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至雄安新區城際鐵路北京段——李營至新機場站施工現場,隨著現場指揮人員一聲令下,第一組500米長鋼軌從T11運輸車前端緩緩送出,平穩落在無砟道床上。這標志著京雄城際鐵路(北京段)建設整體從線下施工轉入線上軌道鋪設階段,進入最后沖刺階段。(北京日報)
“15天完成69公里的線路,每天需要完成鋪軌7.5公里,現場沒有鋪軌基地”。當鋪設要求高標準、快進度的京雄鐵路李營至北京新機場段,碰上了連鋪軌基地都沒有的艱苦條件,該如何做好鋪軌現場的組織協調?作為國家重點建設項目,京雄城際鐵路建設項目部采用具備“運輸+推送”功能的長軌運輸一體機,配合推送鋪軌法成功地化解了這一難題。
說到這個長軌運輸一體機可真是個寶貝,它能夠有效減少傳統鋪軌作業中的倒運環節,不需要鋪軌基地就能進行推送鋪軌作業,這種先進的設備和施工工藝,非常好的化解了高鐵建設過程中無法建設鋪軌基地的困難局面。
同樣是在這段鐵路的建設過程中,鋪架工程在施工期間機場隧道內無通訊信號和網絡,這就對施工作業產生了兩方面的巨大影響。其一,無法準確獲知施工作業人員和機車的實時位置,這樣一來會對現場施工安全產生威脅;其二,由于信號無法傳輸,機車施工的精確性也會受到影響。為了解決這些難題項目建設者巧妙運用高科技手段,在機車上安裝了物理臨近報警系統,當攜帶防護牌的作業人員與機車的距離小于等于安全距離時防護系統就會通過警報的方式提醒他們,確保安全。
光是這一種防護方式還不夠,技術人員還在機車上安裝了我國自主研發的“北斗”定位系統,實時精準確定機車所在的位置,信息化手段不僅對施工安全是一種保障,對引導機車進行智能化鋪軌作業也有顯著的作用。
由于實際中的施工條件千差萬別,高鐵建設工程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麻煩,我國高鐵建設工程中越來越多的運用科技手段、運用越來越高端的科技手段,為提高鐵路建設的效率和質量提供了有力保證。京雄城際鐵路建設中滿滿的高科技手段,正是我國高鐵建設進入智能化時代的標志,在高科技的幫助下我國鐵路事業定能實現越來越多的突破。
本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的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