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約車市場再次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不斷有傳統車企宣布進軍網約車市場,前有寶馬、上汽,后有廣汽,網約車戰場持續升溫。從2012年發展至今,短短幾年時間,網約車市場從一路燒錢、盲目擴張,正在逐漸恢復理性,成為出行環節中不可或缺的一環。2019年1月,德勤咨詢發布了《十字路口的網約車》的報告。
報告顯示,在以滴滴為核心的“一超多弱”的競爭格局下,跨界平臺、租賃大戶、車廠強企不斷嘗試,或利用平臺天然的流量能力,或利用傳統業務積累的運力以及運營優勢,切入位網約車市場。未來,在需求旺盛但有待開墾的二線城市,“運力+平臺”的區域性網約車仍然具有一定發展空間。
網約車市場整體需求持續高漲
隨著城鎮化水平提升、積極持續發展、基礎設施持續完善,中國未來城鎮居民出行需求將持續增長。另外,得益于政府對公共交通的引導以及移動共享出行的日益成熟,公共交通和共享出行模式將更多收到消費者青睞。
數據顯示,在2017年,網約車的市場交易額為2120億。其預計,到2022年,市場交易規模將突破5000億。同時,其揭露,目前網約車格局已定,但隨著低線城市需求增長,合規性要求趨嚴,未來區域性差異化的網約車平臺以及提供的運力企業仍具備一定的成長空間。
另外,除出租車、旅游代駕等傳統共享出行模式外,分時租賃業務短期內會隨著國內消費升級、政府政策支持和資本涌入支撐其高速增長,但“一重三難”的問題將長期存在,制約其業務的發展。2017年,分時租賃、P2P租車、拼車及順風車業務總市場規模剛過百億,且盈利性、成長性前景并不樂觀。
當下,隨著政策監管的加強,使得網約車行業的競爭從無序走向規范。報告指出,截至2018年5月,全國338個地級市中,已有逾200個城市出臺了網約車管理辦法。未來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監管趨嚴,低線城市監管環境將依然保持寬松。
同時,報告指出,出租車在互聯網+趨勢下也得到了發展,在政策的推動下,未來劃地而治的B2C類出租模式優勢顯現,而C2C共享模式則受到政策調控沖擊。
從網約車細分市場來看,專車業務日訂單量約為90萬,為快車的5%。其中,滴滴出行日訂單總量約1900萬,專車市場74%的訂單量、快車99%的訂單量都被滴滴占得,剩下的小市場份額被首汽、神州、曹操等平臺瓜分。
目前網約車市場除滴滴這樣的純做平臺的企業,市場上的主要參與者還有“純運力”、“平臺+運力”兩種業務模式。目前平臺模式已經形成較高的行業壁壘,“平臺+運力”模式尚有進入的空間。
純平臺模式可以以輕量化運營,用戶和數據變現前景可期,且具有流量壁壘高、頭部效應明顯等特點。目前,滴滴一家獨大的市場格局已經形成,所以,若無顛覆性技術和極端性政治因素出現,滴滴的地位很難被顛覆。但隨著監管日趨嚴格,合規壓力大,運力短缺問題是滴滴目前主要問題。純運力模式則走了一條模式較重的道路,投入成本巨大、折舊成本高,雖然短期內能夠符合需求,但受制于政府總量控制,牌照資源有限,所以難以大量增加供給。而平臺+運力模式則存在發展空間,可以背靠有區域優勢的租賃公司、整車廠等,收到當地政府的支持,合規程度較高,投入相對較少,尚沒有大企業走出來,所以存在發展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網約車市場也正在迸發出新的活力:流量平臺正在跨界進入市場,美團直接切入,高德選擇從側面迂回進入;租賃企業開始入局,扎根高端品質出行;車企加碼轉型。
網約車發展趨勢:平臺化、新能源化、智能化
對于發展趨勢,報告分析,隨著網約車細分市場競爭格局趨于穩定,各主流網約車企業業務的成熟,網約車的盈利性需求顯現,一些以傳統汽車租賃業務或者整車銷售業務為背景起家的網約車公司會更加注重平臺化發展,把握流量入口,經營用戶規模,減輕運營負擔。
對于車型來講,新能源汽車擁有不限購、不限行、有補貼的優勢,且從價值鏈來看,新能源汽車具有明顯的吸引力。此外,在政府、平臺和OEM三方的積極推動下,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新能源汽車加入網約車運營。
另外,報告指出,智能化是汽車產業四化發展的趨勢之一,移動出行是智能汽車商業化落地的重要場景之一。隨著自動駕駛技術成熟,一旦大規模應用于出行,將破壞性地推動移動出行市場的發展,掌握核心感知技術、決策技術的互聯網科技巨頭和掌握車輛控制與制造的主機廠將靠自動駕駛技術顛覆出行版圖。
從價值鏈角度來看,“平臺化”是網約車市場發展的方向,尤其是背靠制造起家的網約車企業,更需要輕量化資產投入,基于用戶數據推展業務模式。從經濟型和環保角度出發,網約車運力將逐漸被油電能耗更低、經濟性能更高的新能源車替代,“新能源化”趨勢已成定局。除此以外,隨著自動駕駛技術在共享出行領域的商業化嘗試,網約車市場將面臨顛覆性革新,“智能化”不可逆轉。
本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更多有關優質物流公司、線路推薦,發貨技巧知識等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