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貨代如果能通過“抱團取暖”增強話語權,無論是結成聯盟還是加入社團組織,都會比單打獨斗更有優勢。
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中小貨代在目前市場上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了。
馬士基日前正式實施的2022年新合同產品,遭到了中小型貨代的一致“差評”。
他們認為,馬士基將固定艙位給了大型托運人或者貨代企業,而他們只能接受遠高于長約價格的即期運價,還無法獲得艙位保證和穩定性。
實際上,馬士基于2021年12月發布該產品清單時,就引發了貨代企業的集體焦慮。盡管馬士基隨后在聲明中表示“貨運代理過去是,未來也將繼續是我們集裝箱運輸業務的重要客戶群體”,但依然無法打消貨代的擔憂。
根據其新公布的6項產品清單,其中3項僅通過馬士基的銷售團隊提供,將“引導客戶找到滿足其需求的最佳解決方案”,而且其長約簽約重點對象是全球貨量排名前200名的大客戶。因此,中小貨代企業只能接受即期運價和產品,而無法執行更為長期的訂艙計劃。
馬士基的舉動并非個例,中小貨代面臨的困境也不只是向他們關閉了的產品服務。
近期貨代業界的諸多收購引發關注,這其中既有馬士基、地中海航運、達飛展開的縱向收購,也包括貨代業內的橫向收購。
2021年火爆的市場,為行業帶來了充足的現金流,在大筆資金支持下,依照自身業務,展開有目的的收購幾乎是肯定的。
比如,馬士基的收購,強化了主干航線所涉地區業務;地中海航運的收購,選擇了新興市場;中集物流日前的收購,也是瞄準了拉美地區。
對于中小貨代來說,競爭對手規模越來越大,意味著自身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最終陷入內外交困的局面。
那么,如何脫困?
長期以來,貨代企業尤其是中小貨代,定位始終是“賺差價”,從而導致他們在市場競爭壓力增大時沒有核心競爭力。這在當下的市場,無疑是致命的。
因此,目前中小貨代如果能通過“抱團取暖”增強話語權,無論是結成聯盟還是加入社團組織,都會比單打獨斗更有優勢。當然,如果有充足的現金流,通過收購或者合并壯大自身,也是不錯的方式。
無論如何,對于當下的中小貨代而言,幾無退路,而可選的發展方向似乎也不多。更為重要的是——當下可能是最后的突圍時間窗口。
本文來源于搜航網,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