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確保全球供應鏈開放、穩定、安全,保持國際供應鏈暢通,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指示精神, 8月21日下午,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在南京主持召開長三角交通運輸工作座談會,聽取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交通運輸部門和專家學者、企業代表關于長三角交通一體化、國際物流供應鏈及交通企業紓困解難等方面的意見建議。上海海事大學中國(上海)自貿區供應鏈研究院院長,原上海海事大學校長黃有方教授應邀出席座談會,并圍繞構建國際物流供應鏈體系進行發言。
李小鵬表示,要更好地發揮交通運輸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服務性作用,在支撐和服務新發展格局中當好先行官。一要強基礎,打通“大動脈”、暢通“微循環”,擴大循環總量。二要暢流通,打造高效優質的一體化運輸服務體系,提高循環效率。三要促創新,堅持以現代信息技術賦能交通運輸發展,增強循環動能。四要擴開放,加強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五要守底線,保障進口貨物進得來、出口貨物出得去,保障重要物資運輸安全。
會后,本刊記者獨家專訪了黃有方教授,他表示,在當前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中,交通運輸業是新格局的重要保障,物流供應鏈能力和體系建設應該成為交通運輸業發展的關鍵戰略方向之一;要盡快補齊我國國際物流能力、結構和網絡的短板;高度重視新基建和新科技,推動交通運輸和國際物流供應鏈建設;結合自由貿易區功能建設,建設以港口群為核心的國際物流供應鏈樞紐;要發揮長三角港口組合效應,進一步擴大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在國際物流供應鏈體系中的作用。
事實上,物流作為鏈接供應鏈各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多年的發展,在降本增效不斷升級的目標之下,各行業對供應鏈整體優化的重視程度已逐漸超過以往對單一物流領域的關注,在互聯網時代的語境下,將物流產業發展放在國際物流供應鏈體系的大背景下,才可以預判和把握關鍵趨勢。
黃有方教授認為,物流供應鏈能力和體系建設應該成為交通運輸業發展的關鍵戰略方向之一。我國交通運輸業的物流供應鏈能力和體系建設在加強傳統運輸能力和網絡建設的同時,要建立以交通運輸為能力核心,以物流供應鏈網絡能力和體系建設為關鍵的戰略方向,要高度重視交通運輸與“四流”融合,要重視包括基礎設施、制度、執法、信息,保障貨物高效、安全、適時運輸,提升運輸企業全面服務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需求。
就如何提高國際物流供應鏈能力和完善體系建設,進而提升我國在國際物流供應鏈領域的地位,黃有方給出了四個方面的建議:
第一,國內從“出口導向”到“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交通運輸業是“雙循環新格局”的重要保障。目前要高度重視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戰略安排。要統籌國內國外兩套體系的建設,做好國內外的銜接和協調。
其中,加強制造業產業鏈是“內循環”的重要抓手,國家的制造業產業鏈的地位決定了其在國際物流供應鏈體系中的地位。要通過提升中國制造業產業鏈的能力和水平,促進和保證我國國內國際運輸業和“外循環”的穩定發展。交通運輸物流要為以制造業產業鏈為核心的“內循環”服務,為防止國內制造業外移做出貢獻。只有國內制造業產業鏈保持規模和水平,國際航運物流才能持續保持繁榮。
第二,要盡快補齊我國國際物流能力、結構和網絡的短板。國際快遞物流和航空貨運方面,其發展程度不能與我國第一貿易大國和第一制造業大國的地位相匹配。無論運力(貨機數量、物流航線),還是物流節點(航空樞紐),我國與先進國家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因此,要加強航空貨運海外網絡控制能力,完善海外物流服務網絡,建設綜合性物流節點。
第三,要高度重視和應用新基建和新科技,推動交通運輸和國際物流供應鏈建設。系統外技術解決系統內問題應該是交通行業的科技發展戰略之一。當下,已經全面進入感知、互聯、智能的時代。物聯網終端的普及使大量終端能夠收集到用戶信息,通過數據和控制的全面交互連接,人工智能帶來從預測到輔助決策的變化,區塊鏈也將在可信供應鏈體系構建中發揮作用。物聯網、大數據、5G網絡、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智能裝備等技術成了物流供應鏈體系核心科技,同時引發交通運輸和國際物流供應鏈的革命性變化。
第四,重視自由貿易區/港功能建設,建設以港口群為核心的國際物流供應鏈樞紐。自由貿易港是具有“境內關外”基本特征的特殊經濟功能區,供應鏈核心樞紐的重要標志是是否具有全球樞紐性的國際航運中心、國際空運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等。全球先進自由貿易區(港)均發揮供應鏈樞紐作用,形成跨國企業的物流配送中心、國際性物流中心、國際貿易中心、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國際制造業中心的物流中心等,集成供應鏈上下游的一體化體系。以港口群為核心,通過自貿區功能建設,建設綜合運輸條件完備、集疏運條件優越輻射能力強、供應鏈要素資源集聚、現代服務體系完備的國際供應鏈樞紐。
第五,構建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加快建設交通強國要借鑒國際經驗,同時發揮長三角港口組合效應,進一步擴大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在國際物流供應鏈體系中的作用。
他認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基本框架體系是以上海港為中心,以江蘇、浙江部分港口為兩翼,以安徽為腹地的組合港口群,在下階段的發展過程中,要加強體制機制、法律制度的建設,發揮長三角港口組合效應,進一步擴大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在國際物流供應鏈體系中的作用。
本文來源于物流時代周刊,并不代表中國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文章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