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通與順豐對企業的理念不太一樣。中通更多著眼于利用各種方式降低成本,增加效率,而順豐更多強化服務和人的價值。
2015年以前,快遞行業的權力更迭其實一直都比較頻繁。 2012年,順豐市場占有率達到20%,暫時領先。此時最接近順豐的是申通,份額為12%。但很快,“通達系”快速擴張,市占率超越順豐。公開數據顯示,2014年,第一名是申通。2015年,是圓通。到2016年,中通脫穎而出。如今,中通的優勢持續到現在。
目前,中通的日單量超過5000萬單,市占率達到19.1%。對比之下,順豐的日單量為2200萬單,市占率為13.7%;2019年,中通Q3季度凈利潤超越順豐。 從去年以來,中通快遞的股價持續攀升,市值達到2000億元,僅次于順豐的3000億元。中通能全面超越順豐嗎?
01
一次關鍵的權力迭代
快遞行業,得訂單量,得天下。這是一切的基礎。 從2013年開始,“通達系”超越順豐,原因主要是電商訂單量的高速增長對于快遞行業的影響。而順豐成本高,拿電商件只能“賠本賺吆喝”。
因為直營,順豐服務一直領先,客單價相比于加盟制的“通達系”來說,明顯要高得多。而“低成本的加盟制快遞更好地貼近了中國電商的發展”,行業資深投資人李峰(化名)認為,這是“通達系”崛起的關鍵。
2014年-2016年,城頭變幻大王旗。申通、圓通、中通,接連登上市場份額第一位。這些通達系創始人均來自桐廬,不少創始人本身是親戚或者同事關系,初期,企業背景和商業策略事實上并沒有多大的差距。
電商與快遞的關系,相輔相成。但初期來看,互信程度并不高。2013年,菜鳥成立,阿里對菜鳥的定位一直比較模糊,而快遞巨頭們也心有余悸。 真正被視為阿里開始布局快遞的標志是,2015年,阿里系的云鋒新創、阿里創投入股圓通20%股權,躋身第二大股東。此時,圓通超越申通,市場份額排在第一名。這也被視為資本更加青睞圓通快遞的標志。 當時,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如果圓通發揮二股東阿里的資源對接和數據共享,將與其他通達系企業拉開差距。例如,淘寶買家沒有特別要求,都會默認發圓通。不過,阿里和圓通的磨合并不順利,快遞行業知名專家趙小敏曾表示,圓通對阿里資源的轉化率相對偏低。 事實上,當時阿里和圓通都比較強勢。比如阿里希望圓通使用菜鳥的信息系統,但圓通希望自己做。“從保護自身利益上來說是對的,但現在看來,錯過了與阿里深度合作的機會。”上述資深投資人李峰認為,圓通當時其實是不太愿將數據開放給阿里。 中通是后來居上的企業。它與電商的合作比較大膽,更早享受了電商的紅利。傳統快遞,使用紙質面單,成本高、效率低,2014年在市場的利用率不到5%。當時,菜鳥聯合主流快遞企業推出電子面單,中通是接受最早,及普及最快的企業。 中通創始人賴松梅的做法是對使用電子面單的商家每單補貼兩毛。2016年,中通電子面單使用率超90%。電子面單為其增加訂單量,降低成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16年Q3季度-Q4季度,ASP(單位包裹營收)從2.13-2.14元上漲到2.15元。中通業績會提到,因為電子面單的普及率,減少了相應的補貼。
2018年,阿里、菜鳥投資中通快遞13.8億美元,持股約10%。“從阿里的角度也是,因為現在它的包裹量最大,它也想要找一種深度的合作,至少會把所有的能量釋放給他們”,中通快遞董事局副主席、中通快運董事長賴建法曾說道。與此同時,阿里減持了圓通的股票。
02
對加盟制快遞的改進
一般加盟制快遞,家族制及草根色彩明顯,在處理與加盟商的關系上,比較考驗創始人的格局。 “快遞企業與加盟商的關系,相當于皇帝與各路諸侯的關系,本質是博弈的,”某業內人士說道。 可以發現,中通快遞創始人賴松梅的個人占股比例,在通達系中是最低的,2019年年報顯示,為27.3%。知情人士在接受《銳問》采訪時也認為,中通是第一家真正意義上,與主要加盟商做股權分享,并且給了足夠比例的快遞企業。 2016年,中通招股書數據顯示,中通26萬員工共103人持股,主要包括高管團隊,華南、華北管理中心管理人員、重點城市總經理,少部分的片區專員以及一線員工。這一特點,被中通稱之為“聯邦制”,是其他快遞企業所缺少的。 自有資產和技術投入,也是中通與其他加盟制品牌區別的地方。一般認為,加盟制的優勢在于成本低,但也容易導致效率低、服務差,中通在處理成本與服務的關系上,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中通是最早開通跨省班車、投資建設轉運分撥中心,以及大筆投資自有車隊,自研IT系統的企業。在早期,這些是比較重的成本投入,但部分成本已經被抵消了,如地價的上漲,而時效以及用戶體驗的提升,現在已經成為了比較核心的競爭力。 一位第三方研究機構研究總監告訴《銳問》,中通在自研信息系統的優勢比較明顯,例如中天、掌中通、神州、盤古等,覆蓋了各個業務環節,“全鏈條流程的信息化程度和掌控能力比較強”,他說。 相比而言,類似圓通、韻達等,主要是和第三方企業合作搭建技術系統。2019年,阿里巴巴投資46.6億元,獲申通14%的股權。“申通這幾年走了一些彎道,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技術層面相對落后”,申通快遞總經理陳向陽曾告訴媒體。 一個比較明顯的行業趨勢是,“通達系”正在加大干線車的投入。主要是指長度十多米的大型運輸車輛,用于轉運中心之間。原因主要是行業洗牌嚴重,貨源、運力都在向頭部平臺集中,采購自有干線車可以提高整體效率,降低成本。“在這種情況下,做資產投入是不會虧損的”,一位行業資深人士認為。
目前,中通擁有81個自營分撥中心,自營比例占比超過90%。截至3月底,中通長途貨運卡車數量超7700輛,自有車輛數量超6800輛,其中超過5000輛為車身長在15-17米。兩者都是在“通達系”中排第一的。 總體而言,用賴梅松的話來說,中通的優勢在于,同樣的價格,服務更好,同樣的服務,性價比更高。
03
下一站,超越順豐?
“在海南,中通水果冷鏈的勢頭比較猛”,順豐一位大客戶經理告訴《銳問》。近期,中通在海南拿下不少熱帶水果的份額,中通已經開始逐步進入順豐比較占優勢的冷鏈運輸領域。 中通與順豐的競爭關系變得越來越敏感。2018年,中通的年凈利潤較順豐,少3.55億元。2019年,差距進一步縮小,差距僅1.26億元。
順豐已經明顯感到威脅,2019年推出了特惠產品,也開始競爭電商件市場占有率,客單價最低3.5元起。 業內一直有一句話,“不怕別的快遞變快,只怕順豐降價”。據上述順豐大客戶經理對《銳問》透露,目前順豐的做法是,在已有的成熟路線上衍生出特價的經濟路線,“通過大數據測算,哪些航班,哪些班次,哪些時間點,倉位是比較空的,發揮閑置運力”。取件端也有一些要求,比如集中固定時段取件,及客戶自己提供包裝,來降低人力、運輸、包裝等成本。 近半年,順豐的業務量增速遠高于行業水平。而中通的壓力在變大,2019財年,中通快遞的全年營業成本同比增長26.5%,達到154.89億元。單票成本為1.18元,下降8.7%,但是,單票收入為1.72元,同比下降幅度為10.1%。 中通的策略是,更多發揮總部市場部的作用。傳統加盟快遞,總部與地方的關系并沒有那么緊密。主要是“公司訂任務量,下面執行”。由于中通“自營”的資源比例比較高,總部協同能力更強,“啟用了大量的市場部團隊,一旦渠道加盟商拿不下訂單,它們就用比渠道加盟商更低的價格拿貨”。 這種方式之下,總部與網點的關系更加靈活,網點拿不下的業務,可以通過總部的協助。 中通網點壓力普遍較大。據多位中通快遞基層站點從業者說,中通的收費以及罰款名目比較多,比如包倉費,一般是全國總部收省總部的包倉費,省總部收市總部的包倉費,市總部收縣分部的包倉費,縣分部繼續往下一級承包區收。 包括延誤類、態度類、破損類、虛假類等的罰款——一般來說,每個快遞員幾乎難以避免罰款,尤其運用了菜鳥數據、智能延誤等技術手段之后,壓力變得更大了。“我們這里有個鄉鎮,一個月罰款1.8萬,一級網點有很多變態的規定。”湖北黃石某縣一位網點負責人不忿說。 “總部趕上了,但下面水深火熱”,這是他們的真實看法。從2月開始,價格戰開始激烈化,基層網點的損失變大,派費大都從1元/每單左右,調整至0.6元左右,“市面上的站點有30%保本的就不錯了”,山東日照某縣中通快遞負責人說道。目前,相當多中通站點轉讓或者倒閉。
總體而言,中通與順豐對企業的理念不太一樣。中通更多著眼于利用各種方式降低成本,增加效率,而順豐更多強化服務和人的價值。 順豐更重視人的價值。順豐的工資福利以及人才培訓晉升體系都領先整個行業的。相應地,順豐內部營運有上百項的服務指標,每一項指標都是要考核到每一個人。“人才鑄就了我們最后1千米的核心競爭力”。上述順豐大客戶經理說道。 對此,一位中通快遞內部人士坦率地說,這是由加盟制快遞的競爭環境決定的。“我們會橫向對比,盡最大努力保證我們比同行好些”,他表示。
本文來源于銳問 Record(ID:tigerrecord)/林波,并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文章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