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發10年,不少親歷者提起“上海鋼貿事件”,仍心有余悸。
上百起重復質押、空單質押,壞賬金額高達100億美元,鋼貿商數量驟減、銀行利潤受損,“跑路”“斷流”“破產”等消息不斷……對普通人來說,大宗商品,像是一個復雜且神秘的存在,猶如一個“盲盒”,無法窺其全貌。偶有消息,卻和“暴雷”相關。
有業內人士對《物流指聞》表示,隨著數字化加速走到臺前,大宗商品市場迎來了發展紅利期,然而大宗的標準化程度低、貨物流通管控難、貨權控制難等問題,也隨之凸顯。
如何攻克這一頑疾?
4月20日,京東云發布了“數字倉庫”解決方案。從大宗商品園區數智升級入手,構建“倉儲、金融、貿易”三位一體的產業生態,為大宗商品“守住倉”“看住貨”“貸出款”。對此,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蔡進表示,“倉儲數字化建設,既推動了大宗商品傳統倉儲運營模式的轉型升級,又推進了供應鏈金融的創新和發展,在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融合過程中,具有行業引領性和重要示范效應”。
業內專家的這一評價,引起了《物流指聞》的極大關注,索性揣著幾個熱乎乎的問題,走到了數智創新的現場。
01
破題大宗商品,為何從數智倉儲入手?
大宗商品,并不是新鮮事物。
翻開《大宗商品流通行業發展的理論、測度與政策》一書,便可得知:工業革命伊始,大宗商品就作為工農業生產的基礎原材料,登上了全球貿易的舞臺。明清時期,以糧、棉為主的大宗商品交易,也出現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
改革開放以后,現代意義的大宗商品交易興起,并日益展現出物流、貿易、金融等產業屬性,成為服務業的重要生力軍。與零售品不同,大宗商品作為工農業生產與消費領域大批量買賣的物資商品,涵蓋能源商品、基礎原材料和農副產品等主要類別,是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保障,在現代經濟體系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與大宗商品的重要性不匹配的,是其慘淡的數字化建設水平。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對《物流指聞》表示,“很難想象,大宗商品貿易行業的很多環節,與30年前相比,沒有本質提升,很多流程都沒有經過系統梳理。”
因大宗商品貿易行業數字化程度偏低,缺乏有效控貨手段,貨物不可見、不可控、貨物易丟失現象,多有發生;缺乏平臺背書和外部監管,大宗商品現貨貿易,僅能依靠企業自身信用擔保;而代表傳統紙質倉單可信性的“紅章”,一旦被篡改,倉庫、銀行將損失慘重……一系列連鎖反應,讓大宗商品質押融資舉步維艱。回過頭再看文章開頭的“暴雷”事件,其所引發的信任危機,時至今日,依然余波未平。
由此觀之,重塑大宗商品信用勢在必行。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研究所副所長盛磊在公開場合表示,倉儲物流基礎設施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關鍵是以“數據”驅動決策與執行。
數據與線下場景融合,倉儲數字化,成為破題關鍵。大宗商品倉庫的數字化改造,借助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對物流及庫存商品實施遠程監測,不斷提升大宗商品的智能風控水平。隨著《數字化倉庫基本要求》(WB/T1118-2022)《數字化倉庫評估規范》(WB/T1119-2022)由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審核通過,并于2022年7月1日正式實施,更多的大宗商品貿易企業,物流企業、金融服務機構紛紛試水數字化轉型,騰訊、京東云等科技服務商,也早早投身其中。
準確、安全、效率,是大宗商品倉儲管理的“度量尺”。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專業委員會標準部部長沈啟星測算:引入數字技術,將大幅提升倉庫的工作效率,可縮短40%以上時間。過去盤點1萬平方米倉庫,至少需要1-2天,而依托物聯網手段,可縮短到2個小時以內。
02
搶灘數字倉庫,為何要看京東云?
如今,搶灘大宗商品“數字倉庫”,成為各路玩家的發力方向。
在調研中,《物流指聞》發現,國內其他大宗倉庫數字化建設,主要圍繞動產、倉單質押融資業務的風險管理,聚焦于實物管理,暫未真正實現倉儲業務的全流程數字化與管理的智能化。因此,大宗商品的金融、貿易屬性,不能得到有效釋放。
建設一個融合供應鏈、產業鏈、金融連,全流程、智能化的數字倉庫,遠非一日之功。這需要在長久的行業實踐中,錘煉出精準且獨到的洞察,才能夯實技術服務、供應鏈服務、數據服務、金融服務等綜合能力,從而借助數字技術,將傳統的大宗商品流通領域中的倉儲管理、交易、融資等業務環節進行重新組合,形成新的產業結構,實現產業升級。
這顯然是個難啃的“硬骨頭”。
放眼國內外數字服務商,小廠商不具備綜合開發能力,具備實力的大廠商,開發成本卻居高不下。這時,京東云數字倉庫,好似“圓桌騎士”一般,基于物聯網技術、供應鏈技術,融合供應鏈金融服務,以“倉儲、貿易、金融”三位一體,輸出了技術領先、標準規范、場景豐富的一體化解決方案。
別人眼里的“燙手山芋”,為什么京東云甘之如飴?
了解它的人不難發現,布局和發展“數字倉庫”,京東云有著天然優勢:過去20年間,京東持續加大實體投入,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京東物流運營超1500個倉庫,過去3年,新增超700個,倉儲總面積(含云倉)超3000萬平方米,在全球擁有近90個保稅倉、直郵倉和海外倉。在自營商品SKU超過1000萬基礎上,2022年庫存周轉天數繼續保持在約30天的全球領先水平。僅過去6年,技術研發投入就累計近1000億。
植根于京東零售、倉儲、物流、技術的厚實土壤,京東云早已鍛造了其他玩家所不具備的“基本功”。這也如知名商業咨詢顧問劉潤所說,“每次遇到巨大的不確定性,都建議大家回到‘基本功’,因為你以為的那些頓悟,可能只是別人的“基本功””。
作為京東集團對外技術輸出的核心品牌,京東云正以數智供應鏈能力,釋放京東新型實體企業價值,助力千行百業數實融合。
03
著眼“三位一體”,京東云能干什么?
做難而正確的事,一直是京東人的傳統。不可否認,大宗商品數字化轉型,投入巨大,短時間內也很難看到明顯成效,需要長期有耐心的探索。早在眾多玩家“左顧右盼”“臨淵羨魚”之時,京東云已躬身結好了網。在發布“數字倉庫”解決方案的一年前,京東云就聯合中儲京科等企業,服務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青島片區,以片區范圍內倉儲企業為試點,落地數字倉庫,并成功獲批山東省數字強省標準建設項目。
談及這一創新應用,青島自貿片區管委會副主任秦禾表示,作為新型數字化基礎設施,數字倉庫平臺構建了“倉儲、金融、貿易”三位一體的產業生態,是繼消費互聯網、工業互聯網之后,數字技術向倉儲物流環節延伸的一項重大變革。
這個“三位一體”的數字倉庫,帶來了哪些改變呢?
守住倉,“線上+線下”實時聯動。
走進山東中儲國際物流有限公司寶泰倉,配有激光導航定位的巡邏機器人,搭載紅外監控攝像頭,按照提前設置的巡檢地圖和巡檢路線,有條不紊地根據巡檢任務和點檢要求,進行全天侯自主巡檢。
這一“黑科技”,在“京東云數字倉庫”平臺上,并不鮮見。運用了數字孿生技術的平臺,管理員打開電腦或點擊APP,就能對倉庫實現全流程監管:實時視頻監控功能,連通倉庫內外的攝像頭,可24小時監測倉庫及周邊的安防動態;有著靈敏“嗅覺”的電子圍欄,設置了“存儲區域、禁入區域、危險區域”,一旦貨物輪廓發生變化、受限車輛與人員闖入均會告警,實現了AI看貨。
來自央視《東方時空》的消息稱:數字倉庫的建成,將更好地保障倉儲物流安全,提升貨物的周轉效率,促進大宗商品國際貿易全產業鏈的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看住貨,“區塊鏈”重塑大宗商品信用。
京東云數字倉庫,這個有著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能力的平臺,像一個有智能的供應鏈管理者,讓“貨物、貨位、標識、電子賬目、數字權證”時時相符。在貨物進入倉庫時,就將入庫時間、品類、規格、型號、產地等信息實時錄入系統,并生成不可更改的數字碼,同步給貨主、倉庫、法院、海關等主體,后續貨物的出庫、過戶、交易,可同步實現全流程監管。
將線下紙質倉單轉化為線上數字倉單,是獲取銀行授信的關鍵。登記在區塊鏈上的倉單,可確保數據的唯一性、可追溯、不可篡改,其是否已經被抵押,所有成員一目了然。該倉單若已被抵押,平臺將通過智能合約功能將其凍結在區塊鏈系統中,可有效避免重復質押。這意味著,沉睡在倉庫里的以萬億計的大宗商品,可以作為質押品,幫助企業更便捷地獲得融資。大宗商品也將成為房、車之外,中小微貿易企業獲取貸款的又一抓手。
貸出款,數字技術助力數實融合。
安全、嚴謹、可追溯的“控貨”能力,贏得了銀行的信任。中國建設銀行青島分行國際業務部副總經理蔡永健表示,“在區塊鏈和物聯網技術的幫助下,倉庫監控不再是難題,貨物和編碼可一一映射。”
不久后,一筆31.6萬美元的資金,從建設銀行青島自貿區支行貸出,支付給了青島悅友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的越南客戶(下稱悅友)。而質押物,正是該公司存放在數字倉庫里的橡膠電子倉單。此前,采購自越南的200噸橡膠類大宗,在完成提單簽收、換單、通關、查驗入庫等流程后,存放于青島自貿區的中儲青島分公司倉庫內。通過數字倉庫平臺的“AI看貨”功能,倉儲方、貿易商、銀行方均能實時看到貨物、貨主、保管倉庫等信息。在第二天,悅友采取提單轉倉單質押模式,快速便捷地獲得了銀行融資。
04
寫在最后
日前,《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提出,“要夯實數字中國建設基礎,要全面賦能經濟社會發展。要強化數字中國關鍵能力,構筑自立自強的數字技術創新體系,筑牢可信可控的數字安全屏障”,無疑再一次夯實了京東云“數字倉庫”的創新路徑。
如今,大宗商品的“盲盒”,一經京東云及其數字化同行者打開,催生了一系列“化學反應”:“守住倉”“看住貨”“貸出款”;效率提升、成本降低;管理簡化、監管準確;融資簡化、生意盤活……這是我們從“數字倉庫”案例中看到的直接效果。
未來可期。我們知道,在數智化時代,大宗商品所釋放的價值,還遠不止于此。
本文來源于物流指聞,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