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國造船三大指標國際市場份額保持領先,船舶產品轉型升級成效明顯,修理產業實現較大增長,新型海洋工程裝備快速發展,主要生產經營指標完成好于預期。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世界經濟復蘇放緩、船海市場需求不足、生產成本迅速上升等影響,我國船舶工業保持平穩健康發展仍面臨嚴峻挑戰。
經濟運行基本情況
——造船完工量實現增長。2020年,全國造船完工3853萬載重噸,同比增長4.9%。承接新船訂單2893萬載重噸,同比下降0.5%。12月底,手持船舶訂單7111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2.9%。
全國完工出口船3425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1%;承接出口船訂單2445萬載重噸,同比下降9.3%;12月底,手持出口船訂單6521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3.3%。出口船舶分別占全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的88.9%、84.5%和91.7%。
——企業收入增長利潤下降。2020年,全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1043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362.4億元,同比增長0.6%。其中,船舶制造企業3029.8億元,同比下降13%;船舶配套企業494.9億元,同比增長2.4%;船舶修理企業299.3億元,同比增長13.5%;船舶改裝企業39.3億元,同比下降2.7%;船舶拆除企業54.3億元,同比下降31.1%;海工裝備制造企業439.6億元,同比增長19.3%;航標器材及其他浮動裝置的制造企業5.2億元,同比下降17.2%。
——船舶出口金額同比下降。2020年,我國船舶出口金額217億美元,同比下降11.3%。出口船舶產品中,散貨船、油船和集裝箱船仍占主導地位,出口額合計99.8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51.4%。船舶產品出口到184個國家和地區,以亞洲地區為主。我國向亞洲、歐洲、拉丁美洲出口船舶的金額分別為123億美元、33.6億美元和25.8億美元。

經濟運行特點
——統籌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生產經營好于預期。船舶行業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多措并舉應對復工復產難點問題。2020年4月底,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我國船舶行業企業全面復工復產,達產率達到98%,生產秩序基本恢復正常。船舶企業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和“5G+AR”等新技術,創新運用“云檢驗”“云交付”“云簽約”“云發布”等工作方式,保障正常生產,保證既有訂單生效,積極開拓新市場。面對嚴峻形勢和巨大困難,全行業經受住了考驗,全年主要生產經營指標完成情況好于預期。
——國際市場份額領先,產業集中度保持較高水平。2020年,全球新船成交量同比大幅下降30%,海工市場成交金額同比下降25%。我國船海國際市場份額都保持世界領先,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以載重噸計分別占世界總量的43.1%、48.8%和44.7%;我國承接各類海工裝備25艘/座、20.4億美元,占全球市場份額35.5%。產業集中度保持在較高水平,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業占全國70.6%、新接船舶訂單前10家企業占全國74.2%、手持船舶訂單前10家企業占全國68%。龍頭企業競爭能力進一步提升,分別有5家、6家和6家企業進入世界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前10強。
——船舶研發取得新進展,轉型升級成效明顯。2020年,我國高技術船舶研發和建造取得新的突破。23000TEU雙燃料動力超大型集裝箱船、節能環保30萬噸超大型原油船(VLCC)、18600立方米LNG加注船、大型豪華客滾船“中華復興”號等順利交付;承接了全球最大的24000TEU集裝箱船,17.4萬方液化天然氣(LNG)船、19萬噸雙燃料散貨船、9.3萬方全冷式超大型液化石油氣船(VLGC)等實現批量接單。國產首制13.55萬總噸大型郵輪進入建造快車道,開始塢內連續搭載。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成功完成萬米海試并勝利返航。
——海工企業經營狀況轉好,新型裝備表現亮眼。2020年,10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深海一號”、中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深藍探索”號成功交付,浮式生產儲卸油船(FPSO)船體和上層模塊建造項目穩步推進,“藍鯨2號”半潛式鉆井平臺圓滿完成南海可燃冰試采任務。海工裝備制造企業抓住海上風電發展黃金期,積極承接風電安裝船、海上風電場運維船、海上風電項目導管架、海上升壓站建造等項目,同時積極推動海工裝備“去庫存”,經營狀況有所好轉。深遠海漁業養殖裝備快速發展,全球最大三文魚船型養殖網箱、全球首制舷側開孔式養殖工船、國內首座智能化海珍品養殖網箱等裝備實現交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開工建造。
——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積極開拓國內市場。2020年,我國船舶企業積極開拓國內市場,深化與國內金融船東、內貿運輸船東合作,共同搶抓市場發展機遇,取得良好成效。先后與交銀租賃、國銀租賃、浦銀租賃、工銀租賃等共簽訂新船訂單725萬載重噸,約占我國新船訂單總量的25%。加大與國內內貿運輸船東合作,搶抓國內大循環發展新機遇,南京兩江海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泛亞航運有限公司、上海中谷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海運集團有限公司、上海鼎衡船務有限責任公司等都在國內船企訂造新船,推動船隊升級換代,增加在內貿運輸市場的競爭力。
——修船產業逆勢上漲,重點企業全部實現盈利。2020年,修船企業抓住國際綠色環保規則帶來的機遇,脫硫塔加裝和壓載水處理設備改造業務飽滿,給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統計顯示,盡管受到疫情影響,重點監測15家修理企業全年共完工修理船舶3380艘,同比增長7%,修船產值198.9億元,同比增長22.9%,全部實現盈利,超額完成年度生產經營目標。修船企業繼續推動業務高端轉型,大型液化天然氣(LNG)船和大型郵輪的修理改裝業務取得新的突破,國內首個浮式液化天然氣存儲及再氣化裝置(LNG-FSRU)改裝順利交付,“太平洋世界號”豪華郵輪進廠修理。
2021年預測展望
展望2021年,全球多國已開始接種疫苗,疫情可能逐步得到控制,世界經濟貿易有望慢慢恢復正常。如果國際航運業和油氣產業復蘇,船東投資信心得到提振,被壓制的市場需求可能釋放。綜合專家研究預測結果,2021年全球船海市場新訂單可能出現補償性反彈,新船成交量達到8000萬載重噸,海工裝備成交金額超過100億美元。2021年,預計我國造船完工量與2020年基本持平,新接訂單量或有所增長,手持訂單量將略有下降。
本文來源于艘航網,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文章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