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全球智能供應鏈?全球供應鏈是指在全球范圍內組合供應鏈,它要求以全球化的視野,將供應鏈系統延伸至整個世界范圍,根據企業的需要在世界各地選取最有競爭力的合作伙伴。
是實現一系列分散在全球各地的相互關聯的商業活動,包括采購原料和零件、處理并得到最終產品、產品增值、對零售商和消費者的配送、在各個商業主體之間交換信息,其主要目的是降低成本擴大收益。
我國物流與供應鏈專家楊達卿根據東西方企業文化差異,和商業模式的差異,在《供應鏈為王》一書中把全球供應鏈協同模式分為三類:
一是美國和歐洲等西方發達國家獅式供應鏈
以基金等金融資本主導的企業群所建立的"1+N"供應鏈模式。其中“1”代表基金和銀團等金融資本鏈主(1是資本化的自然人或法人,下面亦同),“N”是供應鏈上的各環節。“1”的角色沖在前面,往往是強勢的,個人英雄主義比較明顯,也被稱為獅式企業,其供應鏈模式也被稱為獅陣供應鏈模式。這類企業代表的如微軟公司、蘋果公司、大眾汽車等,背后基金分別是梅琳達-蓋茨基金、伊坎合作基金、保時捷家族基金。
二是日本和韓國等東方發達國家狼式供應鏈
以商社等商業資本主導的企業群所建立"N+1"供應鏈模式。其中“N”是供應鏈上的各環節,“1”代表商社等商業資本鏈主。“1”的角色隱身在后面,往往是低調的,群英主義比較明顯。這類企業也被成為狼式企業,其供應鏈模式也被成為狼陣供應鏈模式。這類企業的代表如日本三井財團,三菱財團、一勸財團,分別擁有商社三井物產、三菱商事、伊藤忠商事,韓國的三星財團,現代財團,分別擁有商社三星物產、現代商社。
三是以中國為代表的羊式供應鏈
以國有資本主導的企業群組成的“1+1+N” 的供應鏈模式。其中第一個“1”是國有資本的代表黨委書記,國有資本往往是企業真正鏈主;第二個“1”是國家聘請的高端職業經理人董事長;“N”是供應鏈各環節的企業。代表企業如一汽集團、廣汽集團、中儲糧集團、中糧集團、中石油集團等企業。
那么全球智能供應鏈與目前發展較好,看似毫無關系的物流業來說,又有何影響?兩者之間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近日、致力于成為全球供應鏈基礎設施服務商的京東物流,用一個計劃便為大眾解決了這個疑問。
眾所周知、在過去幾年的實踐中,京東物流結合自身優勢與特點,針對不同品類、不同行業存在的不同發展痛點,兼顧標準化與個性化的商家需求,摸索出了一套以服飾、消費品、3C、汽車后市場四大行業為核心的全供應鏈解決方案,并提供定制化的服務。
而在今年“2018全球物流峰會”上京東物流除了宣布正式推出針對個人的快遞業務以外,還給了物流人一個“大驚喜”。京東物流表示將在未來5-10年,和社會各界共建全球智能供應鏈基礎網絡(GSSC),并推出六大成熟的智能供應鏈產品——京東供應鏈、京東快遞、京東冷鏈、京東快運、京東跨境、京東云倉。
這意味著物流供應鏈中曾經割裂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將被“全球智能供應鏈基礎網絡”全面整合在一起。未來,物流行業的競爭也將體現為不同供應鏈基礎網絡之間的競爭,也意味著物流行業的巨大變革。
物流的概念于20世紀30年代形成于美國,其含義是“實物分配”和“貨物配送”。中國的物流術語標準將其定義為:物流是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中,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用戶要求的過程。
這個定義其實還是“貨物的流動”,但隨著電商的普及,物流已經不僅限于貨物流動,鏈條被向上延伸到消費者的購物訂單。消費者網購后,都迫切希望快速拿到包裹,這也推動了物流行業的升級。
只有將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全都整合在一起,才能滿足消費者對貨物運送速度和體驗的需要。于是,整個物流供應鏈都要無縫對接,物流的傳統定義也被改變了。
可以說物流供應鏈全面整合和協同是物流行業的未來,一旦構建起全球智能供應鏈基礎網絡,就像是修好了遍布全球的高速公路網絡,必然大幅降低整個社會的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與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