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舉行5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兼任委新聞發言人金賢東主持會議,并就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金賢東主要從經濟運行、中歐班列運行、長江經濟帶發展情況、市場準入效能評估情況、營商環境評價開展情況、中國品牌日活動舉辦情況等六個方面進行了通報。
其中,中歐班列運行呈現“加速度”。金賢東表示,2016年6月,中歐班列統一品牌正式發布啟用。近5年來,中歐班列不斷跑出互利共贏“加速度”,助力沿線國家設施互聯互通、貿易深化合作和產業聯動發展,國際知名度和品牌美譽度空前提升,沿線國家和地區參與的積極性越來越高。2021年4月份,中歐班列開行1218列,運送貨物11.7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24%、33%,綜合重箱率98%,保持了穩中有進的發展勢頭。截至目前,中歐班列累計開行已達3.8萬列,運送貨物340萬標箱,通達歐洲22個國家的151個城市,物流配送網絡覆蓋歐洲全境。
營商環境評價作用顯現。金賢東表示,建立符合中國實際的營商環境評價制度,開展營商環境評價,是《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作出的一項制度性安排。2018年以來,按照國務院部署,本著國際可比、對標世行、中國特色原則,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建立并不斷完善中國營商環境評價體系。截至目前,已經實現了對31個省(區、市)全覆蓋。通過評價實踐,中國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逐步提高,評價工作對優化營商環境的引領和督促作用開始顯現。
一是從指標體系看,堅持以市場主體和社會公眾滿意度為導向。評價指標體系緊扣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營商環境的要求,緊扣投資吸引力和城市高質量發展,從衡量企業全生命周期、反映投資吸引力、體現監管與服務三個維度,包含18個一級指標和87個二級指標,綜合反映各地營商環境情況。
二是從評價方法看,深入基層一線獲取實際案例和數據。以2020年評價為例,國家發改委發放企業問卷36萬余份,電話采訪企業1900余家,深度對接企業200余個,撥打調查核驗電話2萬余通,暗訪政務大廳超過320家,深入聽取和了解市場主體和社會公眾的感受和意見,真實評估各地營商環境情況。
三是從探索實踐看,連續三年組織開展6批次營商環境評價。2018年,組織在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22個城市開展兩批次試評價。2019年,組織41個城市開展營商環境評價,在東北地區21個城市開展試評價。2020年,評價范圍進一步拓展到部分地級及以上城市和國家級新區。多批次評價,為驗證評價指標體系、完善評價方法、積累評價經驗打下了堅實基礎,也為參評城市系統檢視營商環境情況、制定有針對性改革舉措提供了重要依據。
四是從改革成效看,推動更多改革經驗在全國范圍復制推廣。2020年,發布了首部《中國營商環境報告》,全面展示各地優化營商環境改革創新舉措和典型案例,帶動全國范圍對標先進,聚焦市場主體反映的突出問題,推出了一批針對性強、獲得感高的改革舉措,營商環境得到持續優化。
隨后,金賢東針對記者提出的海南自貿港建設問題表示,2020年6月1日《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發布實施以來,把制度集成創新擺在突出位置,聚焦貿易投資自由便利和各類要素便捷高效流動,加快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自貿港建設順利開局、蓬勃發展。具體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自由貿易港制度框架初步建立。一年來發布政策文件100多份,這些政策可以用“六個更加”進行概括,也就是,更加自由便利的貿易投資政策、更加安全便捷的金融支持政策、更加高效精準的稅收優惠政策、更加便利開放的運輸服務政策、更加有力有效的要素支撐政策、更加高效完善的實施保障制度。
二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一年來,海南大力發展旅游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不斷夯實實體經濟基礎,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全省經濟運行強勁恢復。今年一季度海南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96億元,同比增長19.8%,增速居全國第二,兩年平均增長7.0%;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分別增長20.3%、61.6%,主要經濟指標延續穩中向好勢頭。
三是開放水平明顯提升。出臺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放寬市場準入特別措施、貿易自由化便利化若干措施,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縮減為27條,利用外資額、外貿進出口額快速增長。今年一季度,海南實際利用外資同比增長433%,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9.8%,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55.6%。
四是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實施創一流營商環境行動計劃,累計發布制度創新案例100多項。深化“一枚印章管審批”“不見面審批”“一網通辦”等審批改革,建設國際投資、貿易、人才“單一窗口”,大幅壓縮審批環節和審批時限。
“2025年前,適時全面開展全島封關運作準備工作情況評估,查堵安全漏洞。待條件成熟后再實施全島封關運作。”金賢東進一步表示,將會積極推進全島封關運作謀劃,加快構建“1+N”工作體系,理清任務清單,分工負責落實,為海南自貿港全島封關運作打下堅實基礎。
針對“五一”期間電商消費、旅游消費出現了雙回升等問題,金賢東做出了表述。金賢東表示,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消費環境不斷優化,今年以來居民消費持續回補,消費市場穩步恢復。特別是“五一”小長假期間,旅游、餐飲等消費持續活躍,網絡零售進一步回升,消費潛力加快釋放。但同時也應看到,受疫情等因素影響,居民消費仍受一定制約,恢復基礎尚不牢固、進程仍不平衡。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充分發揮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作用,統籌協調各部門力量和資源,多措并舉穩定和擴大消費。
一是大力提升實物消費。加快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取消對二手車交易不合理限制,推動車聯網和充電樁(站)布局應用,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汽車下鄉和汽車、家電、家具以舊換新。支持發展超高清視頻終端、虛擬現實/增強現實設備、可穿戴設備等面向消費升級的電子產品。加快推廣高效終端用能設備和產品。
二是積極發展服務消費。持續推進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示范。推動實施《冰雪旅游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以北京冬奧會為契機,拉動體育旅游消費。發展大健康產業,擴大健康服務消費。支持構建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和多層次多樣化的托育服務供給體系。
三是加快培育新型消費。全面落實《加快培育新型消費實施方案》,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商品供應鏈服務創新和新裝備新設備應用,進一步推動線上線下消費融合,培育壯大新零售、“互聯網+醫療健康”、數字文化和旅游、在線教育、智能體育等消費新業態。
四是不斷拓展城鄉消費。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區域消費中心,推進步行街、標準化菜市場等改造提升。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完善長租房政策。加強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建立完善適應農產品網絡銷售的供應鏈體系、運營服務體系和支撐保障體系,改善縣域消費環境。
五是持續優化消費環境。推進產品、服務品牌和標準建設,保護發展中華老字號,不斷提升供給質量。建立常態化的消費環境測評體系,探索建立消費投訴信息公示制度,大力推進消費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建設,持續深入開展反不正當競爭執法等專項整治,著力營造安全、放心、誠信的消費環境。
本文來源于物流時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文章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