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運力緊張。過去一段時間,不止一位朋友給物流指聞留言:為什么不用無人配送/自動駕駛?事實上,如果大家留意最近的新聞,會發現不只一地在嘗試以上方式。
稍早前,馭勢科技協同中國聯通智能城市研究院、中通快遞,緊急調動團隊,定制方案,星夜兼程將UiBox無人配送車運送至上海,僅用一個晚上就完成了無人配送車的前期調試工作,隨即加入了社區保供的抗疫隊伍。
而在此之前,廣州白云區方圓小區就已經用上了無人配送車。同樣是來自馭勢科技Uibox無人配送車,每次可運載200公斤的物資,滿載續航距離可達80公里,而且可以提供7x24小時的全天候服務,配餐時段為社區居民進行餐飲配送,非配餐時段進行防疫物資配送。不僅可以分擔社區工作者壓力,緩解運力緊張現狀,而且還實現了無接觸配送,降低了人際接觸傳播風險。
而這只是如今如今行業的一角。龐大的市場、發達的工業,以及創新創業的土壤,使得一批新興的科技公司在中國誕生,它們中不少選擇將前沿的技術應用到物流行業。
近一個時期,我們可以看到無人配送車大顯身手。但事實上,應用成績不僅體現在末端,推動因素也不僅是疫情。人口紅利消失本身,就讓物流行業對自動駕駛產生濃厚的興趣:
交通運輸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行業貨車司機為1728萬名。不經意間,相比以往的3000萬貨車司機,減少了1200萬名。不僅如此,另外一份調查顯示,貨車司機還面臨著年齡斷層的境況。
在此背景下,自動駕駛應用探索進行的可謂如火如荼。不過技術迭代、商業應用、安全驗證、政策調整依然需要時間,在各種場景中,廠區、礦山、港口、機場等限定場景被認為自動駕駛落地速度更快。而有著全天候、真無人、全場景三個標簽的馭勢科技,正是其中佼佼者。
01
四組數據背后的成績單
當下,自動駕駛能帶來怎樣的收益?是物流企業/企業物流部門關注的焦點。
今年3月份,馭勢科技公布了一張成績單——一張西南地區首批無人駕駛物流車投用一周年的成績單。在這成績單中,馭勢科技給出了4組數據:
7X24:突破“人力”和“時間”的必要限制,無人駕駛物流車在進入穩定的常態化運營階段后,能夠滿足7X24小時全場景、全天候的運作。
365天0系統事故:四臺無人駕駛物流車結合廠區實際運輸節拍,全年往返配送中心與總裝車間之間的既定路線運營超7000余次,在大范圍提升了廠區運力之外,還創造了365天0系統事故的紀錄。 70&500:在廠區物流運輸峰值期間,無人物流車實現了單天往返近70次,拉載近500托物料(一托約1.2m*1m大小)。
30%:據統計,無人駕駛物流車項目幫助企業有效節省雙班人力,較傳統物流貨車提升物流運輸效率高達30%,成功實現了企業年度降本增效的目標。
此外,因為不需要在廠區基建改造方面投入額外的資金與時間,且作為一次性投入的固定資產,投用的無人駕駛物流車還解決了逐年遞增的人工成本、管理培訓成本困擾,保證了企業長期的經濟效益。
當然,企業在應用新技術時,除了投入產出,穩定性、安全性、適應性也是重要考量因素。在這方面,前述部署所面臨的挑戰也十分明顯:廠區路面狹窄、不平整,物流車經常需要拖載10㎡以上的貨物,需要隨時應對復雜的工況、突發的事件,加之暴雨高溫……等等,環境可謂復雜。
馭勢科技如何破題?
硬件層:無人駕駛物流車身搭載了多個高清攝像頭、360°的3D感知激光雷達及全球定位系統(支持北斗/GPS),且多傳感器之間互為冗余。高清攝像頭加激光雷達,能夠提升各類檢測精度,達到環境實時感知與厘米級高精度定位能力,同時有效感知距離超過70米。
系統層:搭載U-Drive®?智能駕駛系統。該系統包含了三大技術模塊,分別是智能駕駛算法、車規級控制器和云端智能駕駛服務平臺。
其中,自動駕駛云服務平臺使其擁有了7X24小時的實時監控和車輛設備規模化調度的能力,而且僅需一位操作人員就可以實現百臺車的調度管理,支持多車協同、遠程監控等功能。
自研的車規級控制器可以將前述獲取的感知數據與智能駕駛核心算法相結合,在遇到行人、路障及不平整路面時,能夠自主避讓或減速,甚至在大雨、高溫等多種天氣下仍然能夠完成無人駕駛運輸作業的作業要求。
除此之外,為了應對可能影響運輸效率、安全的未知情況,馭勢科技還為無人車設計了多層次失效監控和應對機制。
作為扎根本土的全棧技術研發企業,馭勢科技不依賴外部技術,進而也可以保障企業關注的數據安全。
02
拓展的朋友圈,算得過來的賬
以上案例,依然是馭勢科技商用化成績的一角。僅是查閱公開報道,就可以窺見其長長的客戶名單:
在末端:馭勢科技與圓通、票量出行創造了雙11真實場景、開放道路的城市無人配送運營案例。與合作伙伴聯合打造的無人駕駛遞送車落地沙特阿拉伯,在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社區開展“最后一公里”的商業化無人配送服務。
在廠區:馭勢科技先后與上汽通用五菱、一汽物流、長安民生物流、徐福記、巴斯夫、長城螞蟻物流等聯手打造無人物流相關項目。
在機場:馭勢科技攜手香港國際機場在全球范圍內落地首個機場無人物流項目,攜手烏魯木齊國際機場集團打造全球首個機坪無人駕駛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年末舉行的19屆民航信息化發展論壇,中國民用航空局機場司司長張銳在的主題演講中展示了5個代表機場無人駕駛新業態的標桿項目,其中4個由馭勢科技完成。
當然,對于精打細算的企業來說,部署一項技術考慮的不僅僅是首創,他們要求的更實際,希望避免“一試了之”、做成“面子工程”。而這也是馭勢科技成績的另一面——可復制性。
以前述西南地區無人駕駛物流車應用為例,在正式投用前,馭勢科技就經歷了重重考驗:2020年試運行,在可靠性、安全性等多項指標上通過客戶測評;2021年3月,再次經過多輪場景升級和測試,才正式投用。
更直觀的例子是與香港國際機場的合作:2019年馭勢科技與其聯手打造了全球首個機場無人物流項目,而后合作范圍不斷拓展,去年1月,香港國際機場宣布將在2021年第一季度全面啟用馭勢科技無人駕駛物流車,完全取代傳統人力駕駛拖車來運送旅客行李;第三季度,無人物流車已經開展機場內貨運工作,來往貨運大樓和停機坪;11月,香港國際機場引入馭勢科技無人巡邏車,用于機場安保巡邏工作。
之所以能夠如此,也是因為馭勢科技的能力被驗證,在香港國際機場,其無人駕駛物流車行走超過10萬公里里程,每日至少保持16小時的運營時間,哪怕是在臺風天氣也能正常使用。
類似的場景還發生在上汽通用五菱。2019年,馭勢科技攜手上汽通用五菱,共同交付國內首條無人駕駛物流線路。之后,該項目累計建成20+條無人物流路線,超過百臺車的無人車隊只需要1名運維人員就能完成日常的調度和協同。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上汽通用五菱寶駿基地發現,只有無人車那條線路處于正常運營狀態。于是,他們又向馭勢科技緊急下了大約100臺車訂單。
馭勢科技也曾對外表示:團隊說服客戶的時間在縮短。原因很明了:對于客戶而言“賬能算的來”。
03
真無人與全場景
為了更好的服務客戶,馭勢科技依然在提升其競爭力,比如:通過開發高壓快充和換電能力,提升無人駕駛物流持續工作能力;迭代算法和系統,提升極端天氣下的強適應能力,加強突發狀況預警和遠程脫困的能力……
而更早之前,馭勢科技技術的先進性其實已經被驗證:在牽手馭勢科技之前,香港國際機場其實已經接觸了歐洲、美國、日本的自動駕駛公司,但最終是馭勢科技從四家公司競標中脫穎而出。
對于技術提升,馭勢科技創始人吳甘沙曾表示:客戶是最好的嚴師和諍友,“被客戶虐”、“被各類客戶虐”是倒逼技術提升的最快途徑。
實踐也確實如其所言。馭勢科技有一個重要標簽“真無人”,據了解,截止今年3月,馭勢科技 “真無人”商業運營里程已經突破140萬公里,這個數據在全球自動駕駛企業中遙遙領先。馭勢科技在介紹中補充道,“真無人”指真實的在客戶場景中、全天候、去掉安全員工作的里程數,不包含未去掉安全員的場景。
而之所以做到“真無人”正是源于客戶“倒逼”:2018年,有客戶對馭勢科技說,“安全員如果再不拿掉的話,不能再往下做了,沒有任何意義,還增加了不少成本”。于是在2019年,馭勢科技成功實現“去安全員”。
除了“真無人”,馭勢科技還有一個標簽:全場景。資料顯示,目前馭勢科技“AI駕駛員”商用場景布局已經涵蓋了汽車制造、危險化工、食品加工、農業養殖、重工制造、民航機場、產業園區等。
在吳甘沙看來,自動駕駛是AI領域中,為數不多的標準化技術。“從第一性的角度看,人的駕駛能力本身就是一種通用能力,換一個地區、換一種品牌/車型只需稍作訓練即可駕輕就熟,所以不應該為不同行業、不同場景、不同車型/駕照度身定做自動駕駛技術。”
當然,盡管技術是通用的,但商業化依然分場景。為此,馭勢科技一方面采取一棧式研發中臺策略,具體場景結合研發進展,在各個產品線推出產品;另一方面“克制從魚頭吃到魚尾巴的欲望”,不造車,不進入業務運營,專注于中間層,做自己專業的部分:打造“AI駕駛員”。
馭勢科技曾表示,它的夢想是為世界交付千行百業的超值AI駕駛員。換一個更直白的說法那就是:“希望成為一個勞務派遣公司,派遣能適應各種車型、場景的AI司機。這個司機可以‘一個頂仨’,聽話、沒有情緒、不會疲勞、不會生病。”
這是一個宏偉的目標,也是值得期待的目標。長路漫漫,需要慢慢實現。
本文來源于物流指聞,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