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免费一区,sao虎在线精品永久在线,韩国免费啪啪漫画无遮拦免费,精品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

返回首頁

登錄 / 注冊

網站地圖

廣告 廣告

? 新聞資訊

當前位置:新聞資訊 > 海運新聞 >正文
  • 閱讀量

  • 收藏
  • 480
  • 分享

集運市場真的供需失衡了嗎?

  2022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局部反復、全球通脹繼續承壓、地緣局勢持續緊張,集裝箱航運市場供求關系受到多重因素挑戰,市場運價自歷史高位出現較大幅度回調。

  這讓不少業內人士,對集裝箱航運市場的前景,作出了供需失衡的預期,也對各家船公司未來的效益和發展表示悲觀。

  但筆者認為,供需的此消彼長有目共睹,但是否真的陷入了失衡的泥淖,恐怕言之過早、言之過重。當前的集裝箱航運市場與其說是失衡,不如說是“弱平衡”來得更為貼切一些。


  運力供應:投放與損耗并存

  2022年的集裝箱航運市場跌宕起伏,特別是下半年運價的持續下跌,為市場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而過去兩年船公司大舉訂造的新船,將從2023年開始陸續交付,這進一步加深了市場的擔憂情緒。

  根據航運咨詢機構德路里的統計,2023年將有260萬TEU新運力交付,占現有全球運營集裝箱船規模的10%。如果籠統地看數據,不難得出今后幾年集裝箱船運力投入放大的結論,但如果仔細與歷史上幾次大規模運力投放比較,仍能看出此番運力增加與以往的不同。

  第一,今后幾年投放的新運力,以10000TEU至17000TEU型船居多。這個區間的船型,經濟性以及對于全球港口碼頭的適應性更強,更適用于通過航線班期的加密,來滿足客戶批次多、批量少的出運需求。

  第二,新訂造的20000TEU以上超大型船,基本都是使用甲醇、LNG等新能源燃料的船舶。也就是說,未來這批船舶很有可能替換使用傳統燃料的同等規模船舶,特別是在碳排放政策日趨嚴格的西北歐地區。

  從這兩點來看,今后一段時間內,集裝箱船的運力投放并非無度擴張,而是有的放矢地進行運力結構的優化。

  另一方面,運力規模并不只是在做加法,同時還在做減法。

  在行業環保要求日益趨緊的背景下,老舊集裝箱船拆解及船舶減速航行,特別是2023年一些大型船公司還將安排船舶改裝脫硫塔,都將在一定程度上削減運力總量。

  拆船方面,Alphaliner的預測數據顯示,2023年至少將有25萬TEU的集裝箱船被拆解。而2021年,僅有1.65萬TEU的集裝箱船被拆解。另外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全球共有約2600萬TEU的運力,由于2023年國際海事組織(IMO)將實施多項環保新規,部分船舶將減速航行,大概會產生3%~5%的運力損耗。

  同時,2023年起,不少頭部船公司將安排相當數量的船舶,陸續進入船塢進行大修,每艘船的塢修時間在4周左右,占全球運力的3%~5%。

  上述因素都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有效運力的增長。因此有業內人士認為,2023年集裝箱航運市場的實際供給增加,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嚴重。

  還有一點不容忽視,那就是全球供應鏈擁堵狀況。在疫情高峰期,全球范圍內的供應鏈擁堵,一度嚴重影響市場的有效運力,造成“一艙難求”的局面。盡管目前這一情況已有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并沒有消除。

  據估計,2023年由于港口擁堵造成的運力損耗,比2020和2021年有大幅減少,但預計仍在7%~8%。而這一數字還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

  近期,歐美地區港口碼頭罷工頻發,業界關注的美西碼頭勞工談判也沒有定論,這些不確定因素可能帶來新的供應鏈瓶頸,進而削減市場的有效運力。

  市場需求:機會在穩進中醞釀

  再看需求端,盡管全球貿易前景普遍偏弱,但從近期國內經濟形勢來看,我國經濟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世界貿易組織(WTO)10月份將2023年全球貿易增速預期下調至1%,大大低于4月份預測的3.4%。同時,預計2023年全球經濟將增長2.3%,比此前的預測值下調了1個百分點。此外,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預計,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2.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值是2.9%。

  不過,我國外貿情況已回穩。根據海關統計,2022年前10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達34.62萬億元,同比增長9.5%。其中,出口19.71萬億元,增長13%;進口14.91萬億元,增長5.2%。前三大貿易伙伴中,我國與東盟貿易總值同比增長15.8%,與歐盟貿易總值同比增長8.1%,與美國貿易總值同比增長6.8%。

  此外,隨著部分航線需求逐步恢復,前段時間市場運價持續下跌的趨勢已經有所放緩。上海出口集裝箱綜合運價指數(SCFI)的降幅正逐周收窄,部分航線運價開始企穩回升。

  同時,我國內貿市場迎來第四季度傳統旺季。東北區域新糧集中上市,建材類貨物出運需求轉旺,華北區域淀粉貨源恢復出貨,山東區域至東南沿海地區冷箱貨量上升明顯……在這些積極因素的共同推動下,市場供需關系已得到較為明顯的改善。

  可以預判,我國經濟總體向好,特別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依托我國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這對于市場需求和信心的提振效應,無疑是巨大的。

  放眼全球,長期來看,全球GDP預計仍將保持正增長,集裝箱所裝載的大多是企業生產、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商品,因此,集裝箱航運需求仍將隨全球GDP的增長而保持韌性。根據德路里的統計數據,2000年-2021年,全球集裝箱貨運量年化增速為6.1%,2011年-2021年也保持了3.8%的年化增速。

  當然,集裝箱運輸市場的走向,也受到國際形勢的影響。近幾年,國際關系形勢雖然嚴峻,但出于恢復經濟的共同目的,仍然存在改善的可能性。

  近期,德國政府對于中遠海運收購漢堡港碼頭股權的批準,上合峰會對促進區域一體化經貿合作的作用,都釋放出了積極的信號。而美國中期大選、俄烏沖突最新動向等重大事件,也不排除會給集裝箱運輸帶來潛在刺激效應的可能。

  行業周期:波動在轉型中平抑

  傳統集裝箱航運業是強周期行業,市場受供需關系影響的周期性特征十分明顯。不過近年來,各大船公司都在通過各種方式,全力消解傳統集裝箱運輸市場供需周期的影響,避開價格戰的單維度博弈。

  在貨源結構上,汽車、白色家電、光伏產品、化工、冷箱貨等對運價敏感度相對較低的高附加值產品,越來越成為貨源主體。

  在運營模式上,各家頭部船公司向數字化供應鏈運營方向轉型的腳步,不斷加快,向上下游延伸的動作,日趨頻繁。

  在合作方式上,頭部船公司正越來越重視與大貨主達成戰略合作,提供有針對性的定制化服務,穩定貨源。單純的海運已經不足以彰顯這些頭部企業的服務競爭力,為客戶提供全程供應鏈解決方案,已然成為巨頭們競爭的主戰場。

  一端是先進制造業對于全程服務的高品質需求,另一端是現代物流業借助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實現供應鏈升級。兩者的深度融合,將不斷加厚平抑傳統集裝箱航運周期影響的基石。

  同時需要看到的是,雖然近幾年受疫情影響以及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特別是“逆全球化”風潮的擾動,全球集裝箱航運市場產生了一些波動,但2022年,各大船公司依然取得了較好的業績,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國經濟強大的韌性和潛力。由此可見,我國在經濟全球化發展中,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隨著全球各個經濟體的發展,尤其是RCEP等區域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的程度也更顯多元,先進制造業的產業鏈布局也在不斷變化調整。新興市場、第三國市場、區域市場的發展活力,正不斷被激發。因此,單一市場的周期性波動,對于全球化運營程度較高的船公司來說,影響力相對有限。

  結語

  綜上所述,筆者對于今后一段時間集裝箱運輸市場的總體形勢,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弱平衡的態勢表明,當前整個市場尚處于變局之中,之后的演變究竟是形成穩步前進的強平衡,還是動蕩加劇的供需失衡,對于所有從業人士來說,既是對其本身競爭力的考驗,更是對企業智慧的考驗。

  唯有協同合作,互聯互通,拒絕“零和游戲”,共同做大市場,才能實現共贏發展。

  本文來源于搜航網,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

關鍵詞: 集運,市場,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