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來,沖斷了不少企業的現金流,這對于重資產運營的企業及其不友好。在今年上半年有不少中小型車隊消失,幾百臺車、上千臺車的資產積累,需要好多年的慘淡經營,但消失,只需要卻是一瞬之間。
當我們推測一種商業模式的發展前景時,所在市場的規模會是重要的考量指標。整車行業是泛公路運輸行業中最大的細分賽道,所以在2012年“大車隊”的概念初步形成時,不少人為大車隊未來的發展前景而興奮。但“大車隊”的概念誕生不久,就開始發展中伴隨著質疑,行業內一直流傳著“大車隊是個偽命題,規模不經濟”的論調,最近兩年,“大車隊”的聲音甚至慢慢淡出了市場。“大車隊”未來會在行業內消失嗎?它要如何走出“規模不經濟”的困境?
一、“規模不經濟”的陷阱從何而來?
整車行業絕大多數從業者為個體司機或小微車隊,當時行業內缺少相對專業化的規模化運力,大車隊的出現正好補足了這一市場空缺。因此有人曾這樣解讀大車隊的概念:“大”就是有足夠規模的運力池,“車”就是要對車輛有足夠的掌控度,“隊”就是要呈現出有規律、有流程、有產品、有交易、有體驗、有承諾與擔當的組織化的車隊。
況且車輛管理是一件很“麻煩”的貨,很多物流企業樂于把這項相對標準化程度最高的業務外包出去,尤其是單邊線路。在大型快遞、快運企業的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大車隊因為可以在不同的物流公司之間進行線路組合,提升物流公司的效率,也得到了快速發展。縱觀行業內幾家“大車隊”的發展,快遞企業干線外包都是其重要業務,尤其是在雙十一這樣的貨量高峰期,大車隊都是與快遞企業同一時間備戰,大為快遞快運企業提供了非常有彈性的運力服務。其中,赤灣東方在2013年參與到“雙十一”的運力保障,當時是為德邦做干線運輸。獅橋運力2015年參與快遞行業的“雙十一”運力支持,為百世、華宇、安能等做干線支持。
物流行業本質上是一個成本中心。這也就意味著,成本能力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但因為大車隊的上游客戶基本都是大物流企業或者大三方,它們對成本的控制沒有嚴格,干線運輸最想對標準化的,容易外包,那就意味著干線運輸的利潤層是非常有限的。而大車隊因話語權不足還,付出較高的獲客成本。
此前,卡力互聯董事長兼CEO孟碧輝曾說到,幾家快遞企業上市之后他曾作出兩個預判,其中樂觀的預判是隨著快遞企業的上市,為快遞企業做服務的企業,比如整車平臺企業,也有上市的可能性。不過現在孟碧輝承認這個預判暫時并不會實現。而悲觀的預判是隨著快遞企業的上市,為快遞企業做服務的整車平臺企業會淪為“三方”。現在來看,這個“悲觀”的預判很有可能會變成現實,從2019年上半年,頭部快遞快運企業均加強了干線自營車輛的投入,其中申通、中通的干線車輛自營率最高,分別為70%、85%,就在前段時間,德邦快遞斥巨資購進幾百臺進口卡車。大車隊目前遇到的困境,很大的原因在于快遞業務增長的紅利,已經被吃完了,接下來它們要尋找新的突破點。
二、攬貨能力與資源統籌能力才是發展的根本
很多人都提到大車隊“規模不經濟”的陷阱,但其實大車隊的商業模式還是能產生一定的規模效益的。一是通過整合統籌貨源,提高車輛的運載效率,尤其是單邊變雙邊。二是通過技術、數據等管理手段升級,提升車隊管理效率。獅橋創始人、董事長兼CEO萬鈞曾經說過,超級車隊(超級運力)是金融公司、科技公司,但最不像的就是物流公司,從這一點就做大車隊至少是一個很辛苦的活,且需要很強的資源統籌能力。
雖然有一定的規模效益,但大車隊因為既不控貨,又不提供解決方案,所以可替代性很強。行業內出現的各類信息科技公司、主機廠推出的全生命周期服務,都能幫助物流企業管理好車輛,這樣一來,大車隊存在的意義就被削弱了。
自提出“大車隊”的概念提出后,靠譜平臺董事長趙忠善是第一批踐行者之一,同時也是第一個站出來表達對“大車隊”的擔憂的人。他認為,中國一定能出現規模5萬臺車以上的車隊,而這個車隊的關鍵在于聚貨能力,他把未來車隊的類型分為了兩種:一種是聚貨能力相當強的貨主型企業自建車隊,另一種,是平臺型的車隊,由若干個中小車隊組成統一品牌來運作,以提升其攬貨能力。組織運力本身就有平臺的概念。行業內,除了完全自有運力的大車隊,市場上的多數大車隊本質上還是具有一定的平臺性質。客戶、大車隊、底層運力供應商是三個獨立的個體,大車隊其實是扮演了一個在中間承接業務、管理底層運力、完成上游客戶需求的角色。所以轉型平臺稱為很多車隊的選擇,整車平臺卡里互聯的九家創始企業都說大車隊出身。
大車隊的概念是消失了嗎?是,也不是。2020是融合執念,實體車隊還是運力平臺,自有車隊還是社會共建,資產自持還是租賃,已經不再有明晰的界限。或許當大車隊里的佼佼者都不再提大車隊這個概念時,變革真的要或者已經開始了。
本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