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來,商務部會同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累計支持1016個示范縣,其中貧困縣737個,占全國貧困縣總數的88.6%。重點支持農村物流配送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農村電商培訓,提升農村產品的規模化、標準化和品牌化水平,補齊農村流通設施短板,為促進農村產品上行,農村地區就業增收等打下良好基礎。2017年全國農村電商零售額破萬億,2018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3490.7億元,同比增長43.3%。在綜合示范工作進入第5個年頭,盤點電子商務給農業農村帶來的影響和變化非常有必要,更有利于示范工作的下一步開展。
在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的推動下,我國農村電商優化和重組了農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重構了農產品產業鏈,極大的釋放了農村電商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和倍增作用,具體影響和變化如下:
一、生產環節
(一)新農人正在為農村注入新的生產要素
農村電商的發展,特別是培訓力度的增加,催生了大批創業者,農村電商環境的改善,更是吸引了諸多新農人返鄉創業。一方面解決了農村生產力不足的關鍵問題,為農村重新引入了新的生產要素,包括互聯網的應用。另一方面讓傳統的農業煥發了新的生機,新農人儼然成為農村社會經濟“肌體”的新“細胞”和“生力軍”,他們對于農產品的標準化、品質控制、質量要求,對于推動中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重構農產品產業鏈,重塑農產品的價值鏈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傳統實體經濟電商化推動生產經營組織化
農村電商的發展,讓部分有基礎、有意愿的傳統從事農業的生產經營主體,如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殖大戶率先利用電子商務進行轉型升級。他們在生產過程中或組織農戶,或讓農民社員統一種植標準,或從農戶手里收購統一收購標準化程度高的農產品,或自己提升農產品標準化水平,讓當地農民的質量意識、標準意識、誠信意識進一步增強,推動了農村生產經營組織化水平,并且他們扎根于農村,服務于農民,儼然成為農產品上行和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更有部分農業專業合作社與新農人合作,利用自己在農產品供應鏈方面的優勢,為新農人“一件代發”,直接提供產品的倉儲、分級、包裝、加工和快遞。專業化的分工極大的保障了農產品的品質,加快了農產品上行的效率和質量。如新寧縣龍豐果業牽手新農人高蒙,利用各自的優勢共同銷售“崀山臍橙”,讓崀山臍橙更優質優價的走出去。
(三)電商服務商和電商平臺促進農產品標準化、商品化、品牌化進程
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工作的開展讓眾多電商服務商和電商平臺扎根農村,他們瞄準了農產品電商的“藍海”市場,通過與農產品基地的合作,制定農產品指標,進行原產地貨源的精挑細選,嘗試解決農產品的標準化、商品化和品牌化等諸多困擾農產品發展的難題。如江西全城電商的“扶貧車間”模式,通過供應鏈一體化,品牌一體化,渠道一體化與貧困戶合作,將農產品變成標準化程度高的商品的同時,通過數據系統讓貧困戶分享產品種植生產到流通的合理利潤。映潮科技推出的“映潮直選”,加強了農產品品控,都是在探索適合網絡銷售的農產品的商品化、標準化等問題。
二、流通環節
(一)創新了流通模式
眾多周知,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模式,層級多,層層加碼,吞噬了大部分利潤,農民與消費者均無話語權,都為流通產生的成本“買單”。農村電商將極大的變革和創新流通模式,直接縮短產業鏈,減少交易環節,由于流通線路短,農產品保鮮度極大增加,消費者的體驗感將會進一步增強。
(二)壓縮了交易環節,提升了流通效率
農村電商是以農村流通現代化為發展方向,電子商務深入農村后,通過新型物流體系,勢必會縮短農產品交易鏈條,將原有的五六個更是更多的交易環節壓縮;農村電商以產銷對接為重點,將會極大的縮短供需距離,讓生產端和消費端直接連接,極大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增加農產品附加值,讓消費者和生產者都獲利;農村電商通過培育新型的農產品供應鏈,將會構建新的鋪貨組織體系,降低流通成本。
三、消費環節
(一)信息不對稱局面逐步改善
眾所周知,我國的農業以小農經濟為主,生產主體小眾化。千家萬戶的小生產根本沒有辦法對接千變萬化的大市場,農民對于信息的掌握和應用極其匱乏和缺乏,無法將特色、小眾產品傳達給城市消費者,所以越是貧困地區,信息越是匱乏,渠道更是有限,形成一定規模的消費更是遙不可及,導致增產不增收的局面時有發生。而發展農村電商,讓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對接,讓農民利用互聯網了解信息、傳遞信息,享受電子商務成果的局面正日益形成。如第二批示范縣武鄉的嶺頭村,全村上百個農民利用電商創業脫貧,形成了全國知名的微商村。第三批示范縣四川涼山雷波縣的臍橙電商銷售占到五成以上,網絡銷售價最低更是達到16元/公斤,溢價效果明顯。
(二)創新了特色農產品的模式
農村電商的發展,讓原產地的特色農產品拓展了銷售渠道,提升了農產品知名度,借助電商積累的消費者信息,部分示范縣進行預售農業、訂單農業、眾籌農業,按照消費者的需求來確定種植的品種和方式,與消費者確定了持續、穩定、長期、可控的新型供需關系。如第二批示范縣東港市與京東攜手進行“鴨綠江口有畝田”的眾籌農業,得到消費者積極的支持。既讓農民得到實惠,多賺到錢,又讓消費者享受到綠色健康的農產品,兩頭都收益。
(三)提升農產品品牌化進程
電子商務的發展讓區域農林產品迎來了品牌化的黃金時期,“三品一標”的農林產品完全可以率先借助互聯網這一最便捷和最具傳播力的工具,低成本高效快速地樹立起自己的“互聯網品牌”。
示范縣更是將培育區域公共品牌作為農產品上行的重點,許多示范縣積極探索農產品“品牌化”路徑,著力打造區域公共品牌,為公共品牌提供擔保,統一標準、統一追溯、統一標識、統一宣傳和推廣,促進了地方產業的規模化發展,避免了本地特色農產品貼牌現象的發生。
雖然農村電商面臨公共服務能力不足,物流成本過高、人才匱乏、農產品上行乏力等問題,但不容忽視的是,農村電商對于農業農村的改造作用正在日益凸顯,正在為傳統的農業農村注入新的基因,勢必會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本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更多有關優質物流公司、線路推薦,發貨技巧知識等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