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公路貨運市場進入一個以結構調整為主的發展時代,也是一個依賴技術、模式、服務創新以及分工合作更加深入的時代。無車承運人政策的推進符合我國當前市場結構調整的需求,促進了社會分工協作的深化,是順應我國市場化改革的重要舉措。
在我國,“無車承運”概念于2013年提出,并在2016年正式落地,到2017年初經批準的無車承運試點企業達283家。隨后,交通運輸部對試點企業進行了復核,共有229家無車承運試點企業延續了試點資格,中儲南京智慧物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儲智運”)就是其中一家。據了解,作為全國范圍內率先探索無車承運人模式、提供貨運服務的央企平臺,中儲智運平臺上線以來一直穩步前進,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打破信息孤島
直擊行業痛點
“無車承運人”是指不擁有運輸工具,以承運人身份與托運人簽訂運輸合同、承擔承運人的責任和義務,通過委托實際承運人完成運輸任務的道路貨物運輸經營者。中儲智運創始人、南京大學工程管理學院副教授李敬泉介紹說:“無車承運人中‘承運’是關鍵,也是無車承運人平臺與物流信息平臺的根本區別之所在。這類平臺通過線上聚合方式整合全國范圍內的貨源、車源信息,并作為承運人承擔貨物運輸的安全與義務、承擔法律責任。貨主將貨物交給平臺承運,平臺將貨物委托給可靠的貨車司機進行運輸,平臺在其中同時起到信息中介、貨物承運、運輸監督的作用。”
與傳統配貨站、物流信息平臺相比較,無車承運人平臺既能打破配貨站“信息孤島”的困局,整合全國車貨資源,又能解決物流信息平臺無法保障的運輸安全問題,更能借助物流大數據技術實時全面呈現公路貨運動態,進而借助智能車貨匹配技術促進對流運輸、循環運輸的形成。
在行業轉型和政策推動下,目前無車承運的產業形態也逐漸清晰。但單一的無車承運人信息平臺不能使貨主持續獲得最合理運輸價格,也不能根本解決運輸行業的痛點。李敬泉表示,針對我國傳統物流行業的現狀與存在的痛點,中儲智運在無車承運人平臺模式的基礎上進行了延伸,引入了運費智能議價功能,是可以突破時空界限的互聯網無車承運人電子商務平臺。
“運費智能議價功能的設計思路也是為了讓整體物流運價市場更加規范透明。貨主在平臺選擇議價掛單的時候,由實際承運司機用戶在后臺出價,平臺則會根據該單線路的過往運價數據,以及該出價司機過往的平臺運費數據進行智能測算,在去除惡意競價和惡意抬價的基礎上,向貨主推薦更為合理的司機議價。”李敬泉說。
引入智能議價
賦能降本增效
的確,目前整體貨運市場仍存在一些競相壓價、惡性競爭、車主缺乏自律與規范等問題。中儲智運創新引入運費智能議價功能,既讓運價更合理,又有效避免了市場惡性競爭,助力我國物流行業朝著安全、高效、正規的方向發展。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突出科技創新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培育發展新動能的支撐引領作用,加強物流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服務供給體系質量的提升。
李敬泉指出,中儲智運平臺的重要創新在于利用企業過往多年運營積累的物流交易大數據所形成的智能配對算法。平臺會根據不同司機、車輛的歷史運輸數據和當前運單軌跡精準匹配循環及對流線路訂單,讓司機可以更好地規劃運輸線路,通過提升運輸效能和返程效率,來降低整體物流運輸成本。這樣一來,既能夠為企業降本增效,又能夠幫司機提高收入。
據測算,中儲智運上線4年來,累計為貨主用戶節約物流成本超20億元。平臺已整合近百萬專業司機運力(其中活躍運力過半)、1萬余家運輸企業為12,000余家貨主會員服務,平臺業務覆蓋30個省份,輻射全國328個城市,涵蓋運輸線路近8000條,平均不到8秒成功完成一單交易,平均為貨主降低成本10%,司機找貨時間縮短28%。
在2017年、2018年交通運輸部關于無車承運人試點綜合監測評估中,中儲智運在近300家無車承運人試點企業中脫穎而出,其交易額、運輸量、整合車輛數等指標始終排名第一。
2018年12月,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網信辦共同發布《中國“互聯網+”行動發展報告》及《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中儲智運成功入選“共享經濟典型平臺”。
中儲智運在各項評估中均能拔得頭籌,也取決于平臺為物流行業以及社會帶來的正面效益。李敬泉說,中儲智運平臺可以有效解決傳統物流行業“小、散、亂、差”問題,從而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通過互聯網平臺整合全國范圍內的貨源、運力資源,打破原有物流行業的“熟人經濟”與“物流區域化”限制,形成覆蓋全國的貨源、運力資源池;此外,平臺將個體司機不規范行為損耗的稅收轉成由企業集中交納,為規范國家運輸市場發票和稅源管理、增加稅源提供方便。
中儲智運平臺的發貨、運單交易機制,使平臺天然可以從源頭上防止貨車超載問題的發生。首先,平臺對貨物運輸進行全程在途監控,貨主、卡車司機均無法暗中進行貨物加載。其次,平臺向卡車司機結算運費時,也僅根據最初司機確認發貨時所填寫的貨物數量進行結算,超載部分將無法結算運費。可以說,中儲智運平臺將有效推動物流運輸向標準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可有效治理貨車超載等難題。
科技助力轉型
創新驅動發展
近兩年,無車承運人試點工作有序開展,在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時,承受些許阻礙也是在所難免。需要引起業內關注的是,未來的無車承運業態將如何持續發展?
在“互聯網+物流”大背景下,無車承運人模式的出現,顛覆了傳統認知上物流企業需要有車的觀念,給公路貨運行業帶來了巨大變革。而大數據、智能算法等前沿科技的應用,為無車承運人平臺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互聯網+無車承運人”這一模式,對無車承運人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進而促進整個物流行業的數字化轉型。
從模式上看,無車承運人突破了傳統道路貨運模式,利用互聯網技術,與物流信息平臺、物流樞紐(園區、服務區等)、電子商務、多式聯運、重點物流領域、供應鏈管理等充分融合,形成運貿一體、多業融合的新運輸組織結構模式。從業態上看,金融、新消費業務為無車承運人的創新發展注入了新動能,“無車承運人+保險、貸款、重卡租賃、車后服務、網上商城”的業態已初具規模,無車承運人通過服務創新和跨界經營,將逐步構建起一個新物流生態圈。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連續幾年對降低物流成本提出要求,國務院常務會議多次研究部署物流降本增效工作。得益于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這幾年我國物流降本增效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還有許多潛力可挖。
現階段,物流供給端的供給與需求端之間存在巨大的錯位,以至于物流成本依然較高。無車承運人這一新興的運營模式在真正的實踐過程中還有問題需要解決。“我們應該汲取國外的有益經驗,并結合中國物流運輸行業的發展實際,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新時代發展要求的中國式無車承運人運行模式。”李敬泉說。
李敬泉認為,未來,無車承運人將成為物流行業數字化轉型、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促進科技成果落地、改善運輸組織結構的重要力量,無車承運人將改變整個物流貨運行業的生態格局。
中儲智運將繼續把握貨運行業的變革機遇,繼續完善重卡集采租賃、互聯網金融、保險、油氣集采、ETC、在線商城、車后市場等供應鏈功能生態圈體系,通過資源優勢共享與互補,推動產業轉型,聚焦更加精準的智慧物流生態圈,為實現物流行業高質量發展賦能,從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更多有關優質物流公司、線路推薦,發貨技巧知識等資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