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突然迎來疫情的大反復,讓人措手不及,本以為長達2年多的疫情培養了一波后疫情時代的商業模式之后就結束了,沒想到一個疫情反復讓所有商業再次面臨巨大的挑戰。我們知道20年疫情的開始,淘汰了一大波企業,面臨這樣的黑天鵝挑戰,我們避無可避,而這次疫情在某些區域比上次更加慘烈,并沒有因為我們有經驗而減輕受傷程度,企業在商業靜止下是手無縛雞之力的。
說說快遞業,20年疫情,因為順豐的過年不打烊模式,在疫情期竟迎來疫情“紅利”的增長,因為無競爭對手可比,大家都歇業了,只有順豐能收派,整個網絡都是在超負荷運行的,但也僅能保障部分需求,因為市場需求實在太大了,所有需求都得放緩,這就是疫情帶來的危與機;繼20年之后幾乎所有的快遞都實行春節不打烊,盡管有些品牌只是喊喊口號,但大家都明白有些市場一旦丟了是很難拿回來的。
今年的疫情順豐又是第一個出圈的,可惜不是什么好的消息,而是受影響很大,但這一次沒誰能占到便宜,大家都很難過,快遞物流靠的是城市網絡,一旦城市封閉,網絡便停擺了,所有相應流向的流通都得停止,不在是誰能做,誰不能做,而是大家都得停。
快遞物流業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成為了社會基礎保障服務,不是網購那么簡單,城市所有的流通都要依托于物流,而城市的封閉,高速路口的封閉直接限制了物流運營,誰都沒有辦法,而一旦因放行造成的不良后果,誰也無法承擔相應責任,這是個死循環,面臨城市封閉,大家都毫無回手之力,壓死我們的不是疫情,而是商業的靜止。
都只能在等,越早恢復,大家的損失就越小一點,挺不住的只能拜拜,中小企業、個人都很難,每天的支出并沒有因為疫情而降低,只有增長的可能,比如菜價漲了,比如油價漲了,而且是“瘋漲”。月中新聞報油價上漲的前一天晚上,我開車去加油,加油站的車排隊長達一條街,以至于我直接就錯過了加油站的入口隊列,說明大家都很在乎這幾毛錢。
城市是封閉了,但是市場需求還在啊,剛需總要是滿足的,尤其是生鮮食材的供應,總不能不吃飯吧,昨天看到美菜開通了c端食材配送業務,上線就爆單,相應的運營無法滿足需求,發布致歉信,其實很正常,因為市場的需求驟增太可怕了,疫情期間的需求竟然要比平時的需求增加一倍還多,大家都在儲備,而非正常需求的滿足;而c端配送的業務不是誰都可以滿足的,別說用車串點去社區送貨了,就是快遞去送都很難滿足,這是需求社會配套協同去做的,20年疫情我在北京做過這種模式,需要做大量的前端運營工作,才能滿足配送履約,而實際物流配送并沒有太高的利潤,不像商流,而我們又不想發所謂的國難財,所以對于配送來講我們都是虧著的。疫情確實是危機并存,但大部分是受傷的多。
研究員不負責地預測22年物流格局會大變,其實已經出現很多變化了,比如京東收購了德邦,極兔收購百世,順豐收購嘉里,你發現什么特點沒?為什么是快遞業的巨頭在做整合?這幾年的物流市場變化太大了,德邦可以零擔龍頭,物流界的黃埔軍校如今被一個企業物流給收購,不可想象的,百世的高層可全是高精尖人才,相比通達的“野蠻生長”竟然被落下了……
這些其實就是從供應鏈行業發展來看,大家都在想綜合物流服務商的趨勢去發展,未來某一個品牌,不再單一地代表快遞、整車、零擔、城配、倉儲、即時配、鐵路、航空、航運、跨境、冷鏈……等等某一個領域,而是全覆蓋,是綜合服務的龐然大物,既有協同性,也有靈活性,是作戰兵團的模式,而在形成這樣的行業格局之前,避免不了大的整合,也可以叫優勝劣汰。
說實話這樣的龐然大物并沒有看出有哪些好處和優勢,但是從市場趨勢上來看確實向這個方向在發展,如果真需要一個解釋的話,那就是“內卷”,你不做我做,而資本看的是結果,而非過程。我們知道其實物流業發展這么龐大,雖然行業整體是分散的,但真正的頭部企業背后的資本就那么幾家,整合起來還是比較容易的。
其實疫情下又引發了我們新的一輪思考,一是快遞物流也還需要價格戰嗎?價格戰能否提前結束,以史為鑒,恐怕是不行的,但成本的上升,市場價格上浮是必要的。二是通過規模效應降低成本是否遇到了瓶頸,當規模無法再次上升一個量級的情況下,成本是上升的,而非顯性下降,如快遞業市場規模已經達萬億,但成本有因規模下降的顯現嗎?貌似沒有。三是物流業務整合要加速了嗎?疫情很可能充當催化劑的角色,加速物流業的話整合與格局重置,但是重心不在快遞,快遞只是痛一痛,直營的更痛而已,重心是在整個公路貨運市場,這個更大更散更亂的市場。
這次疫情重傷的區域,物流兄弟們要挺起來,黑天鵝時代,危機一直都在,這僅僅是一次考驗,而非最后一次,加油!
本文來源于羅戈網,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