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凈、整潔、有調理,這些外部條件讓我們對一間倉庫產生了初步的好感。 進一步,效率、發貨時效、庫存準確率,則是這間倉庫的核心指標,最能體現其內在價值。
單就庫存準確率而言,它的存在客觀反映了倉庫物流的作業流程情況,是物控、財務、采購、品質、生產等部門作出正確的物料管理與控制決策的重要依據。
我們今天來探討一下,除人員管理方法外,從流程與制度上提升庫存準確率的一系列方法。
精簡倉庫數據編碼
多數的企業都有多個編碼,例如產品編碼、自己倉庫代碼、貨架位編碼等,不論使用哪一種倉位編碼,請盡量追求短小精干,這樣做可以提升辨識與讀取速度,減少錯誤的概率。
做好固定與隨機倉位管理
大部分企業不具備隨機存儲的管理能力,隨機存儲可以提高倉庫存儲的空間,但也會因管理疏忽而出現找貨的情況。比較現實的是使用固定倉位管理+定期清理滯銷品倉位的模式,隨機存儲主要需要有系統軟硬件的支撐,效率要比固定倉位好。
專人處理無指令貨品
倉庫管理的進、發、存都是按照指令在操作的,無論是系統給出的還是人工給出的,每一個動作都是根據指令在執行的,但由于錯誤的指令或者錯誤的操作會導致產品跟指令不匹配,也許出于揀貨路徑、工作重要性、績效考量等其他因素,沒有及時將錯誤指令產生的產品歸位。 那么在現場管理的時候有必要及時清理無指令的產品,如果沒有及時清理會造成后續訂單出現缺貨情況。
最佳的處理方法是培養操作人員的異常處理能力,及時將異常產品歸位,次選方法是在現場設立一個臨時產品存儲位,異常訂單在確認此倉位以后再做缺發。
化分區域管理
倉庫現場管理一般分為入庫、質檢、上架、存儲、打包、待發貨、辦公、設備區域。每個區域進行區分,如受條件限制,可以分為到貨區、存儲區、發貨區。設立的區域范圍跟操作人員的作業區域相結合、與管理責任相結合。
強化流程操作
系統流程跟標準流程相符,關閉“捷徑”閥門,例如可以核單后打單,也可以打單以后再核單,2個方法都沒有錯,但不要給操作人員選擇的機會,關閉“捷徑”閥門,按照系統中規定的操作流程作業,減少錯誤發生的機會。
管理者每天至少巡視1次各崗位的操作是否按照標準流程操作,有人提出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案的時候,要耐心的聽,想明白以后答復方案提出者。任何沒有經過驗證的方案,不能擅自操作。
輔助方法
盤點前要將所有的賬務全部處理完畢,不能留單不處理,將所有借條全部追回或開單沖賬;盤點中發現盤點差異要以《盤點差異數據表》的形式向倉庫負責人反饋,由其安排人員復盤解決,同時要對差異較大的貨品進出臺賬進行查詢,查看是否存在重復入賬的現象,或者出入賬錯誤的現象。
貨品整理分類、標識:同款貨品堆放在一起,不要分開放置;不是同款的貨品不能混放在一起,要隔開并用物控卡與標示牌進行標示說明;貨品擺放要規范,統一規定每一層堆放的箱數、統一規定堆放的層數,便于計算箱數;散裝貨品必須放在貨品堆碼的前面便于拿取的位置,不能隨意亂放。
本文來源于SmartWMS智慧倉儲管理系統,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