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惠譽解決方案旗下的研究公司BMI的一份報告,隨著印度中高收入家庭數量的增加、以及年輕人口的消費推動,到2027年印度的消費市場將成為世界第三,僅次于美國和中國。目前印度排名第五。
擁有如此龐大消費市場的印度,對不少企業來說則意味著巨大的商機和潛力。更多的企業和資金也隨之涌向印度市場,然而糟糕的營商環境卻又令他們望而卻步。
印度年輕人口龐大
BMI報告預測,未來幾年,印度人均家庭支出的年均增幅將達到7.8%,超過印尼、菲律賓和泰國等亞洲其他發展中經濟體。
BMI還估計,到2027年,印度的可支配收入將以每年14.6%的復合增長率增長,家庭支出將超過3萬億美元;到那時,預計25.8%的印度家庭年可支配收入將達到1萬美元。
BMI在報告中寫道,“這些家庭中的大多數將位于經濟中心,如新德里、孟買和班加羅爾。較富裕的家庭主要位于城市地區,這使得零售商更容易瞄準他們的主要目標市場。”
印度龐大的年輕人口也是消費者支出增加的推動力。據估計,該國大約33%的人口年齡在20歲至33歲之間,BMI預計這一群體將在電子產品上花更多的錢。
該報告預測,到2027年,通信支出將以平均每年11.1%的速度增長,達到762億美元,給出的原因是:通曉技術的城市中產階級的可支配收入不斷增加,這將鼓勵人們購買消費電子產品等理想產品。
此外,該國正在進行的城市化進程也將有助于促進消費支出。隨著更多的企業前往印度,他們可以開設更多的實體零售店來迎合消費者。
印度政府激進舉措引發擔憂
作為全球成長最快的新興經濟體之一,印度市場對外資確實有不小的吸引力。但印度強推“本土制造”恐令外資不安。
為了實現“印度制造”的夙愿,印度政府此前突然宣布將限制個人臺式機與筆記本電腦的進口。除非取得許可證,否則印度境內企業及個人將無法再購買產自國外的個人電腦。這種以行政令和市場壁壘強行推動本土制造的舉措,令全球電腦企業措手不及。
印度國內消費者質疑,此舉將影響個人電腦供應,推高電腦采購價格,與此同時,印度政令的多變與激進加劇了外資企業的擔憂。印度電子行業協會前總干事阿里·阿克塔爾·賈夫直言:“此舉旨在推動印度制造業發展。這不是輕推,而是強推。”
然而,印度政府的這一做法,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印度此前吸引智能手機制造落地的“套路”。數年以來,為搶占印度巨大的市場份額,多國智能手機廠商紛紛在印度投資設廠。然而,在這些廠商與印度市場緊密捆綁后,印度又屢屢揮舞稅收或準入大棒,對外企進行打壓。
印度此番收緊個人電腦進口,明顯想要故伎重演,意圖靠自身龐大市場的“餌”再釣“大魚”。但印度政府計劃2026年實現3000億美元電子產品產值的目標,希望成為“全球電子制造業中心”,依然面臨不少現實阻礙。
首先,印度是否有能力進行電腦的本土化生產,有待觀察。其次,印度電子產品制造仍停留在較為初級的組裝階段,不少電腦零部件是由國外企業生產和提供的。強推進口限制令,可能損及本土企業的發展。再次,多變的政策令印度“外資墳場”的名聲遠揚,外國企業對印度市場再心動恐怕也會望而卻步。
印度營商環境堪憂
近年來,市場需求不如預期、基礎設施建設尚不完善、勞動力素質不高、營商環境糟糕等因素已成為外企投資印度的“絆腳石”,不少外企紛紛撤資,使得“印度制造”發展受挫。
世界銀行在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中,將印度評為“全球最難做生意的國家”之一。由于營商環境不夠穩定,美國福特汽車因巨額虧損在2021年不得不退出了已耕耘10年的印度市場,特斯拉2022年也因稅收問題暫停了在印度的銷售計劃。
對跨國公司而言,印度市場是一個巨大磁場,也是“投資黑洞”。在吸引外資初期,印度政府往往開出一系列優惠條件,待跨國公司穩定“駐扎”后,又通過各種手段進行打壓,收割利潤。一般而言,扣押資金、開出罰款是家常便飯。印度法律更是錯綜復雜、朝令夕改,令不少跨國公司望而卻步。
數據是最直觀的體現。2022—2023財年,印度外商直接投資在經歷連續10年的增長后首次出現下滑。據印度儲備銀行統計,該財年印度吸引外資總量大跌16.3%至710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減少27%至416億美元。另有數據顯示,從2014年至2021年,共有2783家跨國公司關閉其在印度的子公司或辦事處。
莫迪政府上臺后,曾高調推出“印度制造”計劃,希望成為新的“世界工廠”。然而,制造業占GDP比重卻“不升反降”,從2015年的16.3%下滑到2021年的14.3%,離2025年實現25%的目標越來越遠。如果印度政府不能正視自身問題,遵守商業規則和維護誠信度,真正改善營商環境,恐怕難以實現其發展愿景。
本文來源于運去哪,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