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的時候,做對的事
做快運我算是最早的一批了,高速增長、做電商業務、經營賺錢、賣網點這些我全部都趕上了,從一無所有到有房有車,也算沒有虛度這幾年光陰。
我一直知道自己的能力短板在哪,所以沒有聽網管或者大區總的洗腦,從來沒有高舉高打,一直按自己的節奏發展。一個小團隊,16年前一直在增長,最高峰期月出貨也不過兩百噸。16年也是最賺錢的一年,年末盤點大概有70來萬。
網管總嫌你增長速度不夠快,貨量不夠多。好的,你想細分就細分吧,找不到人,我幫你找,所以最初做兩塊區域,半賣半送還人情,分一半區域出去,所以算趕上了賣網點這一波。
如果有什么后悔的話,就是沒有早點清盤,導致2018年直接虧損十幾萬。年景最好這一年,老領導介紹了一個大三方過來買網點,要一半區域開價80萬,當時經營挺順,挑的這些客戶,不管是項目大客戶還是散客,關系都不錯,利潤也比較高。最大的顧慮是人家團隊大,客戶多,有了一個出貨口,一半區域也等同于全部,基本就沒我啥事了。現在想來,錯過了最好的機會。
二、平臺瞎折騰,行業惡競爭
次年,平臺改變運營方式,撤掉小分撥,只保留主分撥,交貨跑遠了幾十公里,成本一下子上來了。而且司機交貨要輪班,還得每天下午保留一個提貨司機才能輪轉得開。更要命的是遇上主分撥崩盤,一下子做死了不少客戶。
所以做網點最怕平臺瞎折騰,一下子搞促銷,一下子包倉對賭,加價從不商量。而項目客戶合同都是年簽,一旦簽約,你想加價門都沒有。而且2017年開始,壹米滴答立足后發力,中通快運也開始慢慢明白怎么玩了,撬客戶、撬司機、撬客服、撬承包區,一輪又一輪,所有這些新平臺,都是從低價搶市場開始起貨量的。再后面還有韻達開始做快運、順心捷達起網。
我記得最早請的司機只有2800元/月(包吃住),后面底薪4000元+各項提成五六千還干不穩當,做得最長的司機不過做了兩年多一點。人工成本逐年上漲,隨著投入增加,利潤卻逐年下滑。整個市場從一兩家做快運到加上二級網點、承包區,一下子20多家齊上陣,賬期長、再爛的客戶都有人做。有的網點為了貨量而貨量,算賬的邏輯都變了,如果他們參加了對賭,每天為了湊足貨量,開同行出貨口,止虧成了出發點。
市場的玩法變了,有人說我跟不上時代。物流老炮豈能不懂這些小兒科,關鍵是以前出貨百噸你能賺5萬,現在出百噸賺不到2萬,加人加車擴場地,成本也隨之上升,所以很多時候,再多的貨量如果賠本還賺不到吆喝,這叫無效貨量。每月到中心去開會,還被區域那幾個小年輕網管一通狂屌,這又何苦。
三、溫水青蛙,決意退網
我所面對的情況所有同行業的加盟網點都經歷過。但為什么退網乃至退場?
以前快運加盟是新鮮事,同樣做三方的,我加盟了就擁有了一張網,別人不能到的我能到,別人小票要另加送貨費,咱們做門到門,說到底是模式上更先進了。隨著百世安能這一波加盟教育了市場,越來越多的快遞網點、專線、三方等都投身快運加盟了,只要你是產糧區,一個鎮區、街道辦有可能會跑出20幾個點來做同樣的事,畢竟快運網絡主營還是30-500KG的小票為主,市場慢慢變得僧多粥少了,利潤也就越來越薄了,這是其一。這兩年,整個行業可能有20%左右的網點不賺錢,但也不知道去干嘛,溫水煮青蛙,慢慢熬,都希望熬死同行、勝者為王。
說實話,這投入也不大,百八十萬的事就能干一個一級網點,等你只剩一家網點時,利潤上來了,一定還會有另外的人又重新殺入來分一杯羹的。
只要不退網,區域網管等領導永遠認為你在賺錢,甚至賺得盆滿缽滿。大家都在煎熬,掙錢少的也不獨我一家。所以下定決心退網這不是主要原因。
干得不爽是另一個原因。最開始做那幾年,領導知根知底,所有的網點都是他們像拓荒牛一樣,一家一家交心出來的。所以大家感情深,平時交往多,象弟弟兄兄一樣,還是挺開心的。后來換了幾茬人,越來越年輕,一堆物流老油子被幾個年輕人像罵孫子似的,一點尊嚴都沒有。
我個人從來都認為:網點有大小,老板能力也參差不齊。總體來說,大網點靠整合同行貨量拿到更低的折扣,靠量來盈利。小網點靠摳成本把幾個利潤率高的客戶維護好,以此來盈利。但平臺領導拿著貨量、運營指標考核你,就像拿著鞭子驅趕牛羊一樣來管理網點,要求所有網點向大網點看齊。
這是大部分網點痛苦的根源。作為網點老板主要看利潤,有錢賺啥都好說;作為平臺的職業經理人,他們靠KPI來保住自己的烏紗帽。我向來認為,訂貨量指標與對賭就是一件操蛋的事,考核運營指標,象簽收率、破損率、丟失率這些無可厚非。因為加盟網絡,在一線討活的兩撥人出發點不一樣,所以大家都活得比較糾結,尤其是這兩年平臺多、競爭充分的時候更是如此。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七年里,我熬走了五撥領導。
第三是各種考核與罰款。前面幾年利潤率高,罰點也就罰點,無所謂。2018年以前每年罰個三五萬都很正常。貨量指標逐年上漲,考核標準幾個月變一次,完全來不及適應與學習,所以很多罰款都不明不白。2018年底,有一次我系統充值了3萬塊,下午剛好要發貨,發現錢沒了,全部被罰款一次扣沒。
我這爆脾氣,一下子沒忍住,立馬對網管咆哮退網。結果平臺領導一時找不到接盤俠,求爹爹拜奶奶要我頂到春節前,春節過后還沒找到,又要求頂到3月底。最后還是沒找到,讓附近的兩個網點把我的地盤分了。像我這種退網方式,兼顧了人情也耍了脾氣,夠有面。
與懂行的聊天,說某平臺去年中轉費營收也就42個億,但公布對外的八九十億營收,就算算上派件費占15%也不到50億,所以絕大多數網點認為平臺的盈利靠罰款也沒錯。
所有退網的網點估計都有前面三條共性的原因。對我來說,還有第四條。有一年來了一個特別不靠譜的小年輕做網管,扛不住壓力,那年平臺強制一級網點多開出貨口,我這邊攤派了13個,但平時最多只能用到三個。每個子系統額外扣200元系統使用費,一年額外多掏28800元。后面各種郵件人情申請,甚至到了網管總監那,期間各種扯皮,也得到各種承諾,一兩年后直到退網時,我的系統數量還是這么多。所以各位,我從來不相信各種平臺公布的所謂網點數量,一萬多、兩萬多,全是吹牛逼,讓他們從系統導導貨量數據,其中又有幾千網點是零出貨的?!又有多少是退網沒有消掉的?!
網點數量靠強攤、貨量規模靠涮單,也是這一行的灰色幽默吧。就是一個游戲,忽悠不明就里的資本入籠,千萬別當真。
四、趁年輕,多折騰
當然前面聊的這些只是從個人的角度來解讀這個行業,也沒啥深度,頂多算是牢騷或者感悟吧。
有一天來了一個朋友,一句話打動了我。“做網點,天花板就是這個區域做得最好的那個網點,一年頂多大幾十萬上百萬的事,還得風調雨順,沒人刻意給你穿小鞋”。我一聽如醍醐灌頂。
有人從服務一個企業到服務整個行業,一下子將面提升。我們前面賺到錢并不是自己能力有多強,而是順應了趨勢,抓住了先機。既然已經溫水煮青蛙,我為什么不去更新的行業搏殺一把呢?
對于快遞與小票快運來說,商流決定物流。未來更多的機會仍然在商流與物流如何更好地銜接,發生化學反應上。貨拉拉、滿幫這些新興勢力從大物流里分了一杯羹,吃得真香;滴滴、美團、多多分別于6、7、8月上線自己的社區團購項目,最終賽點仍在物流上。據了解,不少的網點老板都轉行去做網格倉了,風傳第一批拿到項目的人,合同平轉就有二、三十萬進賬。
在快運網點加盟這口井了,坐井觀天七年,我得換一種活法。
本文來源于羅戈網,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文章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