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關于物流業的消息十分密集,不論是政策公布,還是企業動態。一時間,物流業備發展受關注。
12月6日,經國務院批準,中國物流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2月3日,中老鐵路全線開通運營;12月2日,消息稱順豐同城12月14日掛牌上市;11月29日,“十四五”首批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公布;11月18日消息,交通運輸部正式印發《綜合運輸服務“十四五”發展規劃》,以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為總目標,加快構建便捷順暢、經濟高效、開放共享、綠色智能、安全可靠的現代綜合運輸服務體系;
……
其實,從上述新聞中不難看出,在新發展格局下,圍繞加快現代綜合物流體系建設,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已成為國家大力發展物流業的重要目標。而這其中,物流企業被賦予了更高的戰略使命。毫無疑問,這已然成為當下物流企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多年來,順豐、中通、圓通、蘇寧物流、菜鳥物流、京東物流、日日順物流等快遞物流企業;國鐵集團、中國郵政等“國家隊”企業;中國外運、中遠海運物流等大型央企……都將自己的目標定位在打造綜合物流服務商上,而且他們在這條路上也走得十分堅定——或并購、或整合、或創新、或改革改制……總之,這幾年,轉型升級、改革已然成為了物流業發展最關鍵的詞匯。
如為了發展供應鏈、冷鏈、國際物流等業務,順豐大手筆兼并DHL中國供應鏈業務、整合夏暉、并購嘉里物流等;菜鳥為了穩固電商倉儲領域收購心怡科技;京東物流為了發展航空快運業務,巨資入主跨越速運……此外,國鐵集體完成三步走改革、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改制為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三大航及中遠海運物流先后進行混改等,而這些舉措背后的邏輯都是構建更精細化的物流服務網絡,力求為客戶提供綜合物流服務。
但似乎在落地的過程中,這并不那么輕松。畢竟通過收購、整合、轉型后的初始任務是將自己的業務體量、企業規模做大,營收不斷創新高,而在提供綜合物流服務方面的進展并不那么順利,甚至有些吃力。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這么多年來物流業與制造業聯動不暢、物流企業難以提供一體化供應鏈式服務等,因為從始至終物流企業在服務過程中僅僅只參與其中一個環節,或者幾個環節。
而這一次,從國家層面直接出手,整合幾大巨頭企業,直接拍板成立中國物流集團,毫無疑問這是國家對物流產業鏈實施整合,這也標志著以服務群眾為宗旨的新型物流國企誕生。這會結束國內物流行業的壟斷性,同時整合重組后的中國物流集團為實物供應鏈提供了全方位的綜合服務,減少了以往供應鏈環節由多家不同的物流企業組合服務的差異化帶來的費用高、時效周期長,問題多、人工成本高等問題——這些問題在兩業聯動過程中格外明顯,總結為一句就是物流企業提供的服務難以滿足制造業企業發展的需求。
如今,從國家的層面整合而來的中國物流集團是更為全面的整合,切實以綜合物流為主業,包含供應鏈物流、民生物流、特種物流、危險品物流、工業物流、應急物流、冷鏈物流、國際跨境物流等,涵蓋倉儲、運輸、配送、包裝、多式聯運、國際貨代、期貨交割、跨境電商、國際貿易、物流設計、供應鏈管理、加工制造、科技研發、電子商務等綜合物流服務各種業態,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這是一種探索,更是一種創新。大抵,這就是中國物流企業未來的模樣!
本文來源于物流時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