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火熱的背后暗藏信息安全風險,而挑戰往往伴隨著機遇,所以“互聯網+物流”新興企業應謀劃布局、制定策略,積極探索數據保護的合規之路。
數據即黃金的數字經濟時代,數據的價值愈發重要,數據的安全隱患也越來越大。環顧發達國家和地區,諸如信息安全、個人隱私保護等已成為新經濟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我國物流業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結構不斷優化,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技術持續涌現,為傳統物流行業提供顛覆式的解決思路。特別是以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智慧物流已經顯現,極大地提高了物流運輸組織效率。在推動行業、方便用戶的同時,應該未雨綢繆應對數據帶來的煩惱。
2018年5月,歐盟《一般數據保護條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以下簡稱“GDPR”)正式實施,將全球對于個人信息保護重視度提升到更高層面,影響美國加州、巴西、印度等多個國家或地區個人數據保護法的制定。GDPR賦予數據主體包括知情權、訪問權、糾正權、刪除權等多樣性權利,對于數據控制者和處理者責任要求更為嚴格,在增強監管機構的執法權同時對企業的違法違規行為提出了巨額的罰款。例如,日前法國CNIL依據GDPR對Google開出5000萬歐元的高額罰單,已經敲響警鐘。
此外,我國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和《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范》等相關法律和行業標準對個人信息保護進行法律與標準層面的規制。同時,正加快完善兼顧發展與安全的數據保護法律體系,以及個人數據安全立法的研究工作。近日,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等四部門正式發布《關于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的公告》,并于2019年1—12月開展為期一年的全國范圍內的專項治理,足以見得面對愈發突出的個人信息領域違法違規現象,有關部門將加大監管力度,絕非隔靴搔癢。
那么,個人信息保護對于“互聯網+物流”企業而言,究竟是機遇還是挑戰?
事實上,移動互聯網企業個人數據量級龐大,合規工作繁重。“互聯網+物流”在業務開展過程中,涉及保險、交易、金融等多應用服務場景,除用戶個人數據信息外還涉及與其相關聯的貨物信息、車輛信息、交易信息等內容。在新興物流企業力求提供覆蓋產業鏈條多角度全方位服務的過程中,伴生大量個人隱私數據管理工作。從終端到應用服務器再到數據庫和大數據中心的整條線路上的合規化措施與技術方案將是一整套復雜的系統工程,對系統設備、IT技術、專業人才提出很大挑戰。
相較于社交、電商類C端互聯網平臺,物流網絡平臺用戶規模體量較小,且C端與B端業務兼具,現階段本行業個人數據保護問題看似并非迫在眉睫。但此時間窗口,正是企業改進內部數據管理、提高信息安全管控能力的恰當時機。合理處理好個人數據保護問題,抓住機遇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個人數據保護策略,并將合規理念深入到企業的發展戰略中,將為企業帶來新一輪競爭優勢。以達到贏得客戶信任,實現企業品牌形象和聲譽良好輸出的效果。
中國已進入全面合規時代,“互聯網+物流”新興業態企業發展已經度過初創期的野蠻生長快速迭代,在回歸理性后探索企業可持續發展長遠之路。所以,企業必須開始思考建立用戶個人信息安全保護合規策略。對外建立明晰的個人數據隱私規則,避免個人信息過度收集、隱性收集、強制收集;對內建立嚴格的內部數據管理制度,包括數據來源標記、數據流動跟蹤管理、數據存儲及共享交換等,并以必要的技術手段及工具進行加固支撐。
與此同時,根據我國現行法律要求進行標準對標,并結合國際發展形勢謀劃布局。一方面為用戶提供放心滿意服務,另一方面合規運用互聯網平臺沉淀的數據資源為企業謀求更進一步的發展。
本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更多有關優質物流公司、線路推薦,發貨技巧知識等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