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現在快遞業是越來越火熱,吸引了不少投資者的注意,目前市面上的快遞公司是越來越多,按理來說越受到關注發展肯定越好,可現在快遞業卻出現了連生存都變得艱難,一家快遞公司若僅僅只是維持現狀,面臨的必將是淘汰,就算是上市公司也無法避免這種現狀。
2018上半年快遞業7家上市公司“成績單”相繼出爐。媒體統計發現,順豐控股、韻達股份、申通快遞、中通快遞、圓通速遞、百世匯通、德邦物流上半年合計實現營收967.88億元,凈利潤68.33億元。
此外,隨著快遞公司相繼邁入資本市場,其不再滿足自身的快遞業務,上市后開始考慮多元化布局,甚至跨界保險行業。換言之,整個快遞業的生存,都變得更難。僅僅靠維持現狀,將被淘汰出局。無論大小公司。
快遞的紅利期已結束,下一步,快遞公司必須讓渡“利潤”。
上半年“成績單”跟往年相比,快遞行業的增速依然保持著極其迅猛的勢頭,這本身和電商已經成為消費習慣,以及對邊遠城市、農村的高強度覆蓋有著直接的關系。
換言之,農村電商、精品電商、生鮮電商和社交電商等增量市場的活力釋放,在快遞業身上得到了鮮明的體現。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可查數據中,各家公司票均收入與上年同期相比,均出現下跌。
小編認為,電子商務進入到當下的穩定期,各方在過去電子商務縮短用戶與商品之間距離、扁平化渠道過程中的紅利已經稀薄。
在沒有更多新的距離縮短方式的前提下,勢必會選擇在快遞這個商品成本之外的費用上,施加影響和管控,以確保商品在性價比上的持續誘惑能力和議價空間。這都使得高人力成本的快遞業,勢必讓渡出一部分議價空間來,確保整個產業鏈的穩定。
中小快遞怎么活?出路或許只有同城快送。
而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營收方面表現良好、背靠阿里巴巴的百世物流,今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分別虧損9370萬元和3.4億元,合計虧損4.33億元。
百世物流虧損原因,在書樂看來,恰恰是背靠巨頭的利弊博弈之結果。
好處在于不愁貨源,但壞處也在于對快遞成本的較強管控,這使得高度依附與阿里的百世物流,在成本限制下,難免出現送多虧多的運營成本壓力。
與此同時,必須認識到,6家快遞上市公司上半年實現快件量合計138.04億件,占全行業的70.93%,快遞行業龍頭趨勢明顯。
未來快遞行業的發展趨勢,短時間內也不會有大的變化,勢必從群雄爭霸,轉向到在自身能力上挖掘潛力,各家公司應擴大自己議價空間里的價格區間,將自身的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