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在京東還未結束自己的618發布會時,蘇寧高調啟動了“J-10%省錢計劃”,一頓操作,矛頭直指京東。
有意思的是,“10%”這個數字,是劉強東在2012年8月自己在微博喊話時提出來的:“京東大型家電三年內零毛利,所有大家電保證比國美蘇寧連鎖店便宜10%以上。”當時有京東股東表態,“我們除了錢什么都沒有”。
如今京東股價再創新高,并且回港上市,旗下各類子公司不斷融資,仍然“除了錢什么都沒有”,但競爭壓力驟增,對下沉市場更加渴求。
阿里與拼多多,京東與蘇寧,京東與拼多多。今年的電商格局,頗有了當年捉對廝殺的味道。而低廉的價格,是其相互征伐的最大武器。
不存在的報復性消費
618已經成為可以媲美下半年雙11的618年中購物節,而今年大環境的特殊,也讓戰火變得格外激烈。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今年1-5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38730億元,同比名義下降13.5%;而全國網上零售額40176億元,同比增長4.5%,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33739億元,增長11.5%。
另據國家郵政局公布的數據:今年,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264.1億件,同比增長18.4%。
從數據層面來看,疫情甚至對電商份額的增長還起到了推動作用,但對于商家們期待的“報復性消費”,仍未發生。
雖然隨著疫情防控和社會經濟發展成效持續作用,但整體社會經濟仍未回歸正常水平。如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所言:“報復性消費這個評價不一定準確,恢復性消費是肯定的”。
因疫情影響被限制的消費欲望,或將在這個年中節點迎來一波新的高潮。為了讓第二季度財報回血,電商平臺都將寶押在了618 上。
從鋪天蓋地的廣告,到此起彼伏的百億補貼和滿減,今年的618,沒有復雜的游戲規則、沒有考驗數學能力,一切商品回歸最原始的競爭手段——價格。
作為國內疫情緩和之后的第一個電商購物節,618肩負著提振消費者信心的使命。
5月22日,阿里和拼多多兩家電商在同一天發布了2020年第一季度財報,阿里GMV突破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3.15%;拼多多則是同期GMV達到11572億元,同比增速達108%。
單純從增長角度來看,阿里確實被拼多多比下去了,而拼多多之所以一路高歌猛進,主因在于“百億補貼”。
要提振消費者信心,“促銷”的方法雖然原始,但簡單粗暴,仍是最有效的方法。
從目前各家平臺披露的數據來看,京東618活動第一小時的成交金額同比增長65%;天貓618活動第一小時成交額同比增長100%,似乎消費回暖已經出現。
電商三巨頭的第二曲線
今年的618,對于京東來說格外特殊。
除生日和大促外,也是京東回港上市的一天,股票代碼“9618”。向來簡單粗暴的京東在520當天玩起了情懷,宣布京東零售集團進行品牌升級,slogan由原來的“多快好省”變為“不負每一份熱愛”。
5月27日,京東與快手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快手小店供應鏈能力打造、品牌營銷和數據能力共建等多方面展開深入合作,共同打造短視頻直播電商新生態。
僅隔一天,京東集團便繼續宣布戰略投資國美零售,以1億美元認購國美零售發行的境外可轉債——快手給京東帶來的是下沉市場的流量,而國美則給京東帶來的是下沉市場的服務能力。
2018年,京東一度出現年活躍用戶環比負增長,這也導致京東在阿里和拼多多瘋狂獲取下沉市場用戶的前提下,始終被詬病“沉不下去”。
而根據阿里、拼多多和京東的最新財報數據顯示,在年度活躍用戶方面,阿里7.26億、拼多多6.28億、京東3.87億。京東雖仍遠落后于阿里和拼多多,但同比增長了24.8%,增長瓶頸在一定程度上的得到了緩解。
爭議性最強的拼多多,早期憑借著微信的扶持,用了3年不到的時間便登陸資本市場,然后一路高歌猛進,持續著“高增長高虧損”的戰略。
在今年第一季度,拼多多實現營收65.41億元,同比增長43.91%,凈虧損41.19億元,同比擴大119.38%。但從資本市場反應來看,拼多多的市值今年已瘋漲至千億美元,始終壓京東一頭。
據內部人士透露,拼多多的百億補貼計劃并不是喊口號,基本是實打實的,而真正在補貼戰場上跟拼多多玩得起的,也只有阿里。
拼多多的補貼品類集中在3C產品、家電美妝、母嬰百貨等幾個,SKU也并不多,一方面,這幾個品類可以快速提升交易額和客單價,同時拉入一二線城市的用戶;另一方面,針對部分品類,尤其是標品,供應鏈難度相對較低,拼多多需要借此來洗除“低價劣質”的負面形象。
補貼效果很顯著,截至3月底,拼多多上活躍買家的平均年度消費額達到1842.38元,同比增長46.52%。
拼多多也早于京東成為國美的投資方。
4月19日,拼多多剛剛宣布認購國美發行的2億美元可轉債,拼多多需要國美的供應鏈和服務能力來為自己的百億補貼增加籌碼,而國美亟需流量入口,據稱雙方的談判只用一周就走完了流程。
3C家電領域的格局已經非常清晰,京東+拼多多+國美與阿里+蘇寧形成對峙,今年618將是兩大陣營的首次開戰。
而電商老大阿里的處境略顯被動,國內核心電商零售業務在今年第一季度盡管同比增長21%,但其中客戶管理營收僅增長3%,傭金營收甚至下滑了2%,只是盒馬、天貓超市、天貓國際、銀泰等自營業務的88%的增長讓整體的數字顯得體面。
2016年底,阿里轉戰線下,大提“新零售“,盡管聚劃算、村淘都主打下沉市場,但阿里還是被拼多多抄了后路。
隨后重啟聚劃算、上線淘寶特價版,阿里在下沉市場卻成為了追趕者,在近期的每份財報強調在下沉市場的增長。
其實對于阿里電商業務增長第二曲線的討論從未停止過。
2018年4月,阿里以95億美元收購餓了么,之后和口碑合并本地生活集團,被寄予厚望。然而今年第一季度,本地生活業務營收48.41億元,同比下滑了8%。
好在阿里是個經濟體,現金流和盈利水平仍然在其他電商無法企及的高度,本地生活打不過美團,美團打不過阿里的局面短期內也不會改變。
目光重回618,無論是流量曝光、還是營銷手段、還是品牌商家參與度,阿里都占據優勢。新零售的發展并沒那么順利,阿里要忍受行業第一帶來的“高處不勝寒“,走前人未走過的道路本就充滿挑戰。
視頻帶貨成了最大變數
“抖音三分鐘,人間一小時。”
據巨量算數發布的《抖音用戶畫像報告》,抖音最新DAU超 4 億,較去年同期的2.5億,增長了60%。
而抖音的最大對手——快手在年初的《2019快手內容報告》中也宣布了在2020年初已突破DAU突破3億。
今年618,各大平臺都在大力推廣直播,直播成為電商的標配。
明星帶貨、CEO帶貨在疫情期間已經打得火熱,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4 月發布的第 45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今年 3 月份,電商直播用戶規模達2. 65 億,占網購用戶的37.2%,占直播用戶的47.3%。
但想成為一家千億美元市值以上的公司,必須有自己的商業閉環,流量入口并不可能一直為他人做嫁衣。
尤其到了字節跳動這個級別。
有消息稱,字節跳動在6月上旬完成了一輪針對電商業務的組織架構大調整,并正式成立了以“電商”明確命名的一級業務部門,統籌抖音、今日頭條、西瓜視頻等多個內容平臺的電商業務運營。
另有消息稱,抖音或將從7月開始與淘寶“分手”,不能外掛淘寶鏈接,對此,淘寶官方回應稱“不予置評”。
這兩個消息如果屬實,也就意味著此次618或許將是雙方最后一次緊密合作,也意味著字節跳動已經做好了阿里、京東、拼多多正面競爭的準備。
作為直播電商中的第二把交椅,在年初時,抖音就將2020年的GMV目標定為2000億后,快手對標抖音將其GMV目標從1000億提高到2500億。目前來看,快手和京東的合作才剛剛開始,快手要搭建供應鏈和商業閉環道阻且長。
商業環境中,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利益是永恒。
雖然抖音和快手的電商化尚在成長,但從目前兩者的表現來看,抖音和快手將成為電商巨頭陣營里的一員,與阿里、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臺將持續保持競合的關系。
尾聲
歷經十余年的發展,電商大促本已從價格戰轉向SKU、渠道、流量等多維度比拼。但一場疫情,讓競爭重回起點。
2020年的618聲勢依然浩大。王不見王的雙巨頭比拼,轉向三方相互牽制,而后又進入到“3+2”的新格局,視頻公司幾乎成了電商企業。
老巨頭的生態布局仍有優勢,小巨頭的靈活戰術各有特色。消費沒有完結的一天,電商的大戰也沒有終點。用戶關心的是更便宜的商品,而不是從哪兒買。
本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