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倉科技是曾被多次報道的一家創業公司,成立于2012年,主要提供倉儲自動化整體解決方案,此前已經推出立體倉庫解決方案魔方、“Picking Spider 揀選蜘蛛系統”。目前客戶包括環球易購、唯品會等。
據九州物流網了解,國內智能倉儲行業知名企業鯨倉科技已于2018年12月完成B+輪7500萬元融資,本輪融資由曠視科技領投,BV百度風投跟投。鯨倉此輪融資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過與曠視和百度風投的合作,加速AI在倉儲場景中的應用。

根據市面公開信息,2015年鯨倉曾獲得由浩方創投投資的300萬元天使輪融資;2017年年2月獲得金沙江聯合的6800萬A輪投資,2017年底宣布完成B輪億元級的融資,投資方為云鋒基金、百度風投和金沙江聯合。
目前智能倉儲賽道的創業公司,主要是以AGV為核心產品,以設備銷售為主要模式。但鯨倉卻從研發“高密度低成本智能倉”入手,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案。
創始人李林子告訴36氪,鯨倉在2013年就研究過亞馬遜的Kiva在中國落地的可能,結果發現中國人工成本只是美國的六分之一,再考慮到中國工人的勞動效率是美國的一倍,實際的人工成本只是美國的十二分之一;因此,僅靠節省人力就能收回設備投資的速度不夠快,必須要做到省人(人工)并且省地(房租),才能實現比較好的設備投資回報。
基于這一判斷,2014年,鯨倉研發了貨到人的密集存儲設備“魔方自動貨架”,該設備可以提高6倍的倉庫利用率,并減少30%的人工。2018年,鯨倉研發了由多種機器人協同工作的密集存儲設備“揀選蜘蛛系統”,是由多種機器人協同工作的密集存儲設備,可提高6倍倉庫利用率,同時實現無人揀選,減少70%的人工。此外,鯨倉還研發了智庫系統(i-WMS),能夠讓機器人和工人高效協同。
目前,鯨倉的模式主要為自建并運營智能共享倉。這一模式很重,為什么鯨倉要選擇這樣的模式呢?鯨倉CEO李林子分析,這主要是因為以下三點原因:
一是智能倉是一個系統化工程,做智能倉不能光賣設備,一定要自己運營才能得到系統化的解決方案;
二是企業服務大部分是決策者和使用者是分離的,老板拍板買設備,倉儲經理去使用,兩個角色都不夠專業,又是大額投資,決策風險巨大,采取智享倉的模式,客戶只需要決策外包價格,不用投資,能降低客戶的決策門檻,獲得爆發式增長的機會;
三是全球倉儲物流業務70%以上都是通過外包來解決,因此外包是主流需求,智能倉作為一個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的行業,需要更加專業的服務商。
對于客戶來說,降本增效才很可能是買單的重要依據。鯨倉告訴36氪,深圳倉雙十一當天,訂單下達后16小時內發貨的比例高達99.8%,在訂單增加6倍的情況下,仍然保持發貨時效不變;雙十一訂單量增加6倍,人數僅增加50%,85人日發6.5萬單(40000個SKU沒有預包裝情況下);鄭州保稅倉面積僅6千平,雙十一單日發貨超過28萬件;此外,最早的智能倉已經連續2年無故障運行。
在經歷了2015-2016 年投資“中國版Kiva”的熱潮后,目前行業開始轉向投資“規模”。菜鳥全資收購萬象、昇邦、東駿、芝麻開門和黃馬甲,成立“杭州喵遞宅配科技有限公司”,發網在2017年5月完成3.7億人民幣C輪融資。
鯨倉認為,相比于“規模”,“單位效率”可能是這個賽道真正的創投邏輯。 倉儲主要to B , 數量不產生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而規模擴大的同時,意味著管理成本和難度大幅增加;同時,倉儲物流的坪效具有隨機性,與包括管理人員的精神狀態等主觀因素在內的原因都相關。
作為參與鯨倉兩輪融資的投資人,百度風投的CEO劉維也分享了他投資鯨倉的邏輯。他認為,倉儲和物流雖然是一個行業,但是投資邏輯卻大相徑庭,物流公司的網絡效應和規模效應比較明顯,而倉儲公司的規模效應幾乎沒有,其核心主要還是坪效和人效的問題,而效率問題恰恰是AI和機器人技術擅長解決的問題。
同時,倉儲又是一個非常復雜和接地氣的場景,如何將創新技術合理有效的應用在倉儲場景,才是智能倉的核心命題;投資鯨倉,首先看重的是鯨倉團隊對于倉儲行業的深刻理解和多年的實踐經驗,其次是鯨倉確實做出了多個降本增效的案例,實實在在的提升了倉儲的效率。
本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更多有關優質物流公司、線路推薦,發貨技巧知識等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