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過后,快遞配送最大的壓力都集中在投遞末端,全行業正在積極探尋多元方式解決。城市社區的“最后一百米”、鄉村的“最后一公里”到快遞進校園工程,以住宅投遞、智能快件箱投遞和公共服務站投遞等模式互為補充的末端投遞服務新格局已初步形成,不僅減輕了快遞配送的壓力,還和電商發展互促互進,提升了消費體驗。
社區配送打造智能服務平臺
出門三五百米,就有一家社區便民快遞服務平臺,融商業服務、社區服務、快遞服務和電商平臺于一體,這樣的服務你體驗過嗎?在重慶,就有這樣一家智能社區配送服務平臺。
這一社區服務平臺由企業與菜鳥驛站合作搭建。近3年來,合作店鋪在重慶已經擴展到900個,平均一家門店能服務3000人左右,其中有200家門店為老人、孕婦等行動不便人群提供送貨上門服務。
日常保證一定的快件量,平臺才能得以經營下去。平臺通過與圓通、申通、中通等7家快遞公司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資源整合率超過60%。目前,平臺日均派件量約35萬單,寄件6萬多單,平均每家門店收發快遞約400件。今年“雙11”期間,快遞峰值達120萬單。
在快遞服務融入社區的基礎上,平臺打造當地特色產品精準營銷平臺,融快遞和電商業務于一體。今年5月,平臺推出電商項目“一站生活”,支持配送服務站開展農特產品銷售業務。截至10月,帶動賣出蘋果8000斤、牛奶500件、大米5000斤、面條10000斤、花生6000斤、棗子2000斤。
突破鄉村物流“最后一公里”
農村電商發展得好不好,快遞物流配送是關鍵。
在重慶涪陵電商園,每天有12條物流專線,12輛物流車往返于城市和鄉間,成功推動了涪陵榨菜、土雞蛋、手工紅苕粉、油醪糟、竹筍等200余種農特產品進城。通過推動“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發展,推進涪陵農特產品打開市場、行銷全國。
重慶市忠縣是三峽庫區重點移民搬遷縣,也是唯一留存的半淹縣城。在當地郵政管理部門和商務部門的共同推動下,忠縣政府出臺激勵政策,對農村下行快件按0.2元每件的標準進行補助,并對物流體系建設資金給予50%的補貼。
目前,以縣級快遞物流配合中心為核心,鄉鎮快遞服務站為基礎,村服務點為支撐的三級農村物流配送體系,實現了縣、鄉、村三級雙向物流“當日配送、當日到達”,突破了鄉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大大降低了物流運輸成本。
在此基礎上,忠縣的電商讓利于農戶,將上行農產品寄遞價格從每5公斤20元左右降低至成本價4元。通過這一舉措,當地農村電商銷售量和快遞企業的業務量均同比增長60%左右。今年夏橙發貨高峰期,日均發貨約10萬件,豆腐乳、竹筍、蜂蜜等其他農特加工產品發貨近3萬件。
學生自主管理創新快遞進校園模式
學生憑學校一卡通或身份證刷卡自助取件,從進來到取完包裹,快的大概1分鐘,慢的不會超過3分鐘。時值購物旺季,在四川外國語大學設立的校快遞服務中心,服務人員全部是勤工儉學的學生,快遞派送井然有序,絲毫感受不到忙亂的氛圍。
“這是目前全國第一支完全由勤工助學學生自我管理和經營的快遞服務團隊。”四川外國語大學副校長張季菁介紹,校快遞服務中心是學校為勤工助學實體基地第一個落地項目,建立了由學校自建自營、菜鳥網絡和校方共同指導下的學生自主管理的創新模式。
為更好地服務全校學生和教職工、提供更及時便捷的校園生活體驗、給學生提供更多勤工助學和實習實踐的機會,學校于2017年開始規范校內快遞市場、綜合治理違規攤點、整合服務資源。目前整合了14家快遞公司,成為西南地區整合度第一的校園菜鳥驛站。
在校快遞服務中心,快遞包裹按照編碼順序擺放,可以對應數字迅速找到包裹,效率很高。取件區域可以容納50人同時取件,自助取走1000件包裹,大約需要半小時。相比傳統取件至少要兩小時,極大地提升了效率。
菜鳥網絡西南地區負責人介紹,菜鳥網絡為學校提供智慧物流整體解決方案,提供技術、團隊培訓指導。通過菜鳥網絡的云監控,所有的快遞數據實時傳遞到郵政管理系統,保證開箱驗貨、實名寄件等安全前提。目前中心的場地有105組貨架,最大存儲量達1萬件。
學校資困助學中心副主任向夢說,校快遞服務中心吸納了176名勤工助學學生,其中40%的學生來自貧困家庭。這里的崗位設有總負責人、總經理、店長,全部由學生擔任,不僅靠自己的勞動獲得一定報酬,還在走入社會之前接受了切實的職業教育,也讓資困助學工作實現了從“保障型資助”向“發展型資助”的轉變。
本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