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運發布的“外運E拼”標準化服務平臺和收購的7家海外物流企業,是其順應趨勢,重構內部機能和參與產業組織重整的合奏曲。
如果說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以機械應用為標識的技術革新,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以電氣應用為標識的組織革新,那么第三次工業革命則是以信息技術應用為標識的技術革新,新近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4.0”)是基于信息物理系統的組織革新。當下正經歷以組織革新為特征的工業革命,強調跨越邊界,在促發企業內部機能重構的同時引發產業組織的重整。
顯然,“工業4.0”正通過破壁固化的全球物流產業體系,引發產業組織重整。2019年,這種破壁性重整之勢更加勇猛,“新老”勢力正一決高低——馬士基航運等班輪公司欲通過數字化聯盟平臺連接全球物流生態系統;Flexport等電商企業通過技術優勢與資本結合擴張;DHL等老牌物流企業紛紛宣布數字化投資規劃……
在歷史性趨勢下,與共和國風雨兼程成長起來的中國外運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外運),尤其重視觀察新技術對于產業的影響。中國外運董事長李關鵬表示,“隨著我國經濟產業的轉型升級,數字化更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點和新動能。以‘ABCDT’(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為代表的科技,正在以難以想象的力度、深度和廣度重構著世界。在物流領域,以“互聯網+”、融界跨合、共享經濟平臺模式為特征的智慧經濟模式已經到來,正在經歷一場史無前例的,不確定性的行業變化。”
在觀察外部世界的同時,中國外運一直在尋找符合其自身特征的數字化理想,并已開啟打造世界一流智慧物流平臺企業的新征程。中國外運正在構建以物流提供商、整合商和平臺商的“三位一體”發展模式:在傳統的代理及相關業務領域,向全程、端到端的供應鏈提供商進行轉型;在專業物流領域,向合同物流與工程物流的全程價值鏈整合;在電商業務領域,向平臺化和生態圈進行轉型。
為構筑“三位一體”發展模式,中國外運在調整發展的步伐和格局:一是強調產品化;二是立意網絡化。在國慶前夕,中國外運發布的“外運E拼”標準化服務平臺和收購的7家海外物流企業,是其順應趨勢,重構內部機能和參與產業組織重整的合奏曲。
“外運E拼”意共享
在產品化方面,9月26日,中國外運的標準化服務平臺“外運E拼”在上海發布。“外運E拼”是應對國際貿易碎片化新趨勢的公共性拼箱服務平臺,利用中國外運在倉儲、物流和報關領域的優勢,為拼箱貨代企業及各相關方提供一站式、端到端、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拼箱物流服務和解決方案。
不過,根據觀察,“外運E拼”或是中國外運順應“工業4.0”對倉儲與碼頭業務重新組織的一次嘗試,強調的是共享經濟。實際上,在其“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中,只有“電商業務領域”這一極與其原有的業務劃分區別較大。根據中國外運的近年經營業績,其傳統的第三大業務板塊“倉儲和碼頭服務”增長乏力。2019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上半年,受庫場站散貨及碼頭業務量下降影響,中國外運第三大業務板塊的對外營業額為11.52億元,同比下降3.97%;利潤為2.08億美元,同比下降2.63%。
相較其他電商平臺,“外運E拼”的主要優勢在于其龐大的線下倉儲與碼頭的共享支撐能力。目前,“外運E拼”在天津、上海、深圳等地設有11座中心倉,以及圍繞中心倉的30余座衛星倉,投入運營倉庫面積達17萬平方米(中國外運擁有300萬平方米倉庫)。
特別一提,從“外運E拼”投入運營倉庫面積可以了解,中國外運在內部機能重構方面是謹慎的。李關鵬表示:“中國外運用數字化技術對現有物流服務進行重構,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中國外運的此種路徑,體現在“外運E拼”的中國分區域、間隔性上線策略上,也體現在倉庫智能化改造的分批次上。
海外收購筑網絡
在網絡化構筑方面,中國外運于9月27日宣布收購KLG Europe Holding B.V.實際控制的7家海外物流企業。據了解,該7家海外物流企業擁有穩定的歐洲陸上運輸網絡,兼具零星混裝及零擔貨運操作的獨特模式。此次收購涉及資金總額約3.86億歐元(約合30.06億元)。
對于收購上述7家海外物流企業的意義,中國外運強調,此次交易將是其踐行海外戰略、構建海外通道的重要一步。收購的7家海外物流企業被視為中國外運海外網絡的契合補充,延伸其在歐盟地區的落地操作能力,有助于提供全程、端到端的國際物流服務。
在海外網絡總體布局方面,中國外運已有深入思考,并于6月18日設立中國外運海外發展有限公司(外運發展)。中國外運稱,外運發展將統籌中國外運海外業務的統一發展,并將進一步整合成立日韓澳新區域、東南亞區域、非洲區域、中東南亞區域和歐亞絲路區域等五大海外區域公司。
未來已來,這場由個體至系統的組織方式大革新,為有時代觀、使命觀、全局觀的企業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不念過往,不畏未來,擁抱趨勢的企業,終將唱響數字化時代的最強音!
本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