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新冠疫情一役,幾乎所有行業都發生了根本性變革,物流業也不例外。隨著居家隔離、遠程辦公等政策的出臺,大批經濟活動轉戰線上,貨物消費及物流需求不減反增。
但我們認為,全球物流業雖在疫情期間出現了加速增長,但領導者與落后者之間的差距正日益顯著,競爭的愈演愈烈也在倒逼企業通過兼并收購力爭上游。其中,亞洲市場表現尤為值得關注。所有指標都表明,明年亞洲的復蘇將超過世界其他地區。
在此背景下,亞洲有望在全球貿易與物流活動中扮演支柱性角色。縱觀物流生態系統的參與方,無論企業是主攻全球物流,還是專注本地業務,無論是電商還是地產開發商,各利益相關方都有機會迅速出擊,捕獲價值。企業若想成為行業領頭羊,就需要抓住機遇,創造持久競爭優勢,鞏固市場地位,從疫情中脫穎而出。
01
新冠疫情催化全球物流業發展,但領導者和落后者兩極分化
疫情暴發之初,供應鏈遭遇嚴重擾亂,但危機之中不乏曙光。疫情加速了電商的發展,且這一過程可能不可逆轉。麥肯錫零售復蘇調查顯示,與疫情前相比,疫情后的線上滲透率可能高出6~13個百分點。
雖然疫情令全球物流網絡承壓,但鑒于消費品和零售在物流市場占比近半,潛在機遇可謂巨大。與其他大部分行業相比,物流業及其子服務線(如跨境電商物流)在危機期間的表現都較為引人矚目。
新冠疫情加大了物流業領導者與落后者之間的差距。疫情期間,頂尖企業業績要比行業平均高出20%~30%。不過,物流業面臨的挑戰更多在于供給端,而非需求端。領先企業若能靈活調動運營和資產,在適應客戶日新月異需求的同時保證服務質量,便有望捕獲絕大部分價值。落后企業一旦錯失良機,便會愈發難以追趕。
02
亞洲正在迅速崛起,成為物流業全球樞紐
物流企業逐漸意識到,要想抓住增長機遇并保持競爭力,亞洲或將成為業務組合的重中之重。據估計,亞洲的復蘇速度將超越全球其他所有地區,成為全球物流活動的中心,增長與投資也是如此。2020~2025年,亞洲將占全球集裝箱貿易增長的50%,中國將占約一半的增幅,亞洲電商物流將占市場總增長的57%(見圖1)。面對擁有如此潛力的市場,企業捕獲機遇的一大舉措便是重新部署物流網絡。
03
企業正在加速推動亞洲市場整合
全球物流市場在過去12個月中表現強勁。部分公司早已果斷行動,搶占亞洲市場先機。物流企業與投資方紛紛躍躍欲試,爭先投資大熱的物流資產。僅在2021年前四個月,亞洲并購、IPO和初創企業就吸引了約250億美元資金,遠超2016~2019年平均規模(見圖2)。資金的大批量注入可能會進一步加劇行業競爭,并加速行業整合,而受到“滾雪球效應”的影響,規模較小和實力較弱的企業可能會愈發陷入不利地位。
與保守的同行相比,深耕亞洲業務或計劃聚焦于亞洲業務的全球企業將延續其強勢表現。錯失亞洲不僅意味著區域性業務的喪失,考慮到亞洲在全球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以及國際化客戶日新月異的需求,企業或將錯失全球范圍內的良機。
由于服務泛亞市場,亞洲公司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而備受全球和區域性客戶青睞。德迅和DSV紛紛對亞洲或具有顯著亞洲布局的物流公司展開收購,交易公告一出,股價便迅速飆升。毋庸置疑,收購亞洲物流資產將為公司帶來積極的市場響應和回報(見圖3)。
04
把握亞洲機遇
雖然競爭愈演愈烈,但勝負之勢仍舊未見明朗。面對逐漸關閉的機遇之窗,企業若能果斷行動,便仍可逐鹿亞洲,從中獲益。
05
四大戰術行動
我們認為,公司可以通過四大抓手鞏固優勢:并購、IPO、自營職能分拆,以及戰略投資。
1. 并購
全球企業和本地領軍企業都在積極參與并購,以擴大亞洲網絡的覆蓋范圍。2018年,德迅以2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印尼物流公司Wira Logistics,實現了在亞洲的業務擴張。接著,該公司又于2021年斥資15億美元收購愛派克斯國際(APEX International),鞏固了亞洲航空貨代網絡和能力。
除收購外,德迅還將大部分英國合同物流業務出售給XPO物流,以回收資本,為亞洲網絡增長提供資金。與此同時,中國頂尖快遞公司順豐速運于2021年以約2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嘉里物流(Kerry Logistics),旨在擴大東南亞貨運、貨代和快件網絡。
2. IPO上市
在亞洲部分新興市場,不少本地領軍企業都成功實現了IPO。例如,中國京東物流計劃2021年通過香港IPO;泰國嘉里快遞(Kerry Express)于2020年12月在泰國IPO,成功募資2.78億美元。
3. 自營職能分拆
近期,亞洲企業紛紛進行業務分拆,積極推動母公司集團下屬的自營物流業務上市,旨在借此提升企業價值。過去,馬恒達、TVS Supply Chain Solutions(TVS SCS)等公司已充分證明,分拆自營物流、成立第三方物流公司具有巨大潛力。馬恒達物流成為了物流領域最成功的IPO之一(募資約1.29億美元),TVS SCS(募資約1.14億美元)也因長期估值較高,成功吸引了私有資本的參與。
回顧這些過往的成功案例,我們認為這一趨勢有望延續。此外,有了針對性戰略以及積極的人才和資本投入,分拆實現價值將只需短短幾年。
4. 戰略投資
過去5年,亞洲吸引了來自私募和風投約370億美元的資金。例如,淡馬錫控股投資越南Scommerce,華平(Warburg)投資Rivigo與Stellar Logistics,CDPQ投資TVS SCS等。除了私募和風投,不少科技公司也通過直接投資、新創企業加速器計劃和風投等方式進行了多項戰略投資,進入物流生態。
例如,谷歌已經向印度Dunzo公司提供了4000萬美元,用于共同開發新產品和解決方案。這種新型商業模式能夠快速賦能現有產品組合,并對其適用性開展大規模測試。
上述動作背后的核心信念是:未來3~5年,亞洲市場將實現顯著增長和價值創造,并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充滿活力和競爭力。這種市場環境也將幫助企業通過非內生增長道路實現大幅增長。
06
量體裁衣,捕捉機遇
亞洲競爭格局瞬息萬變,抓住增長機遇,打造領先優勢并鞏固市場地位的窗口期正在迅速縮小。各物流生態利益相關方應量體裁衣,盡可能捕獲機遇。
1. 全球物流企業:全球物流企業應對自身業務進行梳理,重新部署和打造亞洲網絡,強化目標市場的本地業務,分析目標客戶,確定服務對象及商業模式。
2. 泛亞物流新秀:泛亞物流新秀應抓住機遇,強化亞洲及其他地區網絡,依托本地專長,憑借在亞洲國家提供跨境和端到端服務能力脫穎而出。
3. 當地專營企業:在具體國家、垂直市場、細分資產建立起領導地位,捕捉子市場中大多數價值池,尋找機會,加入大企業生態。
4. 自營物流企業:自營物流可通過分拆,和/或加入全球/本地企業擴張(如合資)來服務外部客戶,為母公司發掘更多市場價值。
5. 電商物流企業:過去,傳統物流企業的B2B服務模式可以有效發揮企業間的協同效應。在跨境情境下,唯有多管齊下才能高效滿足客戶所需,即“高頻產品用庫存備貨、補貨靠貨代、臨時發貨走快遞”模式。由于市場尚未出現具備以上綜合能力的領先企業,戰略合作、合資和并購等模式或可催生新型企業,提升服務水平并實現卓越運營,從而占領這一空白市場。
6. 基礎設施:應對機場、海港和鐵路運營商擁有的物流資產進行梳理,在了解其規模和重要性的同時,探索外部合作機會,通過擴展相鄰業務或剝離資產的方式快速實現價值。
7. 物流地產:物流地產可與物流企業緊密合作,催生流量并實現財產價值轉型。例如,存儲倉庫可改裝為電商運營中心,容納多租戶運營。從全球層面來看,要想應對制造業轉移和供應鏈擾亂,與其建立獨立的設施,不如打造能夠帶來更大價值的區域覆蓋網絡。恰好物流企業可以幫助物流地產加速實現以上目標。
歷史數據顯示,物流市場與GDP和貿易增速成比例增長。這表明,未來5年內,亞洲物流市場增長將達到千億美元。機不可失,時不我待。物流生態圈中的各大企業若能迅速出擊,定將積累過硬實力,斬獲豐厚回報。
本文來源于物流指聞,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文章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