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快遞行業多年來保持了高速增長態勢,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殘酷。在轉型發展的驅動之下,各大快遞企業不斷對業務范圍進行著調整。日前,坐擁大件物流優勢的快運企業德邦物流,正式宣布改名為“德邦快遞”,并推出全新升級的產品服務。而在此前包括圓通、中通、韻達、順豐等越來越多的傳統快遞企業則紛紛開啟了大件快運業務。
對于行業競爭重點開始出現變化,接受記者采訪的物流專家表示,消費基礎決定服務產品結構。中國快遞消費的主體引擎消費電商在過去十多年以廉價的小件消費居多。隨著工業互聯網時代和新零售的發展,更多商品消費能實現從廠到家,另外百姓對大件快遞消費也在逐漸成熟,越來越傾向品牌消費。
大件快遞成“香餑餑”
“德邦物流正式更名為德邦快遞,將以大件快遞全面發力快遞業務。”上周一,以寄送大件商品服務著稱的德邦2018戰略發布會在北京“水立方”舉辦,德邦董事長崔維星如是說道。
德邦方面表示,隨著電商滲透的深化,大件快遞逐漸成為運輸市場的剛需。而國內快遞行業普遍存在的“大件歧視”現象,不利于大件快遞需求得到充分釋放。據記者了解,此前快遞行業對于大件物品的定義局限在30公斤段。而完成改名的德邦快遞將大件快遞產品服務提升至60公斤段(最低3公斤起),并推出兩項核心服務:“上至40KG,100%免費上樓”和“上至60KG,包接包送”。
在當天戰略發布會現場,德邦快遞展出了“爬樓機”。據介紹,這種爬樓機能協助快遞員將沉重的物品配送到用戶家門口。
此外,為實現從物流到快遞的變革,德邦快遞未來三年將每年拿出35億元,用于IT研發、營運的投入、后臺管理的提升等。
實際上,相對于德邦全面發力快遞行業,傳統快遞企業的“轉型”腳步更早。據參加了德邦2018戰略發布會的中國快遞協會會長高宏峰透露,今年快遞行業仍然保持高速增長,前五個月增速達到8%,各大快遞企業目前正在擴大業務范圍,其中主要發力點就在于大件物流。
記者了解到,中通早在2016年就已啟動大件快運業務,而在2017年,圓通和韻達分別于當年3月、10月啟動快運業務。今年5月,快遞行業的龍頭企業順豐與新邦物流組建了一家以加盟制為主的零擔快運機構——順心捷達。
上述幾家企業紛紛選擇開辟新的市場,一定程度上還與主營業務競爭日趨激烈有關。目前,分別脫胎于京東和唯品會的京東物流、品駿物流,除了配送原母體電商貨物外,也開始寄送普通快遞,搶食順豐和“三通一達”等快遞公司的市場份額。
轉型之路走通非易事
對于企業發展路徑的選擇,德邦輪值CEO韓永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誠“轉型是很痛的”。韓永彥表示,由于快遞和物流屬性上具有差異,前者更多地強調“門到門”的屬性,而后者基本是店到店、點到點的服務,所以在德邦轉型過程當中,最“痛”的是末端能力的構建。
當然,各家主流快遞公司要轉型去吃“大件”的肥肉,似乎也并不容易。韓永彥表示:“快遞企業做大件,跟大件轉型到門到門,難度是一樣的,也面臨著末端的壓力。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大家經常能看到快遞員騎著三輪車派件。”
在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看來,大件快遞市場在攬派兩端(攬件和派件)的載具和小件快遞有別,在服務標準化上也更有挑戰性。對通達系等快遞企業來說,加盟模式下攬派兩端利用電動三輪車即可解決,但是涉及大件(重件)需要貨運面包車和一些必要的托盤等。因此,如果不具備完善的網絡和運力/人力支撐,不能建立價格領先優勢,大件/重件快遞“吃力不討好”。
對于零擔快運企業轉型而來的德邦快遞,楊達卿認為其在車輛運力結構和服務上具有優勢,在科技支撐體系完善的情況下,零擔和快遞兩個市場在一些方面可以打通,有助于運力資源共享。至于采用加盟制從小件市場切入大件市場的快遞企業,他也強調了資源整合能力的重要性,“以菜鳥網絡或借助大數據導流能力和獲客能力,助力中通、圓通、百世等菜鳥聯盟成員在大件快遞市場發展”。另外,在直營化快遞品牌中,順豐速運和京東物流、中郵也都是大件快遞市場的有力競爭者。
大件物流市場有“錢”景
2015年中國大件物流市場規模達到8943億元
2015年B2C電商大件物流總費用1206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65%,成為繼快遞之后物流市場新的戰略增長點
數據來源:物流采購聯合會
據貝恩咨詢預測,目前滲透率較低的大家電、家裝等品類到2020年電商渠道滲透率將分別達到55%、25%。受益于大件電商滲透率提升,大件快遞市場5~30kg增速將達到25%,居所有公斤段之首;30~100kg公斤段增速將達到20%。
本文轉自信息時報,并不代表九州物流網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