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應鏈管理領域,我們應該如何做好數據分析,從海量數據中得到有用的信息呢?
在數字化時代,企業擁有越來越豐富的數據,數據分析逐步成為從業人員的必備技能之一。數據分析師、數據科學家等職業,也變得越來越熱門。這類職業并非IT出身人士的專利,而是越來越多地需要將IT技能和相關的業務知識相結合。
在供應鏈管理領域,我們應該如何做好數據分析,從海量數據中得到有用的信息呢?本文將試著解析三種經典思路的特點。注意:數據采集和清洗的手段不在本文的討論之列。這里更多地討論,如何把手頭已有的數據轉化為有意義的“輸出”。
(一)數學公式
“數學”在許多朋友聽來好像有點頭疼,但它是現代商業(也包括相關的各種數字化系統)運行的基礎。我們日常用到的各種KPI計算也都是數學公式。而一些經典的公式則滲透到供應鏈運作的各個環節,例如Little's law:
平均排隊長度 = 平均吞吐速率 * 平均排隊時間
這個公式可以應用于各種場合,例如:如果某商超柜臺在一段時間內的客戶平均排隊時間是1分鐘,平均吞吐速率(服務能力)是每分鐘可以為三名客戶完成服務,則我們可以通過兩者相乘,計算出這個柜臺處的平均隊列長度是三人(當然,實時的隊列長度會有所波動。但時間越長,平均值估計越準確)。
數學公式的優點是:類似little's law這樣的經典公式,可以透過紛繁復雜的現象直擊問題本質。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動、人員工作方式如何、應用了什么信息系統,類似的定律都成立。
由此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一些知名企業的管理實踐。例如,許多車企要求“盡可能縮短造車過程在廠內所耗的時間”,實質上就是要求縮短排隊時間,從而可以降低排隊長度(壓縮庫存),減少對企業資金的消耗和對場地的占用。
數學公式的主要缺點是:供應鏈各個環節涉及的場景紛繁復雜,能夠用精確公式來測算的并不多,許多時候最多只能用一個近似公式來估計。隨著現代供應鏈涉及的人員、設備、系統等要素越來越復雜,我們就不能只靠數學公式了。
(二)計算機算法
如果說數學公式的計算更多給人一種手工時代的“親切感”,那么在數字化時代,我們會更多依賴算法的運行來解決問題。例如,對于全國范圍內電商物流的庫存布置、每天跨區調動貨物的物流流向等,這種問題可能會涉及成千上萬個變量,最優的決策絕對不是靠人腦所能夠做出來的。
阿爾法狗打敗人類圍棋高手,就是一個最形象的例子:將來,我們在各行各業都會需要“阿爾法狗”,因此也會越來越需要(懂得行業知識的)算法工程師。
在算法的幫助下,供應鏈系統能夠發掘出的潛力是十分巨大的。例如,某農產品公司基于數字化系統和AI優化現有的供應體系,可以為農業供應鏈帶來10%-15%的成本節約。某大型制造業企業應用算法來求解現有生產線資源的最優配置,實現了20%以上的效率提升。有個“不成文”的經驗說:如果一個供應鏈系統以前從未做過整體效率優化工作,那么發掘出20%以上的降本增效空間是不難的。
計算機算法的優點是:能夠適應更加復雜、更加大規模的問題,在腦力勞動的層面實現“機器換人”。
其缺點在于:
1)受目前發展階段的制約,算法在很多場合還不能確保計算出結果。比如說,一個物流路徑優化算法,在80%的情況下能夠求出解,在20%的情況下求不出來 。 如果是這樣的話,離實戰應用的要求往往就有較大距離了,尤其是工業場景往往要求(接近)100%的可用性。
2)算法計算出結果的“可解釋性”往往較差。許多時候,我們只看到一個冷冰冰的數字,而不清楚背后的邏輯。這也是導致很多一線員工抵制算法工具的原因。所以,近年來供應鏈領域的一個趨勢是算法的“白盒化”,要讓用戶理解算法是怎么計算出結果的,以及結果究竟好在哪兒(可以體現在一些關鍵的KPI)。
(三)仿真工具
仿真是比數學公式、算法更加直觀的一種思路。即:無論供應鏈實際場景是什么樣,我們都盡可能將這個場景在計算機中模擬出來。現場有多少倉庫設施,我們就在數字世界里描繪多少倉儲設施。現場的貨物分揀是什么順序,我們就在數字世界里按一模一樣的順序來分揀。最終,我們實現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一一對應。
這樣,我們可以達到的效果是:只需要在電腦中對各種元素作排列組合,就可以預知實際世界會產生什么效果。試錯的成本被大大降低了。
和供應鏈管理相關的仿真工具,至少包括下列一些類型:
- 模擬離散或連續流程制造的生產線。
- 模擬整個工廠內部的設備運行,包括設備和CAD, ERP等軟件的通信。
- 模擬AGV、自動化立體庫等智能裝備;
- 模擬長途物流網絡運行,包括相關的財務指標;
- 模擬短途配送物流,以及廠內/場地內物流。
仿真工具的優點是:
1)比較直觀和圖形化,在電腦屏幕上能直接看到各種方案及其運行的效果;
2)現代的計算機仿真工具也在與時俱進,能夠把越來越多的元素都包括進來。例如:可以模擬AGV小車的充電過程、以及模擬最新的自動化立體庫運作的各種細節。
其缺點是:商業化的仿真軟件,價格往往較為昂貴,并且能夠模擬的場景總的來說還是比較標準化的,各家公司的個性化特征不一定能模擬得出來。
總的來說,仿真軟件的功能會越來越強大,以至于可以在數字世界“元宇宙”里面真的復制出一條完整的供應鏈。到那個時候,也許我們不需要再去刻意“分析”供應鏈的性能,只要“觀察”就夠了。
因為,所見即所得。
小結
常見的供應鏈數據分析工具,包括數學公式、計算機算法和仿真工具。
總的來說,三者能夠應對的場景是越來越全面,分析功能越來越強大。隨著我們擁有的算力越來越強大,筆者相信,仿真工具是最終極的解決方案。通過仿真模擬,我們真的可以對供應鏈系統做到“未卜先知”。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數學公式和計算機算法是“無用”的。事實上,新一代的“元宇宙”仿真工具背后都有強大的算法在支撐,而算法的實質性進展又要依靠數學的進步。所以,這三者就如同金字塔的不同層級,每一層都為更高層級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在未來的供應鏈運行中,前臺操作會變得更加簡單,或許只需要圖形化的簡單拖拽就能完成各種功能。而后臺的算法、架構支撐則會變得越來越復雜。也許這就是創新弄潮兒們的使命吧。用自己幕后的艱難工作,讓前臺用戶的體驗更加輕松、感受更加美好。
本文來源于羅戈網,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