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是重要突破口。而在這個面積約2300平方公里且水域密布的區域內,綠色生態亦成為一個重要的標簽。10月23日,江蘇、上海、浙江、安徽市場監管局聯合江蘇、上海、浙江、安徽交通運輸廳(委),在南京組織召開了長三角區域標準《船舶水污染物內河接收設施配置規范》審查會。會上,來自三省一市行業管理部門、研究院所和相關企業的專家對標準的科學性、適用性和可操作性進行了詳細評審,并一致同意標準通過審查。
統一標準 規范船舶污水接受設施
在運河揚州城區段,常常可以看到地方海事部門的專用船舶污染物接收處置船(俗稱“垃圾船”),為來往貨船轉接生活污水。從“垃圾船”上拖過來一根長長的管道接上了污水接收口,貨船上積累數日的污水就自動開始轉排。“我們船上每天差不多有五六十斤污水,過去就直接倒進河了。現在,污水儲存柜可以存十天的污水,不僅沿河的港口、碼頭可以接收,不少河段還有這種流動‘垃圾船’,打個電話給12395,‘垃圾船’很快就會開過來,就地免費接收垃圾、污水和油水。以前河面到處漂著垃圾,看著讓人糟心,現在環境變美了,心情也好多了。”眼下,揚州對400總噸以下運輸船舶實施生活污水防污改造基本完成,為船舶配備了環保設施,并以主動服務促進治理,構建了零排放、零污染的船舶防污染體系。
據江蘇省交通運輸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省籍3萬余艘運輸船舶已全部配備生活垃圾收集設施、含油污水收集和處理裝置,2020年底前該省籍約21500艘船舶將進行加裝生活污水儲存柜及監控設備改造,屆時將全面實現船舶污水“零排放”。
據了解,浙江也于日前全面實現內河船舶污染物接收設施“全覆蓋”、內河船舶垃圾“全接收”、油污水“零排放”,生活污水接收量大幅上升。該省在冊的5792艘內河貨船已全部完成生活污水柜改造,成為長三角區域首個完成此項工作的省份。
為了規范長三角(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內河通航水域內貨運港口碼頭、水上服務區、船閘等船舶水污染物岸上接收設施的配置要求,為三省一市內河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設施的規劃、設計與建設提供依據,江蘇、上海、浙江、安徽相關部門研究制定了《船舶水污染物內河接收設施配置規范》,標準的實施,有利于共同提高長三角區域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設施配置水平,協同推進區域船舶污染防治工作,促進提升區域水生態質量。為實現長三角港航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更好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更好服務交通強國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奠定了基礎。
長三角內河是我國內河航運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滬蘇浙皖地區內河航道總里程已達4.2萬公里,約占全國的1/3,三省一市共完成內河貨運量超過22億噸。該標準為三省一市的內河船舶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含油污水等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設施的配置提供了依據。
該標準是長三角區域首個聯合審查、統一發布的區域性標準,通過專家組聯合審查后,將于今年年底前正式發布。專家組認為,其實施后將有利于共同提高長三角區域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設施配置水平,協同推進區域船舶污染防治工作,促進提升區域水生態質量,為更好地服務交通強國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奠定基礎。
推動港口岸電使用 減少污染物排放
除了規范處置船舶污水排放,長三角港口還積極從清潔能源利用等方面推動港口“轉綠”。交通運輸部先前印發的《船舶與港口污染防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15-2020年)》顯示,到2020年,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京津冀)水域船舶硫氧化物、氮氧化物、顆粒物與2015年相比分別下降65%、20%、30%;主要港口90%的港作船舶、公務船舶靠泊使用岸電,50%的集裝箱、客滾和郵輪專業化碼頭具備向船舶供應岸電的能力。
近年來,港口岸電作為港航領域最具前景的節能減排新技術之一,在促進綠色港口建設及港口運輸物流電氣化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上海、寧波、太倉等港口加大岸基供電設備的投入力度,船舶靠港之后,關閉船上的輔助柴油發電機,轉而使用碼頭高壓岸電系統提供的電力,實現船舶在港“零排放”。
“船舶靠港期間燃油發電產生的大量顆粒物、硫化物及氮氧化物排放,占整個港口污染排放的60%以上。港口岸電簡單來說,就是停靠在碼頭的船舶可利用清潔、環保的‘岸電’替代船舶輔機燃油供電,保證船舶各支撐設備系統的正常運作。”提及港口岸電,南瑞研究院研究工程師鄧任任說。
據介紹,近年來,國電南瑞公司在長江流域、沿海港口完成多項岸電建設工程項目。其中,全國最大規模的散貨煤炭港口岸電項目,也是南方電網首個高壓“港口岸電”項目——珠海高欄港神華粵電珠海港煤炭碼頭岸電項目,主要采用國電南瑞公司岸電技術方案和成套設備。項目運營3年來,每年約能給停靠船舶節約成本100萬元,減排二氧化碳5620噸。
據交通部發布信息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已建成岸電設備3700余套,覆蓋泊位5200余個,其中《港口岸電布局方案》任務已完成約67%,京杭運河水上服務區基本實現岸電全覆蓋。
水污染聯防聯治 構建碧海清潔屏障
太浦河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河流,流經江、浙、滬3省市15個鄉鎮。從上世紀90年代起,船舶修造廠、噴水織機、圍網漁村、豬舍鴨棚養殖……吳江境內的太浦河沿線遍布著大量的“散、亂、污”企業,河水水質可以想象,水葫蘆在河道上滋生漫布是常事。到了2017年,河道污染問題更是全面爆發。河道水質也嚴重下降,無法達到相關標準。兩省一市的相關部門再也等不下去了,坐下來協商共治是唯一的出路。
三地水務部門啟動了協同治水行動,先將三地毗鄰地區“各自為戰”的水系圖合并,成為“一圖治水”。同時向污染源開戰。至今,僅吳江區就騰退拆除太浦河周邊“散亂污”企業3000多家。而隔河相望的浙江嘉善,也先后拆除40多個碼頭堆場、800多家鋼鐵經營戶。通過三地的協同治理,目前整條太浦河全河月均水質穩定在III類。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成立后,三地協同治水進一步升級。2019年10月,三方聯合青嘉吳三地區(縣)、鎮(街)、村(社區)三級河長,共同制定責任清單,不以省界為單位,而以河段為單位重新劃定了“包干區”,開展定期聯合巡河、交叉巡河。
經過兩年多聯合河長的協同合作,河道的日常保潔問題已經基本得到解決。省界越來越模糊,水葫蘆越來越少。2019年,太浦河主要河道的水葫蘆繁殖面積,僅占水面面積不到10%,是最近幾年來控制最好的。
除了治理機制,三方先進的治理手段也得到共享。
太浦河汾湖段沿岸綠地,正在進行進一步改造,一個全新的城市休閑綠地公園即將完工。周邊的村民這兩年也發現,越來越多的螢火蟲,開始重回家園。
本文來源于泛珠三角 ,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文章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