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市場再次傳出中通快遞要回歸港股二次上市的消息。
雖然此前已經有多次傳言,在6月時,市場普遍猜測中通現金情況良好,上市的意義并不大,但隨著二季度財報的公布,不難看出為了贏得快遞市場的市場份額,中通正在投入更多的資本,而二次上市的緊迫性也隨之再次提升。 2016年10月27日,中通快遞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融資規模為14.5億美元,不過上市當天,中通開盤就破發了,報價18.4美元,較發行價跌5.6%,上市首日收盤價為16.57美元,跌幅已達15.06%。 經過了幾年在美國資本市場的摸爬滾打,中通的股價和市值在穩步上升,截至美東時間8月31日,中通的股價以33.53美元收盤,市值達到262.84億美元。 在香港的上市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 根據中通快遞2020年二季度財報,現金及現金等價物52.62億元,比起2019年二季度減少了43%,而中通快遞光是二季度的資本開支就達到22.5億元,同比增長了177%,主要用于購買廠房、設備、車輛以及土地使用權。 受疫情影響,中通Q1業績收到重創,凈利潤同比增長僅有9.5%,遠低于2019和2018年的15%左右的增長。而隨著快遞行業競爭的白日化,所需要投入的資本也越來越多。 根據市場消息,中通快遞此次上市募資金額在10億至20億美金之間,剛好可以用于1至2年的資本擴張,在整體經濟形勢不明朗的情況下,加上香港新股市場異常火熱,選擇此時在香港融資上市確實是一個明智之舉。 港交所規定,二次上市公司必須在包括英美市場上市并至少保持兩年良好合規記錄,同時市值不得低于400億港元,或市值不少于100億港元但最近一年收益至少10億港元。
而港交所為中概股的回歸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豁免,有利于公司二次上市,比起充滿不確定因素的美國市場,已經被阿里巴巴、網易、京東炒熱的港股市場,已然具備了擁抱中通快遞回歸的氣氛。 盡管中通快遞再一次拒絕回應此事,但中概股回歸香港市場,似乎成為了一種必然。
01
犧牲利潤,換市場
根據中通快遞8月13日公布的季度報告,在新冠疫情緩解后,多家快遞公司都開始恢復元氣,而中通快遞在第二季業績表現不錯,2020年二季度,中通快遞完成業務量46億件,同比增長47.9%,市場份額同比提升1.6個百分點至21.5%。
不過,為了搶占市場份額,中通快遞不得不以犧牲凈利潤率為代價,盡管第二季,中通快遞的凈利潤率已經恢復到22.7%的水平,但比起2019年第四季凈利潤率33.8%的高位,仍有超過10個百分點的跌幅。而相對于2019年和2018年同期,凈利潤率也是在逐漸降低。
對此,中通快遞集團董事長賴梅松在財報中稱,快遞頭部企業之間的競爭難以避免,只有專注把自己做大做強,拉開距離,才有機會取得絕對優勢。服務質量、市場份額和盈利能力,是中通快遞的戰略重點。 目前,中通快遞是中國快遞行業中唯一市場份額超過20%的公司,而公司的目標是在2022年市場份額達到25%。 快遞行業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國家郵政局稱,今年上半年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338.8億件,同比增長22.1%,業務收入累計完成3823.8億元,同比增長12.6%,意味著實際上,快遞行業每件包裹的平均收入同比下降了近10%。
為了爭搶市場份額,多家快遞公司都在努力,不惜大打價格戰,對顧客和合作伙伴進行高額補貼。
不過,盡管如此,中通快遞的毛利率仍然達到了全行業最高的水平,上半年達到了27.6%的水平,甚至比順豐還要高出6.6個百分點。 反觀中通快遞的其他競爭對手,毛利率均在10%以下,反映行業生存艱難。
盡管韻達、百世、圓通、韻達上半年營收都超過了中通快遞,但從無論從凈利潤以及毛利率的角度來說,這些企業都無法從價格戰中突出重圍。
實際上,中通快遞的毛利率水平之所以能夠保持在行業最高的水平,主要是其成本控制能力,2020年二季度,公司的單票營業成本中,運輸成本及分撥成本都出現了不小幅度的下滑,比例分別為21%和34%。
不過,中通快遞未來的成本優勢,將會隨著原油價格的反彈和高速路收費補貼的取消而逐漸消失。
華菁證券在一份對中通快遞的研究報告中稱,在運輸量增加的情況下,中通快遞通過提高運營效率、降低燃油成本和部分高速公路過路費減免等途徑,大幅節省了成本,但隨著這些補貼的消失,第三季每個包裹的成本可能會開始反彈,中通較難實現如第二季度的毛利率水平。 而在目前市場激烈的競爭環境下,中通快遞不得不在未來加大資本開支,以確保其市場份額保持全行最高,中通快遞二季度的資本開支就達到22.5億元,同比增長了177%,并在最新財報中強調,獲取市場份額將是公司戰略的重中之重,為此公司特地調低了調整后的全年凈利潤預期,為48億元至52億元,而調高了全年業務量指標至162億至170億件,增長33.7%至40.3%。 在這個高度競爭的市場,每個快遞公司都在以補貼的形式拼搶屬于自己的市場份額,生怕慢了一秒鐘,就會有其他競爭者后來居上,在這種緊張的格局下,未來中通快遞的利潤率很可能進一步受壓。
對于資本市場的投資者來說,不擔心公司“燒錢”換取市場份額,最擔心的還是錢白燒了,中通快遞能否在利潤率下滑的情況下,給資本市場一個很好的答案,還需要時間來檢驗。 另一方面,阿里巴巴過去一直在加碼布局快遞行業,9月1日,阿里以每股17.406元的價格,收購了圓通速度3.79億股份,占圓通股份總數12%,是第二次投資圓通,完成收購后,阿里系將持有圓通速遞22.5%;今年4月,阿里巴巴入股韻達股份,持股比例為2%,成為其第八大股東,而在此之前,阿里先后都買入過百世、中通、和申通四家快遞公司的股份。在入股韻達后,阿里已經集齊“四通一達”。 百世上市時,阿里投資持股26.8%,是第一大股東;2018年5月,阿里向中通投資13.8億美元,持股近10%;2019年3月,阿里投資46.6億元,入股申通快遞控股股東公司,間接獲取申通14.65%股權。 而阿里巴巴與中通快遞的合作,要追溯到2018年5月,阿里巴巴及菜鳥當時投資了中通快遞13.8億美元,持股比例達到10%,目前,阿里巴巴對中通快遞持股8.43%,是中通快遞的第三大股東。不過,中通快遞對于與電商的合作模式,都表現出了謹慎的態度。
在中通快遞最新呈交給美國證監會的文件中,曾多次提到,像阿里巴巴這樣的電商平臺,未來很可能建立自有的快遞網絡,也有可能會對中通快遞在行業內的競爭對手加大投資,不管哪個方面,都有可能對中通未來的市場份額產生不利影響。
02
港股市場不相信“故事”
盡管中通快遞回歸香港資本市場,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但在港股,卻有自己的規則。 也許在美國資本市場,“講故事”會有投資者相信,但香港市場的投資者則現實得多,如果公司連續幾個季度沒有達到分析師預期的業績,那么很快就會反映在股價上,這與美國市場略有不同,美國市場很多投資人會相信“故事”,也會相信“承諾”。 對于香港資本市場的投資者來說,盈利水平會比起其他數據更為敏感,而中通快遞不斷為了搶占市場份額而犧牲利潤率,是否能被香港的投資者所理解和接受,需要時間來檢驗。 另一方面,對于中通快遞來說不太有利的是,港股的物流板塊長期無人問津,基本不被分析師覆蓋,只有一家中型市值的嘉里物業(00636.HK)有部分賣方分析師覆蓋,與中通近2000億市值的體量根本沒法比較,整體市場投資氣氛并不濃。 目前在香港上市的物流股有嘉里物流、圓通速遞國際(06123.HK)、環宇物流(亞洲)(06083.HK)等,但這些公司的股價和市值都非常低迷,以物流股板塊龍頭嘉里物流來看,年初至今股價累積下跌3.59%,盡管相對恒指年初至今的表現來說,算是一個比較平穩的表現,但從股價和市盈率都不難看出,香港資本市場并不喜歡物流股。
一名分析師稱,香港資本市場對于中小盤股票并不友好,而物流板塊連“龍頭”股嘉里物流的市值都只有231億港元,在香港市場充其量只是一個中型股票,但也只有這樣一個“龍頭”了,所以導致港股市場對于物流板塊的關注度非常低,幾乎大部分時間都處于無人問津的狀態。
如果中通快遞可以到香港上市,那么確實可以為這一板塊帶來一些熱度,但由于這一板塊其他股份的市值都過小,無法讓物流板塊真正成為像TMT那樣的活躍板塊。 而對于香港資本市場而言,市場氣氛比實質的價值要重要得多。港交所在2018年推出上市公司改革以來,很多新經濟公司都紛紛赴港上市,包括小米(01810.HK)、美團(03690.HK),但當時都不被資本市場看好,而在今年,隨著“宅經濟”的興起,這類新經濟公司的股票被香港資本市場火熱追捧,股價都創下了上市新高。 以中通快遞目前在快遞行業的地位,到香港市場絕對可以占據物流股龍頭的地位,但由于香港資本市場的特性,可能未必對其特別青睞。加上新冠疫情期間,很多物流公司的成本劇增,很多投資者對于原本就冷清的物流板塊,熱情程度不是很樂觀。 另一方面,盡管中概股的回歸,確實讓香港資本市場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火熱,隨著阿里巴巴、網易、京東的回歸,認購場面確實異常火爆,都出現了大比例超額認購的情況,但上市首日也曾出現破發的情況,京東(09618.HK)在上市之日,收盤價就低于發行價的6.9%。
本文來源于物流指聞,并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文章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