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互聯網巨頭企業相繼投入大量資源入局生鮮社區團購,“社區團購”成為互聯網行業及資本市場熱議的話題。各大互聯網巨頭企業利用海量數據、先進算法和雄厚資本,研究如何拿下社區的生鮮團購。在購物、打車、外賣這些熱點之后,賣菜幾乎成了互聯網的又一個風口。
12月11日,針對這一現象,人民日報評論稱,互聯網累積的數據和算法,除了流量變現,還有另一種打開方式,即促進科技創新。
互聯網巨頭擁有雄厚的財力、大量的數據資源、領先的數字技術,人們期待巨頭們不僅能在商業模式上進行創新,更能承擔起推進科技創新的責任。
在公眾號“人民日報評論”發布的文章《“社區團購”爭議背后,是對互聯網巨頭科技創新的更多期待》中寫道,如果只顧著低頭撿六便士,而不能抬頭看月亮、展開贏得長遠未來的科技創新,那么再大的流量、再多的數據也難以轉變成硬核的科技成果,難以改變我們在核心技術上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
人民日報認為,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掌握著海量數據、先進算法的互聯網巨頭,理應在科技創新上有更多擔當、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為。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
同時,物流供應專家黃剛對此事也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他看來,中國的經濟要和國際巨頭競爭,需要的是硬核科技。而中國科技企業為了迎合資本,展開各種補貼,各種燒錢模式,最終帶來的一定是壟斷。比如滴滴對出行的壟斷、美團小餐飲流量的壟斷等。
一旦社區的賣菜、賣水果也被大平臺吃下,這對多少末端小商販的就業、創業會帶來問題。
至于未來的數字經濟,中國需要什么?在黃剛看來,中國進入5G時代,真正如何打造我們的硬實力,我們的科技創新、智能制造、智慧農業、數字化流通等等。
不過各大互聯網平臺會就此收手了么?
黃剛表示,人民日報評論僅僅是敲一個警鐘,如果大平臺不適當收手,一旦規模化出現,最新的反壟斷法一定會把社區團作為重點。
社區團購可能會迎來兩個方向:第一,燒錢模式不會這樣猖狂了;第二,則是推居后臺做服務,前臺參與度降低,比如未來的S2b2c的新型供應鏈模式,大平臺充當S,小B會開放共享,一個小B可以做多個大平臺的運營,不會正面的給與限制。
而末端的站點,可能走向多平臺共享的業態。總之,這一輪的“踩剎車”,對于社區團的健康發展,是利好的。
本文來源于物流指聞,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文章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