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航運運價指數的數據顯示,跨太平洋、亞歐等主要航線的現貨運價繼續下降。跨太平洋航線的現貨運價近期已跌至低于長約運價,亞歐航線現貨運價與長約運價的差距也有所縮小,這導致不少托運人開始審視其合同細則。
德魯里世界集裝箱指數(WCI)最新數據顯示,上海至洛杉磯的運價較上周下降了5%,至7952美元/FEU,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7%;上海至紐約的運價較上周下降3%至10403美元/FEU,同比下降7%;上海至鹿特丹的運價較上周下降2%至9598美元/FEU,同比下降20%。德魯里預計運價將在未來幾周緩慢下降。
運價基準平臺Xeneta跟蹤合同運價和現貨運價數據。該平臺首席分析師Peter Sand表示,自6月4日以來,至美西的跨太平洋航線現貨運價一直低于長約運價。Xeneta的數據顯示,目前該航線的現貨運價為7768美元/FEU,比長約運價低2.7%;長約運價為7981美元/FEU,同比飆升了159.9%。
2021-2022跨太平洋航線運價(至美西),藍線為現貨運價,黑線為長約運價/圖源:Xeneta
另外,JOC稱,自1月以來,亞歐航線的平均現貨運價已下跌近25%,與長約運價的差距大幅縮小。如果現貨運價持續低于長約運價,托運人很可能會尋求重新談判合同。
Xeneta進行的一項客戶調查的結果顯示,71%的受訪企業表示,如果市場發生重大變化,將尋求重新談判長期合同;11%受訪企業稱,準備違約并尋找更好的交易;僅18%的受訪企業表示,無論市場如何變化都將繼續履行現有合同。
對此,航運公司表示,尚未接獲類似要求。雖然裝載率不好時,船公司會配合客戶調降運價,但以目前船公司裝載率仍有不錯水準的情況下,討論調降長約運價是“不符合現狀的”。此外,隨著進入第三季度傳統旺季,先迎來假期旺季,接著感恩節、圣誕節等歐美年終購物大旺季出貨,預期貨量漸增、支撐運價甚或上行。且愿意接受長約的大都為大型直客,包括歐美大型零售商等,多數已將運價計入成本并適當轉嫁出去。為確保艙位、管控成本,以追求穩定的貨運品質,船貨雙方都會本著合約精神履約,不至于急著修改。
DHL全球海運總監Dominique von Orelli表示,與承運人簽訂的合同具有法律約束力,無論是對我們、對承運人還是對我們的客戶,并且重要的是,這些合同具有提高市場穩定性的作用。“過去幾年表明,長約和現貨之間的健康組合非常有意義。該行業需要穩定性和可預測性,而這正是長期合同發揮作用的地方。”
Sea-Intelligence海事分析公司全球供應鏈咨詢服務副總裁Bjorn Vang Jensen表示,與亞歐航線相比,不同的市場動態推動了跨太平洋航線的運價波動,并補充稱,跨太平洋航線現貨運價不太可能持續保持在低于合同運價的水平,會有短暫變化,但不會成為趨勢。
德魯里在其市場更新中表示,盡管受通脹和經濟衰退趨勢等因素影響,但分析師預計現貨運價不會大幅下降,因為航運公司會調整其運力以抵御運價下跌。不過,德魯里還表示,明年,托運人將需要應對現貨運價走軟、低于長約運價這一不尋常的市場狀況。
本文來源于搜航網,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