制品(包裝袋、膠帶等)。”北京印刷學院青島研究院院長朱磊說。以聚乙烯、聚氯乙烯為主要成分的塑料和膠帶等最難降解,這些包裝材料在自然界中,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時間才能降解。除了膠帶對回收的影響之外,紙盒、塑料這些原本可回收的快遞包裝,如果和其他生活垃圾混在一起,被污染后也將無法再回收。此外,快遞包裝中的填充物、膠帶等塑料成分,目前尚沒有綠色、經濟替代方案完全被市場認可和接受。
從政策層面到各家巨頭,大家推動綠色配送的決心相當一致。2018年3月,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發布新修訂的《快遞封裝用品》系列國家標準,根據減量化、綠色化、可循環的目標,對快遞包裝減量提出新要求。盡管沒有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薄膜類等非環保包裝,但降低了其厚度、定量要求,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環境壓力。緊接著,新版《快遞封裝用品》系列國家標準也有望進一步引導快遞配送“瘦身”。
老牌快遞公司以及菜鳥、京東、蘇寧等企業,都已有一些探索動作。從推行“無紙化”電子面單,到推行共享快遞盒、可循環快遞袋等,都在力爭減少快遞包裝污染的產生。但即便如此,綠色物流在我國仍有較長的路要走。與巨大的增速相比,當前“綠色快遞”的推廣力度和速度似乎仍顯得有些“杯水車薪”。由于牽涉主體較多,如主管部門、快遞企業、網絡商家、消費者等,推動綠色快遞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協調,有序推進。
對于全國上千萬小電商賣家來說,成本較高是他們不愿使用綠色包裝的主要原因。環保材料成本偏高,將成為推進快遞業綠色發展的一大難點,“現在面臨的最突出、最頭疼的問題,就是新型材料成本太高”。實施回收不僅增加快遞員回收費、消費者積分成本,還要核算空箱子倉儲成本、專業維護人員費用、消毒成本等,最終令回收行為難以為繼。基于此,業內人士建議,通過建立激勵機制的方式,鼓勵快遞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更多地使用環保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