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沖突、新冠疫情、極端炎熱。
每次都是對生產、對供應鏈的打擊。
2022年,有完沒完。
熱浪席卷全球,北半球數億人正在極端高溫中焦灼地喘息。繼新冠大流行后,全球供應鏈安全再次受到考驗。
人類正在學會應對或適應新冠病毒,但在極端天氣面前還完全沒有做好準備適應。今年還要珍惜,可能是未來十年最涼快的一個夏天。
這個夏天,野火在法國蔓延,燒毀4.2萬公頃土地,是去年的20倍;倫敦消防局經歷了二戰以來最繁忙的一天;意大利部分地區農民損失了高達80%的收成;承載著德國80%內河航運的萊茵河許多河段干涸見底;流經美國加州等7個州的科羅拉多河告急,兩個主要水庫空了3/4。
中國面臨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紀錄以來的綜合強度最高的區域性高溫事件。中央氣象臺已經連續12日發布最高級別的紅色高溫預警,這意味著過去48小時全國有四個及以上省份連續出現最高氣溫達40℃及以上天氣,且預計仍將持續。
四川和重慶成為重災區,面臨歷史同期最高的極端高溫、歷史同期最少的降水量、歷史同期最高的電力負荷。在全國2400多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的高溫實時排名中,目前前三均位于四川或重慶;四川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51%,主要江河來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二到五成;四川全省最大用電負荷比去年同期增加25%。這都與極端氣候脫不了干系。因為炎熱,多處地區也發生火災。
四川是水電大省,裝機量與年發電量均居全國首位;也是能源結構中水電占比最高的省份之一,高達80%。四川還肩負著西電東輸的國家使命,預計2025年外送電力6660萬千瓦,相對2020年增長1倍多。
四川電力告急,對工業生產的影響正在浮現。汽車、硅料、半導體、電解鋁與化工等行業影響較大。近一周來,已有超過20余家上市公司披露“有序用電”對業績的影響。有序用電,即在電力供應不足的情況下,優先保障基本社會需求。
川渝地區是中國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重鎮之一,是全國重要的光伏晶硅生產基地。四川的多晶硅產量約占全國產量的13%,僅次于新疆和云南,而硅料企業電力成本占比30%-40%,是耗電大戶。從停產到復產再到滿產,多晶硅產能爬坡至少需要2周的時間。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也在四川密集布局。四川是中國鋰資源大省,天齊鋰業總部即在四川成都,工廠位于四川省遂寧市;贛鋒鋰業在四川亦有布局。高耗能的電池正負極材料產能也集聚四川,貝特瑞、璞泰來、杉杉股份、天賜材料等在四川擁有生產基地。寧德時代和比亞迪是中國兩大動力電池龍頭企業,分別在四川宜賓和重慶市建有大規模生產基地。
四川缺電,影響全國。上周,一份落款為上海市經信委的文件在網絡上流傳,商請四川經信廳支持汽車產業重點企業電力保障。文件提及因成都銀利等16家零部件企業無法足量生產,上汽集團和特斯拉整車下線受到影響。
此外,電力本身也是一種特殊的商品。由于四川電力無法外送,下游的江蘇、浙江、上海、湖南等省份電力同樣會吃緊。今年上半年,長三角地區就因疫情蔓延,導致工業生產節奏放緩。下半年,電力供應再次給了當地經濟新的挑戰。江蘇、浙江和安徽已有部分當地企業收到停限電通知。
企業展開了自救。在上周暫停運營后,周一,豐田汽車的四川工廠自備發電機逐步恢復運營。這增加了生產成本。更多的企業選擇將有序用電措施從原定的8月15日至20日延長至25日。
企業要為供應鏈安全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中國氣象局原副局長許小峰分析說,全球范圍內,至少近十年或更長時間都將高溫頻發。美國一項研究也指出,到2050年代,美國將出現“極端熱帶”,覆蓋該國1/4面積超1億人口。
地球每升溫一度,都將擾動氣候變化加劇,洪水、干旱與火災等罕見極端事件發生頻率越大,影響供應鏈安全。極端氣候還加劇了200多種傳染病的風險,人類可不想再來一次新冠疫情2.0。
新能源基礎設施也要做好準備。新能源本是用來應對氣候變化,但在能源轉型期,能源供給不穩定,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還需要時間,極端天氣往往給能源電力供應帶來更大的損害。中國仍將踐行雙碳承諾,預計到2030年,中國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將超過煤電,2060年前新能源發電量占比有望超過50%。
如果水電是季節性豐枯波動,那么風、光等新能源則更依賴“靠天吃飯”。它們日間波動巨大,供給預測困難。
隨著發電側新能源加速擴容,儲能與電網等技術投入可以穩定供能,成為保障供應鏈安全的新型能源基礎設施。期間,煤電與燃氣發電的低碳化也并行發展,碳捕集技術也成為現實的選擇。
四川缺水缺電是對未來的一次預演,中國要抓緊時間。
2022年向全球經濟集中展示了供應鏈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企業家們不得不花更多的精力應對各種不測。
疫情帶來了短期的隔離與個別的封城,今年中國經濟中心城市的多點疫情傳播,在二季度極大影響了經濟活動,尤其是國內不同經濟區域之間,國內與國際之間,供應鏈受到嚴重的阻礙,有些產業甚至局部完全停工停產。從全年來看,對于疫情及其管控的擔憂,始終是下半年企業的頭號擔心。
地緣沖突帶來的是中期的風險。當俄烏沖突爆發時,盡管對中國的供應鏈直接沖擊有限,但能源及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糧食供應吃緊、國際運輸風險上升、通脹壓力等等,會間接影響中國供應鏈的安全。在印太地區的地緣緊張局勢,至少在中期會導致相關國家采取提升供應鏈安全、加強供應鏈韌性的措施,尤其是在戰略和新興和行業內,如芯片、新能源供應鏈方面調整政策。還會影響各國企業,以及跨國公司的布局,在存量與增量方面考慮分散風險,兼顧just in time 與just in case。
而極端天氣將是長期的風險。氣候變暖,將導致炎熱、洪水、干旱、火災、傳染病的發生更加頻繁。極端天氣引發的災害,對于電力、運輸等基礎設施的壓力和損害也將增多,供應鏈中斷的風險也在增加。
本文來源于羅戈網,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