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一 /分化
宏觀:世界分化
疫情強化了西方保守主義倡導的逆全球化趨勢,中美關系惡化導致全球經濟體“分化”。
中觀:供需分化
物流資源和供應鏈能力配套支撐嚴重不足,引發了罕見的全球國際供應鏈供需“分化”,體現在:
(1)海運亞洲出口需求猛增,旺季國內發貨需求上漲
而海外多國疫情反彈,港口不能正常運轉,擁堵的港口,集裝箱無處安放,集裝箱回流不暢,國內繼續一箱難求,航司加征擁堵附加費、旺季附加費、缺柜費等費用,航線運價短期會持續高位。導致國際貨代巨頭繞開船公司,自己租船和空柜,開通中歐、中美新航線。
運價高的離譜,嚴重傷及全球供應鏈,但對大幅飆升的運費和附加費,可能的后果是托運人會部分放棄運輸,導致明年預訂單大面積取消。
(2)空運:稀缺的航空運力資源一時難接全盤
全年、全球、全部航空公司都在取消或停飛各類客運航線,千萬架飛機無限期停放,這是史無前例的。后果就是可用的客機機腹載貨能力減少了80-90%,而稀缺的全貨機或純航空運貨公司一時難接全盤,需求量大大大大的超過運力供給,市場迅速受到影響,運價急速上升到過去十年來的最高點,出口運價漲到了往年五六倍的價格。
(3)鐵路:中歐班列爆倉
海運爆倉,空運昂貴的情況下,不少貨主轉向了中歐跨境鐵路運輸,結果導致中歐班列艙位瘋搶,量價齊飛,在國內集裝箱緊缺、物流循環速度下降的背景下,空海運力積壓到鐵路上,中歐班列很快就負荷過飽。儼然已是“空運的價格、海運的速度”了。
微觀:行業分化
從2020年物流行業的投融資事件的微觀視角分析,我們看到在不同細分領域的“冰火兩重天”,頭部玩家基本定型,細分賽道新機會只剩下可見的幾個點。
(1)融資數量折射投資人的冷靜以及好項目的稀缺
2020全年全球共有119家/次(國內57,國外62)企業完成融資,相較于2019年的149家/次(國內91,國外58),連續兩年下降,下降了20%,尤其是國內融資跌去近40%,資本變得極為謹慎冷靜。歷年具體融資情況如下:
(2)物流細分市場折射出疫情帶動的跨境物流發展
對比2019和2020年國內各細分市場投融資情況看,最明顯的變化就是“物流科技退溫、跨境物流熱捧、快遞物流機會不多”。
(3)融資輪次折射出中后期的優質項目越來越少
從輪次數據分析,2020與2019年相比,中早期項目的數量分布保持一致,側面說明了投資人并非缺乏資金反而對于早期優秀的團隊和項目的熱情沒有消退。但看到中后期項目明顯減少,能跑到中后期的盈利項目鳳毛麟角。
/ 關鍵詞二 /內卷
內卷,本意是指人類社會在一個發展階段達到某種確定的形式后,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最早的“出處”是幾張名校學霸“邊騎車邊電腦打字”的圖片。現在被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或“被自愿”競爭。這個詞恰能概況以消費互聯網主導的內循環經濟領域,流量籠罩下的電商物流等業態。
觀察1:流量內卷
日漸枯竭的流量讓互聯網巨頭開始大規模進軍產業互聯網,加速了各領域的內卷化。截止2020年上半年,中國網民數量達到將近9.4億人,人均每日上網時長達4小時。雖然直播與短視頻再次催化了流量增速,但流量“已經見頂”的消費互聯網天花板很難突破。所以,目前線上流量枯竭且流量獲取成本高企,各大平臺都不約而同 “流量焦慮”開始大規模進軍“產業互聯網”,所以涌現了聚焦生鮮產業的線下社區團購等“風口”。在“強者恒強”作用下,各互聯網巨頭必然走向了“內卷”。
(1)直播等瓜分新流量,加大傳統平臺焦慮,頭部平臺份額被分化
a、從商家側看,受到頭部品牌擠壓生存空間,大量的中小型長尾商家從主流電商平臺外溢,線上流量的開始去中心的多元化(以拼多多為代表的拼購電商、以云集為代表的社交分銷電商、以抖快為代表的直播電商等),其手中掌握的低端粗放地供應鏈亟需尋求“優質的高性價比供應鏈物流解決方案”新出路,因為其“低客單價”的貨類很難形成供應鏈的規模經濟效益。
b、流量去中心化趨勢不可逆,直播電商的話語權將由主播手中回歸到商家
(2)疫情孵化生鮮賽道,社區團購為以后的流量之爭帶來新暢想
國內下沉市場的生鮮電商一直滲透率較低,核心原因是下沉市場無法承受高昂的每單履約成本;另一方面生鮮平臺方也缺少更加輕量化的零售節點方案。社區團購通過自提+預售很好的解決了以上痛點,極致性價比定位也較好的契合了當前下沉市場消費者的真實消費需求。
觀點2:經濟快遞內卷
物流最顯著的體現則是低端電商件陷入激烈的價格戰,極兔、順豐的起網擴張加劇了市場“內卷化”。經濟快遞的成本和時效均與件量高度相關:件量規模效應降低成本=>更高的件量規模和頻次改善時效=>賣家的高價格敏感度意味著降價能夠快速起量。因此,低端電商件市場很容易進入“資本開支=>產能過剩=>價格戰=>新一輪資本開支”的惡性循環。加之,“極兔”“豐網” “京喜”虎視眈眈電商快遞,起網擴張加劇了市場“內卷化”。
/ 關鍵詞三 /重構
疫情前,不斷提升運營效率、降低經營成本的訴求,已經驅使企業關注物流和供應鏈變革。新冠疫情,一方面使得品牌商的銷售渠道向線上轉移的“重構”進程突然加速,拉動電商物流的發展。同時,疫情后不同品類的需求發生變化,供給端也發生了制藥、服裝等行業的遷移和供應鏈“重構”。因此,2020年增強供應鏈韌性、降低供應鏈不確定性,成為深刻影響物流供應鏈發展的核心。
重構1:通過數字化提升供應鏈可見性
在生產層面,企業通過來自海量傳感器和控制器的數據能夠在云端實時精確監控整條生產線,利用“數字孿生”技術和巨大的計算能力模擬生產狀態以不斷提升性能。
例如:在電商環境中,消費者對個性化、即時化的要求很高。而全球供應鏈由于涉及太多環節,往往難以對需求做出實時反應。想要充分滿足電商時代的消費者需求,就必須先全面提升物流供應鏈所有環節的可見性。
重構2:通過網絡化調整采購單一化困境
目前,制造商為了降低自身全球供應鏈風險敞口,將增強供應鏈內在韌性,實行多條供應鏈并行并縮短其長度。全球化的鼎盛期早已過去,并預計供應鏈將出現更多冗余,供應鏈網絡協同和能力組合要求增加。
重構3:通過敏捷化解決制造環節的剛性問題
產品更新迭代速度愈來愈快、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日益增長以及消費者對數字化服務體驗的期望等,正迫使企業通過供應鏈管理促進企業間的協同與融合,提高供應鏈的敏捷性。在不確定、持續變化的外界環境下,企業需要對自身供應鏈和生態系統進行重塑以應對這些挑戰,從而獲得客戶響應優勢、客戶個性化需求優勢和成本優勢。
總之,隨著高度不確定性成為后疫情時代的新常態,以及物流行業在數字化和供應鏈方面面臨的高要求,物流行業的各類玩家必須借助技術的力量更精細地管理物流與供應鏈來確保自己有核心競爭力。
本文來源于羅戈網,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文章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