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免费一区,sao虎在线精品永久在线,韩国免费啪啪漫画无遮拦免费,精品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

返回首頁

登錄 / 注冊

網站地圖

廣告 廣告

? 新聞資訊

當前位置:新聞資訊 > 海運新聞 >正文
  • 閱讀量

  • 收藏
  • 480
  • 分享

吞吐能力7000萬TEU,世界第一大港不是夢?

  設計吞吐能力達6500萬TEU的新加坡大士港開放運營5個泊位后,最有壓力的可能不是上海港,而是相隔不遠的巴生港,畢竟生存比榮譽更緊迫。近日,馬來西亞政府證實,該國正推進建設巴生港造價高達280億令吉(約85億美元,436.65億人民幣)的新港區,以顯著提高巴生港的集裝箱和散貨處理能力,增強其樞紐港地位。作者掐指一算,新港區落成后巴生港的吞吐能力將達到7000萬TEU,輕松超越對手新加坡大士港,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集裝箱港,解答過程如下:

  巴生港現由西港與北港兩個港區組成,分別由西港(Westports)與北港(Northport,MMC港口控股集團子公司)兩個本土私有港口運營商運營,后者同時運營Southpoint,兩個港區吞吐能力分別為1400萬TEU與600萬TEU,西港本身還計劃擴建,將吞吐能力翻倍到2800萬TEU。規劃中的第三個港區位于凱里島(Carey Island),設計年吞吐量為3600萬TEU。如果西港的擴建和凱里島港區的規劃最終落地,巴生港的設計吞吐能力將暴漲到7000萬TEU。

  不過,現實沒有這么簡單。就規劃本身來看,凱里島港區是西港與北港的補充,據Northport前CEO,該港區的選址在2009-2010年間就進行過討論,項目在2017年1月正式提出,規劃占地面積10000公頃,遠超占地1337公頃的大士港,當時MMC 港口控股集團(MMC Port Holdings)、森達美集團(Sime Darby)以及阿達尼港口集團(Adani Ports)都同意對擬議的開發進行可行性研究,但由于巴生港貨運需求疲軟(當年海洋聯盟、THE聯盟轉投新加坡港,巴生港損失上百萬TEU貨量),該項目隨即被暫擱。2019年內閣批準后,巴生港務局一直在進行可行性研究,結果顯示可行。今年2月,馬來西亞總理重提計劃,目標是為了支撐國際貿易增長,滿足馬來西亞貨運需求(來自巴生港所在的雪蘭莪州和鄰近州不斷擴大的工業中心,其中雪蘭莪州是馬來西亞最富有的州)。

  馬來西亞交通部長表示,凱里島港區將分四期,如果計劃順利,2025年與2026年分別開始一A期與一B期,2043年與2052年動工二期與三期。在規劃中,一期不會集中修建集裝箱碼頭,而是建造雜貨碼頭,避免與西港和北港競爭。研究表示,西港將在2030年代末達產,凱里島港區將在2030和2040年代登上舞臺。

  問題是巴生港屆時是否需要如此大的額外容量?巴生港是世界第四大轉運港,位列新加坡港、釜山港、丹戎帕拉帕斯港之后,目前西港與北港共運營著31個泊位,岸線長8403米,水深13-17.5米,設備有岸橋93臺,輪胎吊302臺,拖車頭與拖車分別有781與787輛,還有數量不等的正面吊、堆高機等設備,設計吞吐能力合計達2000萬TEU。

  目前來看,西港與北港都未達產,北港沒有更多發展空間,西港則早就提出了二期擴建計劃,將現有航道入口拓寬到800米,浚深至18米,再建8個碼頭共16個泊位,每個碼頭岸線長600米,將吞吐能力翻倍,后方還會預留400畝土地(約26.67萬平方米)建設自貿區。今年3月,馬來西亞交通部長表示,將于今年下半年與西港控股集團敲定西港二期的特許經營協議,計劃在10年內完工。

  也就是說,2033年后,巴生港的設計吞吐能力將達到3400萬TEU,而從吞吐量來看,2019-2021三年間,巴生港分別完成1358.08萬TEU、1324.44萬TEU、1372.45萬TEU。2022年,受中國疫情封控、全球經濟不確定性、歐美需求減弱等多重因素影響,巴生港吞吐量同比下滑3.6%至1322.39萬TEU,其中轉運貨物下滑近10%至750萬TEU(2021年為840萬TEU),進出口貨物則分別同比上漲8%與6%。作為主要港區的西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005萬TEU,約占巴生港總量的76%。巴生港務局預測2023年西港吞吐量將增長1.5%,整個巴生港將增長2.1%。但如果要在2033年左右達產至3400萬,巴生港的2022-2033年復合年均增長率應達到8.97%。而2009-2019年間,巴生港高速發展,復合增長率為6.4%,未來,截至2030年,馬來西亞的國內消費預計將每年增長4%,巴生港的增長仍然要更多仰賴轉運貨物。

  這里爭的就是轉運貨物,區域內有區位更優、海運業更先進的新加坡港以及另一大轉運港丹戎帕拉帕斯港,到2040年代,三大港口中兩個都想要維持年均6000萬乃至7000萬的貨量,談何容易,而且巴生港還有運營商這一短板。對轉運港來說,如果船公司將該港作為轉運基地,就能有穩定貨源,新加坡港中PSA港務集團與達飛、中遠海運、HMM都有合資碼頭,馬士基則在丹戎帕拉帕斯港持有碼頭股權。巴生港中北港與西港都由本土運營商經營,馬來西亞政府尚未回應誰將參與凱里島港區,只是表示潛在合作伙伴包括國內和國際港口運營商,以及作為戰略合作伙伴的船公司。能否引入國際航運巨頭,可以說是巴生港未來規劃的關鍵一環。不過,當地中海在越南斥資60億美元,馬士基在丹戎帕拉帕斯港、越南蓋梅港、海防港下注,達飛海運、中遠海運在新加坡港參股碼頭,長榮、ONE等在越南、林查班港有合資碼頭,東南亞區域真的還有巨頭需要更多布局嗎?

  作者認為,當大士港落地時,質疑聲寥寥,巴生港的巨型計劃卻需要更多論證,根源在于,當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去全球化趨勢抬頭時,港口發展的制約因素不僅是基建,更是決策的科學性與穩定性,一波三折的巴生港第三港區,不像是未雨綢繆。畢竟,馬來西亞上一個天價港口工程皇京港,實際進度又有誰知?

   本文來源于羅戈網,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

關鍵詞: 港口吞吐量,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