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連發布”微信公眾號發布消息稱,對大連本輪疫情初步調查表明,這是一起因冷鏈企業違法犯罪、隱瞞真相,相關機構營私舞弊、敷衍塞責,監管人員嚴重失職失責,由污染的進口冷鏈食品輸入感染大連科強食品有限公司首站定點冷庫員工,進而傳入社會引發的重大疫情擴散事件。目前公安機關已對8名責任人采取強制措施,紀委監委已對20多名涉嫌失職瀆職干部立案調查。
在過去的一年多里,大連一共發生過五輪疫情傳播,其中三次與“冷鏈冷庫”密切相關。
去年7月,大連爆發的疫情,疑似起源于某海鮮公司的加工車間。
去年12月,大連金普新區疫情最初的感染者,均為進口冷鏈食品搬卸工。
大連疫情,為何屢次與冷鏈相關?
據大連發布今年3月披露的數據,大連是全國冷鏈水產品進口最大口岸。全國近70%的進口冷鏈貨物,都是通過大連進入國內。冷鏈從產品落地再到出口或銷售,中間涉及了倉儲、運輸、加工、包裝、零售等多個行業鏈條,在大連,從事進口冷鏈相關產業的人員,就約有60萬。
冷鏈運輸一直都是外防輸入的一個挑戰,對于承擔了全國近三分之一冷鏈貨物存儲量的大連來說更是如此。
不僅僅是大連,國內其他的海陸口岸城市地區,也發生過多起冷鏈相關疫情。
國內發生多起冷鏈相關疫情
2020年6月,北京新發地疫情溯源,病毒來源指向進口冷鏈產品;
2020年9月,山東青島疫情溯源,在鱈魚外包裝上發現兩例碼頭工人感染病毒基因組的父代病毒,并且中國疾控中心科學家分離到新冠活病毒,這是在國際上首次從進口污染新冠病毒的冷鏈產品外包裝上分離到了新冠活病毒,夯實了新冠病毒污染的冷鏈產品通過境外輸入引入并造成重點人群感染的證據鏈(物傳人);
2020年11月,天津疫情溯源發現新冠病毒污染的進口冷鏈產品引起的兩條獨立傳播鏈,其中一條傳播鏈由海聯冷庫搬運工接觸某國家進口的污染了新冠病毒的豬頭引起,另一條鏈為物流裝卸工接觸另一個國家進口的污染了新冠病毒的冷凍帶魚引起;
2020年11月,山東青島再次出現聚集性疫情,證實是水產公司從業人員接觸污染了新冠病毒的進口冷鏈產品導致;
2021年5月,引起營口—安徽疫情的病毒經查與2020年6月入境的進口冷凍鱈魚外包裝的病毒序列高度同源,冷庫搬運工在搬運被污染的鱈魚過程中感染病毒并造成了后續的聚集性疫情,提示冷鏈可以是新冠病毒“靜默傳播”的載體,即病毒在冷庫存放數月或數年后仍具感染性,導致“老病毒”的再次傳播。
各地如何做好冷鏈相關防疫?
針對冷鏈食品的管理工作,在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去年11月9日印發的《工作方案》中要求,實現全流程閉環管控可追溯,最大程度降低新冠病毒通過進口冷鏈食品輸入風險。
《工作方案》還要求,在進口冷鏈食品首次與我國境內人員接觸前,實施預防性全面消毒處理。而在流通環節,《工作方案》要求對從口岸放行的進口冷鏈食品,在社會冷庫或企業冷庫倒箱過車、入庫存儲前,相關生產經營單位查驗貨物所附的消毒證明;在市場環節,要加強進口冷鏈食品是否消毒的相關證明查驗工作,防止未經過預防性全面消毒處理的進口冷鏈食品進入市場。
此外,中國疾控中心此前也發出建議,工作中經常與具有較高新冠病毒污染可能的冷鏈產品密切接觸的行業從業人員,如從事冷鏈產品裝卸、加工、銷售等的人員,需增強防護意識,做好日常防護,避免皮膚直接接觸可能被污染的冷鏈產品。接觸冷鏈產品后未脫掉可能被污染的工作服并洗手消毒前不摸口鼻眼,工作完成后需立即洗手消毒,定期進行核酸篩查。
為防止新冠病毒可能借助冷鏈傳播蔓延,各地方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措施,來有效防范新冠肺炎疫情通過進口冷鏈食品輸入風險。
大連:冷鏈凍品“鐵桶式”防控
為了做好疫情防控常態化,去年12月20日,大連市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指出,大連全面加強冷鏈凍品“鐵桶式”防控,嚴把入口關口,加快集中消殺監管區建設,做到批批檢測、件件消毒,實現從口岸到冷庫轉運全鏈條閉環管理。全面加強冷鏈從業人員封閉、集中、規范管理,對冷鏈企業的冷庫實行派駐制,掛牌負責,冷庫一線人員固定、集中居住,人和環境每周至少做一次核酸檢測,從嚴做好相關人員健康監測、核酸檢測等工作,確保做到全覆蓋、無遺漏。
不過,本輪疫情出現了百密一疏的情況。大連首個確診病例就職于科強食品有限公司,而該公司正是大連八個首站定點冷庫之一。
北京市:對進口冷鏈食品從業人員共同居住者每月開展一次核酸檢測
11月1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253場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唐云華介紹,北京堅持進口冷鏈食品全程防控,嚴格落實進口冷鏈食品“四無五不”管理要求。要求市場主體對無檢驗檢疫合格證明、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消毒證明和追溯信息的進口冷鏈食品,做到不采購、不使用、不運輸、不貯存、不銷售。實施進口冷鏈食品專用通道進貨,專區存放,專區售賣,按照“誰拆包、誰消毒”的原則做好預防性消毒工作。
還要規范市場領域重點從業人群核酸檢測頻次。在保持對農貿市場和進口冷鏈食品從業人員現行核酸檢測頻次不變的基礎上,對進口冷鏈食品從業人員共同居住者每月開展一次核酸檢測。
湖南:推進進口冷鏈信息化追溯管理
11月1日,湖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市場管理組成員單位疫情防控工作調度會在省市場監管局召開。會議要求,強化進口冷鏈食品各環節的疫情防控,推動“湘冷鏈”追溯平臺應用、優化。要高度重視“外防輸入”、物防工作和市場主體疫情防控主體責任落實,重點推進進口冷鏈信息化追溯管理、涉疫食品核查處置、重點單位重點場所疫情防控措施落實等重點領域疫情防控工作。
廣東:離省冷鏈食品不得違規停留
從2021年12月1日起,對經廣東省口岸入境的進口冷鏈食品執行新的防控措施。其中明確,進口冷鏈食品經廣東省內口岸入境直接運往省外(交易或貯存)的,提柜離港后,不得在省內違規停留、開箱、卸貨或倒箱過車、貯存、生產、加工、經營。
黑龍江:九條措施防范化解進口冷鏈食品疫情防控風險
12月2日,黑龍江省進口冷鏈食品追溯管理工作專班辦公室緊急組織各成員單位聯絡員、各市(地)市場監管局負責進口冷鏈食品追溯管理專班辦公室的主管局長,召開專題會議,發揮進口冷鏈食品追溯專班牽頭作用,壓實疫情防控“四方責任”,進一步做好進口冷鏈食品追溯管理工作,把進口冷鏈食品疫情防控措施落實落細,確保冷鏈食品追溯管理閉環管控,堅決守住進口冷鏈食品“物防”防線。針對當前疫情發展的最新情況,結合以往監督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和風險隱患,全省采取9條進口冷鏈食品疫情防控風險防范化解措施。
澳門:對從南非進口的冷鏈食品實施一貨一檢
配合衛生部門最新防疫措施,澳門市政署于11月28日起,對從南非進口的冷鏈食品實施嚴格留置待檢,一貨一檢的全數檢測措施。
據特區政府官網消息,市政署持續進口冷鏈食品、環境、人員三層防護把關,不斷因應疫情調整冷鏈食品的防疫措施。自去年11月起進一步實行“外包裝全消毒、內包裝全檢測”的冷鏈食品防疫安排,每周消毒冷凍食品外包裝箱數超過7萬箱,每日平均抽取冷鏈食品及環境樣本250個,1月至今,共抽樣逾53000個,至今全部未有異常。今年8月起,現時本澳約3300名從事冷鏈工作的人員須強制每7天進行一次新冠病毒核酸檢測,且必須持當日有效之“綠碼”上班。如從業員未有按有關規定,將暫緩處理相關商戶或場所的入口申請或營運。
蘭州:進口冷鏈食品變“抽檢”為“全檢”
近日,為進一步筑牢進口冷鏈食品安全第一道關口,蘭州市城關區市場監管局充分發揮總倉“首責作用”,嚴格按照“人物同防、全面消毒、大件全檢、加密抽檢”要求,總倉進口冷鏈食品核酸檢測必須覆蓋到最小包裝,變“抽檢”為“全檢”,凡不能提供總倉核酸檢測證明和消毒證明的進口冷鏈食品一律不得進入市場銷售。
南寧:嚴防進口冷鏈食品疫情輸入
根據南寧市疫情防控的相關要求,南寧市市場監管局強化閉環管理,嚴格冷鏈防控,借鑒外地先進做法。同時,該局指導督促生產經營者落實主體責任,對進口冷鏈食品重點落實“三全四證”和“四個不得”要求;嚴格落實疫情防控各項措施,全面深入排查進口冷鏈食品生產經營安全風險隱患;強化常態化監督檢查,嚴格追溯管理工作,督促冷鏈食品經營者及時準確上傳進口冷鏈食品的來源、去向等關鍵數據,如實上傳進口冷鏈食品的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等,確保進口冷鏈食品來源可查、去向可追,實現全程追溯。
冷鏈食品有風險,還能吃嗎?
新冠病毒在冷凍產品表面存活力很強,持續低溫和潮濕的冷鏈環境為新冠病毒的存活提供了有利條件。研究顯示,在4℃(冷藏食物)或零下20℃(冷凍食物)的條件下,冷鏈產品中新冠病毒的感染性保持21天不下降。即使在21℃—23℃的溫度下,新冠病毒在紙板表面放置24小時后仍具感染性。
由此可見,新冠病毒污染的冷鏈產品可以成為隱匿的病毒來源之一,國際快速物流則成為污染了新冠病毒物品的“搬運工”。
那么,冷鏈食品,咱們還能吃嗎?
對此,有專家分析指出,新冠病毒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和接觸傳播,經消化道感染的可能性低。總體來看,我國的進口冷鏈食品及其包裝總體污染率比較低,且主要集中在外包裝。現在我省各地都建立了冷鏈食品的集中監管倉,對冷鏈食品實行“逢進必檢”,檢測食品及其外包裝的新冠病毒,并進行消毒。因此,經過嚴格的檢查和消毒流程,到消費者手上的冷鏈食品,攜帶新冠病毒的可能性已非常低了。
但不能掉以輕心,仍需做好個人防護:
購買時,應去正規超市或市場選購,要關注食品相關的合格合規證明。及時關注權威部門發布有關冷鏈食品的動態信息;挑選冷鏈食品時應做好防護,佩戴口罩,戴一次性手套,避免直接接觸物品表面;購買過程中避免用手接觸口、眼、鼻;
挑選后,及時對手部進行清洗消毒。
購買回家后處理時,對外袋進行消毒或肥皂水沖洗,再剪開外袋,將食品取出。處理過程中要戴一次性手套或家用廚房手套;如果要對食品進行清洗,可以先備好一盆水,直接將食品放到水里清洗。盡量避免用水龍頭直接沖洗食品表面;處理生食時,避免汁液飛濺到口、鼻以及熟食區域等處。更不能未洗手直接接觸口、眼、鼻等。如果不放心,可以戴口罩;處理完生食之后,用流水和肥皂洗手20秒。
烹飪、儲存食物方面,徹底煮熟煮透。烹飪時食品中心的溫度最好在60℃以上;
將食物存放在器皿中再放入冰箱,避免生、熟食物直接相互接觸。生食和熟食同時放在冰箱中時,生食需放在熟食的下層,防止生食滴下的汁液污染熟食;未食用完(已經烹調熟)的食物,請放置冰箱冷藏室保存,盡早食用。再次食用前一定要煮熟煮透。
本文來源于物流時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