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庫存指標
1.庫存總量
庫存總量在一個配送系統中,從分散于各個用戶轉移給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庫存數量加上各用戶在實行配送后庫存量之和應低于實行配送前各用戶庫存量之和。
此外從各個用戶角度判斷,各用戶在實行配送前后的庫存量比較,也是判斷合理與否的標準,某個用戶上升而總量下降,也屬于一種不合理。
庫存總量是一個動態的量,上述比較應當是在一定經營量前提下。在用戶生產有發展之后,庫存總量的上升則反映了經營的發展,必須扣除這一因素,才能對總量是否下降做出正確判斷。
2.庫存周轉
由于配送企業的調劑作用,以低庫存保持高的供應能力,庫存周轉一般總是快于原來各企業庫存周轉。
此外,從各個用戶角度進行判斷,各用戶在實行配送前后的庫存周轉比較,也是判斷合理與否的標志。
為取得共同比較基準,以上庫存標志,都以庫存儲備資金計算,而不以實際物資數量計算。
二、資金標志
總的來講,實行配送應有利于資金占用降低及資金運用的科學化。
具體判斷標志如下:
1.資金總量
用于資源籌措所占用流動資金總量,隨儲備總量的下降及供應方式的改變必然有一個較大的降低。
2.資金周轉
從資金運用來講,由于整個節奏加快,資金充分發揮作用,同樣數量資金,過去需要較長時期才能滿足一定供應要求,配送之后,在較短時期內就能達此目的。所以資金周轉是否加快,是衡量配送合理與否的標志。
3.資金投向的改變
資金分散投入還是集中投入,是資金調控能力的重要反映。實行配送后,資金必然應當從分散投入改為集中投入,以能增加調控作用。
三、供應保證指標
實行配送,各用戶的最大擔心是害怕供應保證程度降低,這是個心態問題,也是承擔風險的實際問題。
配送的重要一點是必須提高而不是降低對用戶的供應保證能力,才算做到了合理。供應保證能力可以從以下方面判斷:
1.缺貨次數
實行配送后,對各用戶來講,該到貨而未到貨以致影響用戶生產及經營的次數,必須下降才算合理。
2.配送企業集中庫存量
對每一個用戶來講,其數量所形成的保證供應能力高于配送前單個企業保證程度,從供應保證來看才算合理。
3.實時配送的能力及速度
這是用戶出現特殊情況的特殊供應保障方式,這一能力必須高于未實行配送前用戶緊急進貨能力及速度才算合理.
特別需要強調一點,配送企業的供應保障能力,是一個科學的合理的概念,而不是無限的概念。具體來講,如果供應保障能力過高。超過了實際的需要,屬于不合理。所以追求供應保障能力的合理化也是有限度的。
四、合理化指標
配送必須有利于物流合理,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判斷;
1.是否降低了物流費用;
2.是否減少了物流損失;
3.是否加快了物流速度;
4.是否發揮了各種物流方式的最優效果;
5.是否有效銜接了干線運輸和末端運輸;
6.是否不增加實際的物流中轉次數;
7.是否采用了先進的技術手段。
本文來源于SmartWMS智慧倉儲管理系統,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