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醫藥物流不是簡單的藥品進、銷、存或者是藥品配送。所謂的醫藥物流就是指:依托一定的物流設備、技術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統,有效整合營銷渠道上下游資源,通過優化藥品供銷配運環節中的驗收、存儲、分揀、配送等作業過程,提高訂單處理能力,降低貨物分揀差錯,縮短庫存及配送時間,減少物流成本,提高服務水平和資金使用效益,實現的自動化、信息化和效益化。
那么為何醫藥物流不選擇用冷鏈物流運輸?其原因又是什么什么呢?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醫藥物流不選擇冷鏈物流其原因除了政府部門缺乏強有力的監管措施還有市場上藥品一旦出現問題,要么追究廠家責任,要么銷售終端買單,真正追究醫藥流通企業責任的事故少之又少,這導致很多醫藥企業為了利潤最大化放棄使用冷鏈物流。 具體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溫度影響藥效,運輸方式影響成本
很少有人關注藥品流通過程中的溫度管理,對大多數藥品而言,溫度對藥品的保存和藥效的發揮有重要意義。要調控藥品運輸過程中的溫度,就需采用冷鏈系統。一些小型醫藥流通企業為了成功攬到生意,千方百計壓低競標價格。而競標成功后,為了節省成本,又不得不放棄成本較高的冷鏈,而采用常規方式配送。
相對于果蔬、肉類的冷藏,醫藥類產品,尤其是生物制品對冷藏條件的要求更高。一般肉類,只要溫度達到-15℃以下,就能基本滿足需要了;而生物制品的生存條件要嚴格限制在2℃~8℃度,而且對冷庫出風口、月臺的溫度要求也極高。因而,醫藥冷鏈的投資一般較高。比如,一臺性能先進的冷藏車就要上百萬元,即使是小型冷藏車,也要30萬~40萬元。
不少藥品流通企業為了實現自身利潤最大化,自然不愿意使用成本極高的冷鏈系統。而冷鏈系統的高投入,也制約了疫苗、血制品、生物芯片等特殊醫藥冷鏈領域的市場化步伐。”
二、低利潤缺監管雙虎攔路
“就發達國家來說,醫藥流通企業要有25%以上的毛利才能夠保持健康發展。20%用來基礎設施建設和日常開銷,5%為純利。但目前我國醫藥流通企業的毛利率一般都不足10%。”行業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行業利潤的低下,也更加劇了競爭的無序。比如在項目競標時,如行業相關人士所說,“競標時冷藏設施齊全,實際配送時卻什么也沒有了,這大大擾亂了醫藥物流市場的秩序。”
“其實,基礎設施的高投資并不是最重要的,企業管理理念才是關鍵。”行業相關人士說,“一些中小醫藥流通企業以利潤最大化為終極目標,無法實現競標時的承諾,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
“于是,一些大的醫藥生產公司寧愿花高成本自建物流中心,也不愿意采用第三方物流的方式。”行業相關人士有些無奈地說。造成我國醫藥流通市場冷鏈缺失的,除了部分中小企業在競爭中過分追求自身利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相關政府部門缺乏強有力的監管措施。
“雖然我國在1984年就開始試行《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定》,并在2000年進行了修訂,其對藥品流通過程中的溫度要求有嚴格的規定,但是這個規定并沒有很好的執行。”行業相關人士說,“市場上藥品一旦出現問題,要么追究廠家責任,要么銷售終端買單,真正追究醫藥流通企業責任的事故少之又少。”
行業相關人士說:“其實現在的信息管理系統很容易就能鑒別問題藥品到底出在哪個環節。對于疫苗、血清等關乎人生命的制品一旦在運輸過程中出現問題,要嚴格按照《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定》對流通企業進行處罰,才能引起其對冷鏈系統建設的重視。“而在目前缺少有效監管的環境下,企業更多的是憑著自己的社會責任感來經營事業。”行業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三、醫藥流通企業并非求大求全才有發展
“面對如此多的商家,市場混亂現象在所難免。而要想改變市場競爭無序的現狀,保證消費者能夠服用質量良好的藥品,就要鼓勵行業內企業的兼并重組。”行業相關人士說,“只有大型的國有企業和私營的‘巨無霸’才能建設大型的醫藥冷鏈物流中心。”
而據了解,目前,我國也正積極鼓勵扶持大的第三方醫藥物流企業。永裕、國藥、上藥、九州通等企業已經被列為重點發展對象。
總的來說,雖然我國醫藥物流的規模化程度已經有了一定的進步。但其實力遠遠不能滿足三四級市場的需求。而在這些企業的擴張發展中,資金成為了最大的制約。行業相關人士向記者介紹說,目前永裕醫藥在北京、上海、廣州有30輛冷藏配送車。其中,有10輛是與中集集團簽訂長期協議,永裕每年付出一定的租金,物流論壇,用以租代買的形式擁有其使用權。這樣就緩解了一次性投入資金過大的難題。
當然,醫藥流通企業也并不是一味的求大求全才能有所發展。小的企業要想在競爭中求得發展,必須要走差異化路線。小伙伴們,對此,你怎么看?歡迎發表您的見解!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