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降低市場主體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于9月15日對外發布。這個時間,恰好趕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專題調研組,圍繞“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在云南省展開調研。
圍繞《意見》提出的“推動降低物流服務收費”“2022年11月底前,開展不少于100個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建設,減少企業重復投入,持續降低綜合運價水平”,《人民政協報》隨團記者對調研組組員,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交通運輸部原副部長、中國民用航空局原局長馮正霖進行了專訪。
“老問題必須要有新答案”
“物流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橋梁,而物流成本則是復雜的組合結構體,它隨經濟發展水平、運輸各環節構成要素的變化呈現出動態波動。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在經濟發展中提升物流效率,降低運營成本。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連續幾年對降低物流成本作出部署并提出明確要求。特別是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存在。如何使物流成本更加合理、讓企業更能安全便捷高效地提升經濟效益,可以說,這個老問題必須要有新答案了。”圍繞物流,馮正霖認為這次《意見》有兩個方面值得關注:一是推動降低物流服務收費;二是開展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建設。
“這兩個切入點都很好,我認為圍繞收費問題我們要把握好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有機結合。一般來說,交通運輸價格形成機制應該由市場來決定。但由于一些領域交通運輸的收費及價格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著很強的敏感性,因此也有部分收費是制度性規定的。落實國務院《意見》要求,在降低物流成本上應重點對制度性收費依法進行監管,防止亂收費亂罰款,甚至可采取政府補貼、減免稅費方式給市場主體減負。但要注意的一點是,對市場主體間經營性交易活動及產生的價費,不宜過多干預,應按市場規則辦。”馮正霖這樣說。
談及開展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建設,馮正霖提出,這是中國交通運輸體制改革中一直在做的一件事。交通運輸大部制改革所要促進的,就是發揮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有效降低運輸成本、提高運輸效率。從這個角度說,本次《意見》把問題抓到了點子上。
“在多式聯運改革中,不管是‘公轉鐵’‘鐵轉水’還是空鐵聯運,實際上各種運輸方式主管部門對加強合作這件事是有共識的。比如民航和國鐵集團就專門簽署了空鐵聯運的戰略合作協議,公鐵聯運也有類似機制。機制已有,關鍵靠落實,我們要找到一個科學的切入點。”用馮正霖的話說,我國鐵路、民航、公路、航運業的發展在全球范圍內均已名列前茅,但尚未形成“組合拳”,信息孤島依然存在,制約了運輸體系的整體效率。為此他建議,要加快建設綜合交通物流信息共享及發布平臺,便于企業自主選擇最適合這批貨物、也最具經濟性的運輸方式“套餐”。
“就差捅破這層窗戶紙”
從更大維度看待“組合拳”形成的必要性,馮正霖則建議大力發展智慧交通:“我們已經有了智慧民航、智慧公路、智慧水運等交通發展規劃和思路,但這些最終都應歸結到智慧交通上來。一個現象是交通運輸業各門類都熱衷打造客貨運樞紐:比如鐵路樞紐、公路港、海港、民航樞紐機場等,干得都很起勁,但總體上表現還是各自為政。《意見》這次明確提出,倒排工期開展不少于100個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建設,目的就是要盡快打破這種各自為政、加快整體推進方式落地,切實減少企業重復投入,持續降低綜合運價水平。這件事是有基礎的,大家搞的樞紐都很有想法和思路,就差捅破這層窗戶紙、凝聚到一個平臺上來,實現貨物便捷中轉和快速集散。”
按照符合各種運輸方式運行特點的要求,創造統一的鐵路、公路、海運、民航貨物運輸上的“度量衡”,馮正霖認為這件事是有基礎的。當前要特別注重解決公路、鐵路、水運及航空運輸的物流標準對接,實現物流標準化運作及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順暢銜接,加快多式聯運組織模式、運輸設施設備的研發、應用及推廣。
“不能再搞成小而全”
“此外,要真正發揮鐵路、港口、公路的樞紐功能,就不應再朝著單一、同質化方向發力,而應突出差異化功能,定位越準、標簽越明顯,標準才更好明確。各種運輸方式不能再搞成小而全。看起來自己內部什么都有、追求體系完整,但從大交通的角度看卻是不經濟的。從這個角度看,要注意發揮鐵路、港口、機場包括臨空經濟區的樞紐功能作用,加快建設功能完善、系統兼容、立體化作業的多式聯運轉運的綜合交通物流設施場站,提升物流效率,真正推動持續降低綜合運價水平。”據馮正霖介紹,綜合運輸標準體系的制定目前看尚未完全推動起來,期待在不少于100個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建設過程中能夠摸索出經驗,之后實打實地把好做法落實到位。
與智慧交通體系的優化同樣急迫的,是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我倒覺得只要大家都重視起來,沒有干不成的事。建議在推動降低物流成本的大題目下,組織開展聯合攻關,可以按公路、鐵路、民航、水運等運輸方式開展分類研究,尋找各自的短板,在此基礎上整合資源,讓不同專業的人才共同組織研究課題,開展攻關,尋求最佳結合點。通過務實的課題研究,把研究人員認為融合發展需要統一的標準規范、組織模式、技術改造及創新技術歸納出來,形成合力,提出建議及具體措施,以推動多式聯運高質量運行,并為后續工作更多培養復合型人才。”馮正霖的建議很務實。
本文來源于物流時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