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這一“黑天鵝”事件,導致商業邏輯徹底被改寫。疫情后的消費者行為模式發生巨大變化,展示出更分化、去品牌、去多余、更個性、更當下五個方面的新趨勢。隨需而變的供給端,去中介、新營銷、“新”貢獻、新履約、近場化成為企業再造的必經之路。
1
需求端五大變化
更分化
消費兩極化,中庸之道不再是制勝法寶
消費分級自2018年出現端倪,在疫情的推動下愈加明顯——消費升級和消費降級兩大趨勢共存。天貓大數據顯示,大部分品類呈現出兩極化態勢(除食品外),即高端和低端產品增速均顯著高于中端價位產品。
增長新引擎:中低線城市的新生代,消費者群體走向細分
中國消費者在不斷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消費群體呈現出更加多樣化、差異化的需求,且更加細分。來自中低線城市的新生代,是消費支出增長最顯著的群體。經濟增速的放緩和生活成本的上漲并沒有影響他們的購買熱情。有的群體在升級的同時更關注品質,有的群體則更關注性價比,還有的更關注健康生活理念、服務體驗和文化認同感等。
去多余
疫情加劇全民“斷舍離”
近年,“斷舍離”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所謂斷舍離,即斬斷物欲,不盲目購買不需要的東西;舍棄廢物,清理掉多余沒用的東西;脫離執念,脫離對物品的迷戀,清楚內心的真正需求。
當疫情突然到來,“宅”在家中的人們,生活理念受到巨大沖擊,開啟全民“斷舍離”模式。非必需品、社交支出、線下娛樂等消費大幅減少。同時,長時期的居家生活,帶來主動整理居家環境、丟棄冗余無用之物、理性購買生活所需等行為習慣的深刻改變。
理性消費群體規模擴大,高性價比消費將持續熱門
全球消費者都在趨于謹慎。據麥肯錫《2020中國消費者調查報告》,60%的消費者表示,即使感覺富有,仍希望把錢花在“刀刃”上。來自畢馬威國際的調研顯示,疫情期間,全球消費者非日用品開支減少了25%;21%的消費者選擇停止所有不必要的開支,42%的消費者在購買時變得更加精挑細選。并且,43%的人認為未來的財務狀況脆弱,即使是財務自信的寬裕型消費者也悲觀地預測未來6—12個月內的開支會有所下降。
疫情期間,中國消費者同樣減少25%的非日用支出。2020年年中,一項針對中國消費者的調研顯示,疫情過后,中國41%的消費者計劃削減開支,為未來儲蓄;51%的消費者表示會努力工作提高收入;只有8%的消費者準備提高消費水平。未來,中國注重實用的理性消費者群體規模將進一步擴大,高性價比消費將持續成為熱門。
去品牌
大品牌忠誠度降低,新品牌接受度提升
國際品牌的光環效應在大幅減弱。從2016年到2018年,中國消費者最喜歡的50個品牌中,國際品牌的數量從32個下降到20個,而本土品牌的數量從18個上升到了30個。消費者對傳統大品牌的忠誠度越來越低;與之對應的是,對新品牌、新產品的接受度越來越高。
疫情發生的2020年,更積極響應消費者需求、更高性價比的本土品牌,在普遍預期悲觀的情況下,成功實現逆勢增長。根據畢馬威國際的報告,全球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度較疫情前下降4%,而中國消費者在此期間對本土企業的信任上升27%。以受到極大沖擊的美妝行業為例,70%實現增長的美妝品牌是中國本土的平價品牌。
本土新勢力品牌趁勢崛起
一大批本土新品牌迅速發展壯大。近年來,新的消費認知帶來了國潮新勢力的崛起。2016—2019年,入駐天貓旗艦店的新品牌數量從1.25萬個上升至5萬個,其中總成交額達180億有5000個;16個新品牌沖入億元俱樂部,327個新品牌成交破千萬。僅2020年一季度,天貓近500個新增累計銷售過億元的品牌中,就有318個是本土品牌,占比超過七成。
更個性
最個性的中國Z世代
Z世代(16—24歲)成為占40%的全球消費主力。該群體在生活理念上勇于嘗新,樂于享受當下,并有著強烈的情感訴求。根據Zebra IQ的調研,全球不同市場的Z世代都傾向于個性化產品與定制服務。而相比澳大利亞、日本和韓國,中國Z世代消費者彰顯個性的特征更為明顯:51%偏愛提供個性化產品的品牌,53%會選擇提供定制服務的品牌。
細至粉塵級的個性化需求
Z世代的消費需求更個性、更細分。基于無數的細微偏好,需求從顆粒級降至粉塵級。情感需求對于Z世代與功能需求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滿足“懶吃懶住”、便捷舒適的智能家居用品,美容、美體家用儀器,男士彩妝,循環飲水器,智能化寵物用品,依托多元化興趣形成的二次元、電 競、漢服、潮玩等消費產品,都廣受Z世代的青睞。數據顯示,2020年,潮流消費份額的30%來自95后消費者的貢獻。Z世代消費增速超過400%,其中男士彩妝增長50%。
更當下
活在當下之此時(right now)
極致的時效要求是“互聯網原住民”Z世代的基本要求,覆蓋了餐飲、社交媒體、日用品、生鮮采購等幾乎所有領域。物流全流程數字化實現的10年間,速度在不斷提升。2013年的雙11,1億個包裹需要9天;到了2019年,1億個包裹僅需2.4天。電商平臺開啟隔日達,甚至當日達,主動響應消費者的期待。
線上生鮮的配送速度更是進入按“小時”計時模式:80%的消費者下單后,最晚會在次日收到線上購買的生鮮食品,47%能在當天收到,15%能在一小時內。
活在當下之此地(right Here)
除了對時效性的要求,當下消費者對場景便利的需求也更強烈。根據麥肯錫《亞洲Z世代調查》(2019),40%的中國Z世代受訪者很少造訪線下超市,傾向于從提供快速配送的線上平臺采購。
疫情進一步推動了全民“近場化”需求。海外購物銳減,線下大賣場的購買也受到嚴重沖擊。同時,大大加快消費者對到家業務(O2O)的接受速度。2020年上半年,中國城市有45%的家庭使用到家O2O方式購買快速消費品。
2
供給端五大變化
去中介
消費者主權崛起,定價權從渠道轉向消費者工業經濟時代,企業按照生產制造—品牌商—批發商/經銷商—消費者這一鏈條運作。企業生產商品,再通過品牌商、批發商、經銷商等各種渠道觸達消費者。賣方和買方之間存在著天然鴻溝。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企業可以通過搭建電商渠道、直接經營門店等舉措直接面對消費者。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局面被打破。定價權從渠道轉移至消費者手中,中間商成為越來越尷尬的存在,商業鏈條真正實現去中介化。
疫情使去中介成為生存的必經之路
直面消費者、數字化反應快,讓企業在競爭中,能更快地捕捉消費者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務,實現更多的增長。疫情期間,線下門店大量關閉,傳統鏈條失效,產品無法到達消費者。而通過外賣、到家、直營店、直播等,多路徑直面消費者的零售品牌增長達53%。如果說疫情之前,去中介化還只是企業的一個可選選項;那么,疫情過后,徹底去中介化,走近消費者,已成為品牌廠商的生存必需。
新營銷
營銷鏈路由長到短
數字時代帶來全新的營銷方式。極大縮短的營銷鏈路,帶來更高效的轉化場景。傳統商業模式下,營銷依循“投放廣告—帶來認知—引發興趣—商家鋪貨上架—消費者尋找貨物—完成購買”這一長鏈路運作。新商業時代來臨,消費者在看到商品廣告后,無需等待便可立即點擊鏈接,完成購買行為。所見即所購,讓營銷從整合走向全域。而將營銷鏈路打通的AIPL模型,即“認知(Awareness)—興趣(Interest)—購買(Purchase)—忠誠(Loyalty)”,帶來全新的營銷方式。
營即銷
在鏈路變短進程中,直播正是短到極致的一種體現,既是品牌推廣(marketing)也是產品銷售(sales)。主播不但介紹品牌故事和產品賣點,更直接展示在使用場景下如何解決消費者的痛點,并最終引導消費者完成購買。除帶貨外,直播電商更是通過引流,實現品牌宣傳、場景營銷、渠道下沉的多樣目的。2020年,直播電商已達萬億的市場規模,充分印證其品效合一的實際效果。
“新”貢獻
新品帶動銷售增長,貢獻度逐步攀升
新品已成為中國品牌增長最大的亮點。阿里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9年雙11,參與新品發售的商家同比增長49%;在售新品總數達3000萬,同比增長26%。最終,新品貢獻500億成交量,357個新品拿下細分品類的第一名(TOP1),品類創新對本土品牌市場規模擴大的貢獻度高達44.8%,較2018年同比增長15.2個百分點。
通過性能和品質升級,新品在提升單品價格方面作用巨大,平均溢價達到10%,天貓小黑盒超級新品的平均溢價更是高達30%。美妝個護、家居家裝、食品生鮮、運動戶外及3C數碼等通過品類創新實現了市場規模的擴大,成為新品重點驅動行業。
不斷創造新產品,新品拉動新客增長
新品的店鋪拉新率是一般品的1.7倍。通過捕捉不斷變化的消費需求,切入細分市場,探索以需求驅動的創新之路,是當下品牌增長的核心能力。告別傳統的“開發新品—等人找貨”模式,新商業企業能夠根據需求主動創造新品,與目標人群快捷、精準地建立連接,并持續深入溝通。
新客與會員帶來的品牌增長
新客與會員正在成為驅動增長的關鍵因子。通過持續的拉新,會員數量實現不斷增長,為會員運營打下良好基礎。阿里媽媽營銷研究和體驗中心報告顯示,大促期間,會員人群會為商家帶來更高的價值,會員的轉化率大大高于全店轉化率,會員客單價是全店客單價的兩倍以上。而品牌增量正是由消費者增量、細分人群滲透、消費增量的乘數構成。
新履約
主動設計多維場景應對碎片化
的觸達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對企業如何履約也提出新的挑戰。面對消費場景碎片化,企業需要打造更多的履約場景來觸達消費者。疫情的到來,怎樣應對脆弱的外部環境?當傳統鏈路不通的時候,怎樣觸達消費者?多維的履約路徑正是保證企業隨時可以觸達消費者的應對之策。
用高效的方式提供最便捷的服務
多元化、即時性是消費者對商品與服務提出的新需求。這就需要企業在設計多維場景時,充分考慮用最高效的方式提供最便捷的服務,不斷縮短與消費者的距離。當前,對需求密度、時效性要求高的商品,企業已經開始采取主動配送的履約模式。
近場化
城市去中心化:從單一中心到多中心發展
越來越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讓零售商業的去中心化成為大趨勢。傳統的城市建設圍繞一個集中提供服務、辦公、社交功能的中心逐層向外輻射。人氣聚集在市中心,形成單一的核心商圈。數字社會則改變了城市居民的就業業態、辦公形式、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等方方面面。單一中心的城市“機器”逐漸解體、重構。城市開始向多中心和社區化發展,最終形成一個個3至5公里的近場生活圈。
社區成為生活消費的核心圈
解決最后“一公里”的社區商業,憑借其便利性、時效性,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潛力。以社區范圍內的居民作為主要服務對象,只需步行5至7分鐘便可到達,擁有0.5至1公里覆蓋半徑的店面正在不斷增加。社區化的商業正在形成自己的特色,有效滿足城市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近場化布局
面對需求,企業主動履約進行近場化布局。一方面加快履約效率,縮短履約時間,如生鮮配送一小時達;一方面圍繞生活圈布局,如永輝Mini、盒馬Mini、小潤發、蘇寧小店以及小型零售柜等深入社區的小業態。據統計,2020年上半年,這些新零售類通路整體同比增長161%,小型超市增長12%。
本文來源于羅戈網,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