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水上搜救工作的通知》(簡稱《通知》),將進一步促進我國水上搜救工作發展、增強水上搜救整體能力。11月22日,交通運輸部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部新聞發言人、政策研究室主任吳春耕,中國海上搜救中心副主任卓立、部海事局副局長徐春、部救撈局總工程師潘偉出席發布會,對《通知》有關內容進行解讀,并介紹了我國水上搜救事業發展成就。
9年成功搜救15萬余名遇險人員
卓立介紹,我國分別于2005年和2012年建立了國家海上搜救和重大海上溢油應急處置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在統一組織協調我國海上搜救、船舶污染事故和重大海上溢油應急處置工作,以及保障人命財產安全和海洋生態環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0年至2018年,全國各級海上搜救中心共組織協調搜救行動18474次,協調各類船艇84586艘次,協調飛機3451架次,在我國搜救責任區內成功搜救13592艘中外遇險船舶、150687名中外遇險人員,平均每天成功救助45人,搜救成功率達96.2%。
今年1月至10月,全國各級海上搜救中心共組織協調搜救行動1539次,成功搜救1266艘中外遇險船舶、11788名中外遇險人員。
聚焦破解水上搜救突出問題
據了解,《通知》聚焦破解水上搜救工作中的突出問題,提出了加強水上搜救工作在健全水上搜救體制、內河水上搜救協同等10個方面的38項重點任務。
在健全水上搜救體制方面,進一步明確了國家海上搜救機構和地方各級政府職責,重點是落實屬地責任,加強對地方水上搜救工作的監督指導。
在完善聯席會議制度方面,明確了國家海上搜救部際聯席會議及其牽頭單位,以及地方各級政府職責,重點是發揮好交通運輸部作為國家海上搜救部際聯席會議牽頭單位的作用,共同構建“政府領導、統一指揮、屬地為主、專群結合、就近就便、快速高效”的工作格局。
在建設現代化水上搜救人才隊伍方面,重點任務是充分發揮國家專業救助力量,其他公務力量,商船、漁船、社會志愿者等社會力量及專家智庫的作用。
強化四類重點船舶和六區一線海事監管
徐春介紹,我國沿海船舶交通密度大,交通狀況復雜,水上交通安全監管和服務任務艱巨。根據近年統計,海事系統保障國內航行船舶進出港年逾2000萬艘次、國際航行船舶進出口岸年逾50萬艘次。
海事系統構建了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強化“四類重點船舶”(客船、危險品船、易流態化固體散裝貨物運輸船舶、砂石船)和“六區一線”(渤海水域、長江口水域、舟山水域、臺灣海峽水域、珠江口水域、瓊州海峽水域及長江一線水域)重點水域監管,全面加強綜合治理,提高監管效率。
潘偉介紹,目前我國共擁有海上專業救助船72艘,各類打撈工程船120艘,救助直升機24架,具備了空中立體救助、水面快速反應、水下搶險打撈“三位一體”綜合功能,具備了在惡劣海況下執行搜救任務的能力。1951年至今,救撈系統共救助遇險人員80036名(外籍人員12270名),救助遇險船舶5301艘(外籍船舶936艘),打撈沉船1818艘。
為了提高海上搜救效率,救撈系統采取“關口前移、站點加密、動態待命、隨時出擊”的值班制度。目前,全國共有海上待命點88個,最遠的一個位于南沙島礁,標志著專業海上搜救力量基本覆蓋我國1.8萬公里大陸海岸線。
救撈系統將積極貫徹落實《通知》,全力推進現代化專業救撈體系建設。力爭到2025年,基本建成全方位覆蓋、全天候運行、海江兼備、快速反應、處置高效的現代化專業救撈體系,交通救撈應急效率和處置效果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適應交通強國建設要求。到2035年,全面建成現代化專業救撈體系,整體實力、保障效果位居世界前列,有效支撐交通強國戰略目標實現。
本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