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紅海or藍海?
當下的快運業,可以說是物流行業最為熱鬧的一個領域,群雄逐鹿,短兵相接,只要板機一扣響,不打光最后一發子彈,各家網絡都不會因虧損而退出市場,競爭注定是持久和異常激烈的。從這個角度說,快運,和快遞一樣,無疑是一片紅海。
快運紅海突圍是殘酷的,目前就整個快運板塊的頭部企業的經營狀況來看,只有安能、百世、中通與德邦快運業務板塊實現了微弱盈利,市場上所有參與者的日子都不太好過。恒路、亞風、大達、遠成、佳吉、中驊、商橋、豐通、蘇通等網絡要么被并購,慢慢泯然眾人,要么直接停擺退市。
曾經在商務件叱咤風云的速爾在戰略收縮、回到華南大本營掙扎一年后,前不久宣布破產重組;號稱新模式重新定義快運的修正快運,起網半年,并因資金鏈斷裂,欠薪停運。
雖然豪強輩出,但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然而,為什么又說快運物流是藍海呢。
相較于快遞行業9千億的市場規模,兩萬億級的快運市場規模更大,前景更誘人。當前這一市場還在持續增長中,可以說依舊處于藍海,想像空間無限。
從新零售的發展趨勢來看,大渠道銷售模式將被取代,側重B2B與B2C,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多頻次的零散訂單占據主導,主要服務于中小型生產與貿易型企業的快運網絡將進一步發展。
隨著中國經濟進一步轉型升級,高端制造和新興服務業的發展,對物流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高價值、快時效、重品質的需求快速攀升,快運物流領域迎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以家具、家電、家居行業為代表的大件商品,線上訂單大幅增長。比如家具行業,現在的銷售門店基本是展示功能為主,客戶線上選訂。隨著以家具、家電等產業為代表的大件電商消費的興起,將成為快運行業快速發展的驅動力。
無論是商流變化還是零售線上化,或者產業內部結構的變革,都會推動快運物流市場的發展。
從資本市場來看,2020年上半年物流行業的投資有一半投向了零擔快運領域,這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快運業的前景。巨頭和資本的加速進入,更加確認了快運行業是在快遞行業之后,是物流領域時下最具潛力的藍海。
近期,經過十次生死考驗的安能,在港股提交了招股書,邁出IPO的標志性一步,正是資本市場對快運認可的標志事件。4月24日百世快運在其網絡大會上透露,快運正進行單獨融資并謀劃2022年上市。
由于行業存量巨大,從目前的行業競爭態勢和毛利潤率看,快運行業依然維持了部分“藍海”特征。2020年雖受疫情影響,但安能業務量和凈利潤都實現了超30%的增長;百世快運貨量增長超20%,并為整個集團錄得可觀的現金流。因此,是紅海,還是藍海,因企業而異,提高內生競爭力,才是王道。
02
跨界橫行,邊界模糊
快運脫胎于零擔貨運市場,從重量來說,行業公認的小票快運的區間在30-500KG段,目前主流的幾大玩家票均重量都在100-200KG之間。而傳統運輸是點對點的運輸,局限于火車站、機場、貨運市場或指定的集中收貨場地,快運提供門到門服務,直接送到終端收貨人手中,既用快遞的方式在做物流。
但近年來快運上擴下延,業務邊界與快遞、大票零擔的界限日益模糊。
快運與快遞的市場基礎是針對于時間比較敏感的運輸需求。通常快遞比快運運輸的貨物重量、體積要小,但實際兩者之間的概念區別并不大。
快運行業的快遞化是行業近年變動的趨勢。2015年百世推出S1產品(60KG以下),年底安能推出MIni小包(70KG以內),德邦2018年改名德邦快遞,重推3.60產品,押注大件快遞。
從安能的招股書中知悉,其運輸、增值服務、派送三個零擔收入類型與快遞行業收入結構類似。加盟制快運,從百世安能開始,在業務流程上與快遞完全沒有兩樣,路由沿網點-始發分撥-干線-目的分撥-終端網點,分撥直營、網點加盟是目前快運行業的主流模式。
專線是零擔貨運最初的主導者,向客戶提供“港對港”服務,如需上門服務還會額外收取不菲的提派費。快運的出現提升了零擔的服務標準,用快遞的標準來做快運,在核心的寄遞時效、上門服務等方面全面對標快遞,提升了市場競爭力。
2013年11月德邦開始布局快遞,毫不掩飾對快遞市場的野心。2016年11月安能物流開始斥資20億元進軍快遞領域,以取消了稱重、按包收費的新模式,定位于0-5千克的包裹,直接與通達系展開競爭。
但快運跨界快遞,似乎都不十分成功。2019年開年,安能物流陷入資金鏈斷裂危機,甚至一度多方尋找買家未遂,最后不得已斷臂求生,砍掉快遞業務,但即使是2018年,其快遞業務營收占比不超30%。德邦All in 快遞后,并未實現跨越式發展,反而原有的優勢領域不斷被人蠶食。
另一方面快遞跨界快運轟轟烈烈。對快遞企業來說,小件市場漸趨飽和,想像空間有限,而大件電商風口正盛,快運是首選。隨著人們消費方式的改變,體積更大、重量更重的貨物也能從網上購買了,這也意味著大件時代到來,快遞企業難擋這一誘惑。
大件電商滲透率逐年提升,2020年大家電品類電商渠道滲透率可達40%,家具可達30%。另外,快遞跨界快運,是產品的自然延伸,有野心的上市公司都夢想打造一站式供應鏈企業,而且相對于冷鏈、跨境等業務拓展來講,快運是切入成本更低、收效更快。
2016年8月中通進軍快運,2017年3月圓通推出快運加盟,2017年10月10日韻達進軍快運,2018年3月申通借道快捷入局。其中中通快運,是快遞企業成功跨界快運的典范。
快遞一哥順豐從2016年也開始布局重貨業務;2018年5月與臺灣新竹投資的上海尚廣、老新邦背景的萬安華創合資成立順心捷達,開始布局快運加盟。并于次年初完成控股;2019年7月9日,整合原重貨業務,正式推出“順豐快運”品牌,開始以順豐快運+順心捷達雙品牌參與市場競爭,2020年做到了行業營收和業務增速的雙第一。 跨界盛行,邊界模糊。從快遞企業紛紛跨界快運來看,也印證著快運仍然是藍海這一結論。
03
下半場,拼什么? 中國的產業和消費領域正經歷巨大變革,快運物流行業面臨著巨大挑戰與更好的機遇。
快遞的昨天就是快運的明天,當下的快運市場,隨著中通、韻達、順豐跨界快運業務成功,主流玩家德邦、百世、安能、壹米滴答,老牌勁旅華宇、速通,新秀匯森…...快運江湖格局未定,腥風血雨迎面撲來。
包含大票零擔,快運市場規模是快遞的2倍。快遞CR8市占率超80%,而快運CR8不到2.3%。快運市場雖然孕育了安能、百世、中通、德邦這樣的“實力派”,但無論是業務量,還是營收規模,并沒有能主導市場浮沉的絕對巨頭。
市場空間大,對于已經具備了規模優勢和網絡效應的快運公司來說,這是千載難逢的機遇。對于網絡型快運企業來講,隨著貨量規模持續提升,車線拉直線路越多,單位成本會越低,進而創造的規模利潤也會越高。也就是說,頭部企業的競爭力會越來越強,馬太效應會越來越明顯。
對于快運企業來說,網絡布局、資源整合、客戶關系和專業服務能力都是關鍵成功要素,降價、提速、調整優化、投入加碼都是手段。
高技術制造業正成為中國制造業的主導力量,時效,服務也將成為快運物流主要競爭力。高時效、高品質快運,過去受益于時效件需求的高速增長,未來將分享產業結構升級帶來的快運物流新機遇。
安能對外公布了兩款針對中高端物流市場的產品定時達和安心達,一個保障時效,一個保障安全。安心達和定時達的推出,不僅彰顯運營品質的特點,而且提升運輸時效,提升全鏈路數字化運營能力;百世5月推出“橙翼達”,為燈飾等易碎產品保駕護航。
快運業競爭的核心是提質增效,兩者相輔相成。對快運企業來說,提高車效和人效同樣是當下最緊迫的任務和最核心的競爭力。提效靠啥?科技賦能,大數據應用,高執行力和高度協同的團隊,以及靈活適用的加盟商管理政策,缺一不可。誰能讓旗下的盟商團隊更穩定更忠誠,誰就擁有更大的未來!
在全國網絡型企業貨量份額整體上升的格局下,已經有多家快運巨頭跨過初期的規模積累階段,引領著網絡快運行業競爭進入下半場——借助網絡規模效應,開展精細化運營,在盈利和增長之間取得平衡,保障可持續性發展。
不管是快運新秀,還是老牌勁旅,快運企業面對當前經濟形勢為整個行業帶來的發展機遇期,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加油吧。
本文來源于物流指聞,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文章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