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優鮮7月28日宣布“就地解散”后,創始人徐正隔了整整一天,才對媒體回應“他沒有跑路。”對當下的徐正來說,面對無人再愿出手拯救的危局,還在尋找最后一絲生存的可能。
風起于青萍之末,縱觀每日優鮮從誕生到現如今的深陷生死邊緣的窘境,更像是一場互聯網對傳統生鮮行業改造的試驗,每日優鮮創始人徐正創新且堅持的前置倉模式,在這場互聯網對生鮮行業的改造中,一直都備受質疑。
所有傳統行業都值得用互聯網的方式重做一遍。但幾乎所有的互聯網行業都遵循類似邏輯,以流量創新布局,以虧損換規模,再以行業領先的地位博取利潤。而在生鮮這個賽道上,成為行業第一取得規模優勢幾乎是個夢想,且這個行業從來不缺挑戰者。
現如今每日優鮮深陷困境,最核心的原因是,每日優鮮包括整個生鮮電商從誕生之日起就備受質疑的成本控制,從來就沒有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即使如此,互聯網與兩捆白菜的故事還講的下去嗎?
01
一地雞毛
7月28日,一份標注為《每日優鮮破產解散實錄》的文件顯示,當天下午2時,一位疑是每日優鮮高管的工作人員在飛書上召開線上會議,稱公司新一輪融資尚未到賬,無法按時支付員工被拖欠工資,還告知員工 “工作就截止到今天了”。
音頻中,每日優鮮高管的工作人員:給予的解決方案是員工社保、公積金交到7月份,大部分員工工作時間將于7月28日截止,公司會為離職員工繳納7月的社保和公積金,8月則需員工自己解決。
每日優鮮員工群聊的關于原地解散的截圖,在網絡上各種流傳。“每日優鮮以防疫、辦公場所甲醛超標等理由要求員工居家辦公,隨后在線上通知公司解散,員工飛書賬號已經無法登錄。”
而一些員工爆料被拖欠工資。多數傳言很快就被證實。一位每日優鮮的員工告訴《深網》,電話會后宣布了原地解散,但離職賠償和拖欠的工資卻只字不提。無奈,她只能在7月29日去朝陽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去仲裁。
7月28日,每日優鮮將自身最具核心競爭力的前置倉業務——下單30分鐘送達的極速達服務關停。截至發稿前,打開每日優鮮APP,所有的配送業務都變成了次日達,但蔬菜的品類確實少了。
除了“被離職”的員工,現在,供應商們正密切關注著每日優鮮的資金情況。
這一切并非毫無征兆,今年3月起,不斷有每日優鮮拖欠貨款消息傳出。時代財經報道稱,有向每日優鮮供貨的供應商被拖欠金額超過400萬元。每日優鮮招股書顯示,截至2020年公司與超過2300家供應商合作。
2021年三季報顯示,每日優鮮尚未支付的供應商欠款凈額為16.52億,同比2020年三季度末的10.88億元增加了34%。這些應付賬款里包括三大類供應商貨款:外包配送公司運費、營銷服務提供商的服務費。
每日優鮮此次的危機,和一筆融資未及時到賬有關。7月14日,每日優鮮發布公告稱,與山西東輝集團達成股權戰略投資合作協議,東輝集團計劃向每日優鮮進行價值2億元人民幣的股權投資。
這則消息給了資本市場信心,一度每日優鮮的股價被拉升上漲8%。繩從細處斷,這2億元的最終沒到賬,成為拖垮每日優鮮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據《財經十一人》援引一位投資人的說法,由于每日優鮮是美股上市公司,這次投資實際屬于境外投資,資金需要先置換成美元,一般情況下,需要3到6個月才能到賬;另一位接近每日優鮮的人士則透露,東輝集團估計撤回了投資協議。
受到一系列大量負面消息沖擊,美東時間7月29日美股收盤,每日優鮮股價再次狂跌,最終每股報收0.1151美元,總市值只剩2710.05萬美元,還不及當初融資的零頭。
自2021年6月上市以來,每日優鮮股價從11美元的最高價跌到了1美元之內,跌幅達到98%。后由于財報推遲發布和股價連續30個交易日低于美股最低合規股價1美元,納斯達克已經連續兩次向每日優鮮發出退市通知函,要求其在180日內實現股價回升。
每日優鮮已經被置于懸崖邊上,命懸一線。
02
創新與爭議
2005年,易果網上線,成為B2C類生鮮電商在國內的最早嘗試者;2008年,擁有自建農場的沱沱工社出現在消費者視野中。在2012年后,這個行業進入了螺旋上升通道,最多時國內獨立生鮮電商平臺超過4000家。2015年時今日資本創始人徐新就曾經預言:生鮮是電商最后的堡壘,得生鮮者得天下。
徐正和曾斌在2014年歲末創立每日優鮮。徐正是個不折不扣的學霸,他擅長數學,15歲因數學競賽成績優秀,被保送上了中科大數學系。據每日優鮮招股書,創立每日優鮮前,徐正曾先后擔任聯想筆記本業務事業部總經理和聯想佳沃水果事業部總經理。
或許正是佳沃的這段經歷,每日優鮮的創業,徐正想解決解決生鮮行業供需兩旺,流通不暢的弊端。徐正開創了這個領域的前置倉模式,也被稱為DMW(Distributed Mini Warehouse)模式。
前置倉模式,就是將若干個小型倉庫以高密度布局設置在社區附近,每個倉覆蓋范圍有限——僅需要覆蓋周邊三公里內。前置倉的單點面積僅200-300平米左右,在一線城市的前期投入只需50萬元/個。內設冷藏設備和分溫區。
從北京開始,每日優鮮將前置倉擴展至華北、華東、華南、華中等地。2019年,每日優鮮在全國近20個城市,擁有超1500個前置倉,北京地區達到300個,上海地區超過200個。商品覆蓋3000SKU(最小存貨單位)。
在每日優鮮官網上,極速達服務從2015年的2小時,到2017年的1小時,再到2021年招股書中的平均39分鐘內送達。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每日優鮮的前置倉模式從用戶體驗的維度來講是非常好的,但這個模式并非沒有瑕疵。
“我在做社區團購之前同樣做了3年(2013-2015)前置倉送貨上門最,后終局也是倒閉加被供應商追債。這個模式最大問題人效太低,做不到高溢價率,結局是注定的。”生鮮領域的連續創業者蔡周全告訴《深網》,2018年蔡周全參與創辦的你我您與十薈團完成了合并。
不僅僅是蔡周全,一位長沙的生鮮領域的創業者告訴《深網》:“興盛優選在長沙2014-2016也是是做了前置倉送貨上門,也是虧的一塌糊涂。”
對前置倉模式不看好的人也有盒馬的負責人侯毅,在他看來,前置倉“是不成立的模式,是做給VC看的模式”。侯毅關掉盒馬的前置倉業務時就指出,前置倉模式可以低成本、快速復制,但是難以兼顧成本和效率,不可能全面盈利。
而天風證券研報曾指出:前置倉模式盈利難在于其毛利難以覆蓋履約費用。履約費用包括與產品交付和倉庫運營有關的費用、前置倉和質量控制中心的租金和折舊費用等。
事實也的確如此。前置倉的出現,本質上是為了擺脫對昂貴物流成本的依賴,但是前置倉本身,卻又創造了生鮮電商另一項昂貴的成本。數據顯示,每日優鮮近幾年的開支中,履約費用始終高居不下。
而據每日優鮮招股書,履約費用為公司運營費用的最大頭。2018—2020年,公司履約費用分別為12.393億元、18.330億元、15.769億元人民幣。履約費用占總收入的比例一度達34.9%,占營業費用最高達59.6%。
03
狂奔的這7年
即便如此,前置倉的這種爭議在每日優鮮成長的過程中似乎被忽略了。每日優鮮憑借前置倉的創新模式,上市前完成10輪近百億的融資。每日優鮮在資本的助力下,大規模的鋪量,一路狂奔。
那一時期,每日優鮮的一個還有引導和教育用戶使用習慣的養成。2016年、2017年,多家生鮮電商因無法融資或經營不善而倒閉。有數據顯示,生鮮電商市場滲透率僅約為3%,遠遠不及線下菜場。
2018年上半年,在資本助力下,每日優鮮在生鮮電商行業的用戶規模占比已突破50%,連續4個季度領跑行業。2018年已完成全品類的精選生鮮布局,在20個城市建立“城市分選中心+社區前置倉”的冷鏈物流體系。配送也從2小時變成1小時。
一級市場的投資人篤信:所有傳統行業都值得用互聯網的方式重做一遍。但幾乎所有的互聯網行業都遵循類似邏輯,以流量創新布局,以虧損換規模,再以行業領先的地位博取利潤。每日優鮮這種打法使得投資人非常滿意,每日優鮮也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
但生鮮這個賽道太特殊了,蓬勃發展的市場和新興的前置倉模式依然無法解決生鮮電商們最后的壁壘,損耗高、利潤低的鮮菜讓每日優鮮始終如鯁在喉。
以每日優鮮為例,2019年時剔除優惠券之后客單價達到85元左右。根據安信證券提供的相關數據顯示,過去四年中,每日優鮮客單價一直在80至100元之間浮動。招股書披露,2020年每日優鮮的客單價約為94.6元。
不過對于普通家庭而言,90塊依然是一個過高的消費門檻,也是限制用戶規模增長的最大障礙。即便如此,每日優鮮,已經準備鳴金收兵打掃戰場了。華創資本合伙人吳海燕接受采訪時說,2019年下半年開始,徐正就認為,在戰略上不應該再通過不健康的拉新模式去做無效擴張了,不再用補貼去換流量。
每日優鮮在近年來對利潤率低的鮮菜品類并不算上心。《深網》與每日優鮮高層的幾次接觸中,均曾得到明確表示,每日優鮮的目標并不滿足于僅僅只做生鮮電商,而是要在生鮮的基礎上進行全品類拓展,成為超市。
汝之砒霜,吾之甘露。正如在阿里京東并未重視的下沉市場殺出了拼多多一樣,在上海菜場起家的叮咚買菜也在這一領域成為了每日優鮮唯一的競爭對手。2020 年2月,叮咚買菜超越每日優鮮,半年后又超過盒馬鮮生,在用戶量和日活躍用戶數上均成為行業第一。
生鮮電商版的千團大戰最后,市場占有率以及消費者認知均達到頂峰。在其他行業被視終局,但對每日優鮮來說,并不如此。2019年時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一份數據顯示,生鮮電商4000多家入局者中,4%持平,88%虧損,且剩下7%是巨額虧損,最終只有1%實現了盈利。
2019年時生鮮電商大批死亡,社區團購興起,主打的依然是流量創新。2020年6月,阿里、美團、拼多多、滴滴、京東等互聯網巨頭相繼入場、加碼社區團購,一元錢的雞蛋、一塊錢的白菜比比皆是。
每日優鮮不得不重試肉搏戰,依靠傳統地推和補貼模式獲客。財報顯示每日優鮮在營銷方面投入占比(12%左右)仍遠高于同濟叮咚買菜(6%左右),財報中每日優鮮也表示利潤降低是因為用了折扣、優惠券等拉新手段。
04
一步步邁入絕境
每日優鮮創立的這7年,并未取得互聯網領域的規模優勢,相反的是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競爭對手涌入生鮮賽道。每日優鮮曾經短暫的規模優勢,現在看起來都是賠本賺吆喝。那么這家昔日的生鮮電商明星企業,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入絕境的?
前置倉模式是每日優鮮殺出重圍的利刃。2019年每日優鮮的前置倉規模已經達到1500,每日優鮮CFO王珺曾對《深網》表示,做前置倉最初的出發點就是考慮到用戶體驗,“用更高的前置成本去做基礎設施投入,好體驗會帶來用戶就,足夠的訂單密度能夠分攤掉成本。”
但遺憾的是:每日優鮮從創立到現在一直身處內憂外患中,從誕生之日起就廣受質疑的前置倉的成本控制,從來沒有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互聯網公司競爭的規模優勢下的“只要我想,就隨時可以盈利”仍然看起來遙不可及。
招股書顯示,是每日優鮮將上市前超過1500個前置倉降至2021年6月招股書中的631個前置倉點,減少超過一半。同時,20個城市也縮減至16個城市。可以窺見的是每日優鮮其前置倉甚至有所收縮。
每日優鮮創始人、CEO徐正曾在2019年6月接受《深網》專訪時宣布啟動“智鮮千億計劃”,致力于在2021年率先發展成為千億規模的生鮮零售平臺。徐正稱,到2025年生鮮到家市場規模將達到萬億,但每日優鮮向零售公司的轉型沒有得到老股東的支持。
有來自每日優鮮股東的消息顯示,2019年時每日優鮮曾試圖向老股東們再完成一筆融資,但遭到了老股東拒絕。一位老股東相關負責人曾對《深網》如此表示,“不能忍受每日優鮮繼續虧錢。” 這一年也成為每日優鮮上市前唯一沒有融資入賬的一年。
這一時期的每日優鮮和創始人徐正,陷入困境——核心業務虧損、每日拼拼口碑下滑、盒馬模式試水失敗……據媒體報道:最艱難的時候,徐正直接在2019年底的高層會議上痛哭流涕,感慨生鮮這生意太難做了……每日優鮮的管理層一邊想方設法降低成本,一邊融資。
2019年,不僅僅是每日優鮮,眾多生鮮電商在生死邊緣徘徊,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共有超過20家生鮮電商倒閉。12月12日,易果生鮮被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列為被執行人,執行標的1411.02萬元,隨后破產重組。
直到2020年疫情突發,居民無法前往菜市場,生鮮電商行業需求和規模迎來激增,資本又重新對這個重領域投入目光。2020年底每日優鮮最新一輪融資高達20億元,投資方已經變成了國資。這筆融資每日優鮮的資金困境得以緩解,賠本賺吆喝。
每日優鮮已于6月下旬在美股上市,開盤即下跌18%,盤中一度暴跌36%,收盤價較發行價下跌25.69%,總市值蒸發7.86億美元。叮咚買菜上市夜,每日優鮮繼續微跌超過2%,盤中一度下跌8%。
顯然資本市場用腳投了票。根據招股書披露,2020年每日優鮮的虧損率為27%,即均價95元的買菜訂單,每日優鮮要貼26塊錢。而據每日優鮮曾經對《深網》的介紹,其只有過十分短暫的盈利階段,或在某些重點城市實現了正現金流。
可以窺見的是:每日優鮮留給了投資人的人只是一組虧損的數字:從2018年到2021年前三季度,每日優鮮的虧損額度分別為:22.32億元、29.09億元、16.49億元和30.17億元,虧損總額為98.07億元。
每日優鮮連年虧損加股價大跌。每日優鮮從成立到現在融資百億,虧損也百億。這看起來更像是資本吹起來的一個泡泡,一個偏離生意本質的互聯網生鮮實驗。如今看來,真的所有的傳統行業都值得用互聯網的方式再做一遍嗎?
本文來源于物流指聞,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